郭銀芬
★寫作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高考語文卷中作文分值占比高,有很多學生由于沒有認真思考作文的體裁問題,導致與高分作文無緣。本文分析2023年高考作文體裁選擇的問題和成因,以期給同學們啟發。
一、2023年高考作文體裁選擇的問題和成因
(一)審題不清,意識淡薄
很多同學在寫作的時候,只立足于題干開展審題,卻對文體要求視而不見,如有的題干已經明確要求寫議論文文體,但是很多同學卻寫成了記敘文。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文體意識。因此,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文體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并應注意把握不同文體的特征和寫作方法,在寫作實踐中關注文體要求。
(二)概念不清,前后失當
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對“體裁”這一概念含糊不清,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如有的學生將題材誤認為“體裁”,雖是諧音詞,但表達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文體概念的模糊不清,最終導致有的學生的作文前后失當,本應該是議論文最終變成了記敘文,記敘文最終變成了議論文,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值得大家深思。
(三)選擇不當,生搬硬套
有的學生知道文體的概念,但是在面對考場作文的時候,卻選錯了文體。如某種作文題目選擇記敘文更好寫,且符合命題者指向,有的學生卻選擇了議論文;或者本來選擇議論文更好寫,卻選擇了記敘文。最終導致在寫作的時候瞻前顧后,生搬硬套所選擇的文體寫作模式,這種作文只會成為無效之作。
(四)劍走偏鋒,無疾而終
有的學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選擇常人很少使用的文體,如選擇文言文、詩歌等。高考中,確實有文言文、詩歌體裁的作文獲得過高分甚至滿分,但是這種情況是十分特殊的,要求學生具有極強的文化視野和語文水平。寫文言文需要一定的古文素養和古代文學知識,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并不具備,或者知之甚少;寫詩歌更難,畢竟詩歌是要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而且需要情景融合才能動人心弦。如果水平一般,是寫不出好作文的。這種劍走偏鋒的情況也值得大家警惕。
二、體裁選擇非小事,掌握對策及要求
(一)增強體裁意識
最新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使學生掌握各種文體諸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還有其他常見文體的寫法?!睘榇?,學生必須強化閱讀的文體意識,了解各種閱讀文體的特征,對各種文體的概念和特點爛熟于心。大家只有熟練掌握了各種文體并進行相應練習之后,才有可能在“文體不限”的作文要求下如魚得水,駕馭自如,從而選擇合適的文體寫出具有個性的作品。另外,除了理論知識學習之外,還要多看范本引導,強調模仿創作。學生要有體裁的意識,以范本作為引導。如,記敘文中孫犁的《荷花淀》、夏衍的《包身工》,這些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真切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還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給人無盡的感動;議論文中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盧梭的《憐憫是人的天性》等,文章思路清晰而嚴謹,具有發人深省的力量;說明文中如屠呦呦《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引導學生向往科學……這些都是教材的優秀經典范例,學生必須熟識每個文體的典型例子,掌握文體和典型例子之間的聯系、各種文體的寫作特點,并模仿與創作;將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才能提升文體意識。
(二)設置體裁訓練,強化第一印象
如同審題、立意、選材、構思是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體裁訓練也十分重要。在執筆寫作的那一刻就要確定自己所選擇的體裁,如果這一步走不對,接下來的作文很難寫好。因此,加強體裁訓練是構建合格作文乃至優秀作文的必然之路。那么,應該如何開展體裁訓練呢?第一,從審視題干進行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作文卷中,全國及各地高考作文大部分是話題作文或者材料作文,并且大部分作文題目標明是“文體不限”或“自選文體”,這符合新課標關于“自由寫作”的倡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讓學生寫自己特長文體的時代要求。但是,高考作文題目也有例外。如2023年北京卷(一)要求以“續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而北京卷(二)要求以“亮相”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這兩個題目都有明確的文體指向,如果想當然地認為高考作文已經“文體不限”,那會在下筆伊始就走錯關鍵的一步,最終導致滿盤皆輸。因此,在實際的作文訓練過程中,應該從審題開始,腳踏實地地審清題目中的文體要求,才不至于下筆的時候“栽跟頭”。第二,從思考命題傾向進行訓練。所謂“命題傾向”是指命題者在命題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的文體傾向,或者題目、材料已經比較明確告訴考生用哪種文體來寫作文將會更加適合。當然,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推斷能力。如2023年全國高考乙卷作文題目要求中有“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就這樣的作文題目而言,肯定適合寫議論文,而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故事的力量”,適合選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傊?,在實際的寫作訓練中,應該有意識地開展這方面的訓練,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強化體裁規范,保證表達得當
不同的文體由于其性質不同,往往在語言方式上、文本結構上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要針對不同文體的寫作特點開展訓練,才能有足夠的自覺去順利完成高考作文,為此,學生根據文體特征來正確使用表達方式十分重要。如是記敘文,必須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要求語言樸實,能夠真實反映故事的走向,刻畫鮮明具體的人物形象,描摹讓人身臨其境的外在環境,使讀者通過記敘和描寫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如是說明文,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要求語言客觀、準確、簡明,對事物的外在特征、作用、意義進行說明,力求將說明對象的相關情況講清楚,讓閱卷老師知曉學生所介紹的事物。如是議論文,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要求語言嚴密、鮮明、概括,尤其是論證論點的過程,論述的過程要嚴謹,在寫作訓練中需要加以重視。總的來說,不同的文體有其獨特的寫作方式和表達形式,在開展寫作訓練的時候,學生要根據文體實際寫就符合文體的作文,這樣才能保證前后一致,規范寫作。
(四)立足基礎,切勿單純創新
以上幾個策略是環環相扣的,在高考作文備考的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有序開展訓練,學生在學會用合適體裁進行寫作的同時,要提升綜合素質。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近年來,有很多人提出了“創新作文”的概念,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體裁創新”被很多人列為寫作訓練中的“重頭戲”。對于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學生而言,這不失為一種新的“高分作文”的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基本的體裁意識、體裁規范還沒充分掌握的情況下,貿然開展“創新體裁”的訓練,諸如有的學生就書信、童話、故事改編等體裁開展作文,這反而會造成一定的壓力和思想混亂。因此,這一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俗語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體裁是學生高考作文第一需要面對的事情。要深刻認識到在高考這個特殊的關鍵點上,學生出現體裁選擇模糊的問題一點也不出奇。在實際寫作訓練中引導學生需準確把握三大文體的特征,避免作文中出現文體“四不像”的現實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