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李軍 張翔 楊雨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普通外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胃癌約占所有新發惡性腫瘤的9%,僅低于肺癌、乳腺癌、腸癌〔1〕。手術是胃癌治療的主要手段,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術后并發癥、轉移復發風險較高,特別是身體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2〕。相關研究顯示,TNM分期是評估胃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但敏感度和特異度不夠理想〔3〕。探索評估胃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分子標志物對合理制定治療方案十分重要。乳酸脫氫酶(LDH)參與糖酵解的發展過程,催化丙酮酸轉化為乳酸〔4〕。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能夠促進細胞增殖、分化,與胰島素結構很相近,參與腫瘤細胞的轉移、浸潤過程〔5〕。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C在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過程中起重要調節作用,主要通過與其受體VEGFR-3結合,激活信號轉導通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和管腔形成。其在胚胎期起到建立和塑造血管系統的作用,隨后在成人組織中也參與調節血管再生和淋巴管再生、惡性腫瘤的轉移過程〔6〕。血清應答因子(SRF)是人體重要核轉錄因子,在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肝癌等組織中高表達〔7〕。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胃癌患者LDH、IGF-1、VEGFC、SRF水平變化及意義。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75例。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②年齡≥60歲,有手術適應證并行手術治療;③配合完成隨訪研究。排除標準:①接受新輔助化療的胃癌患者;②有胃切除手術史者?;颊咂骄挲g(68.91±4.53)歲;另收集健康志愿者50例為健康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60~76歲,平均(68.15±4.70)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受試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1.2血清LDH濃度檢測 手術前48 h采集老年胃癌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老年健康志愿者體檢時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2 h內離心收集血清,4 ℃ 3 000 r/min離心10 min,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LDH濃度,參考范圍100~245 IU/ml。
1.3胃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中IGF-1、VEGFC、SRF表達水平檢測 首先從患者手術切除標本中獲取胃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放入緩沖甲醛中進行固定,石蠟包埋后通過切片機切成5 μm切片,放在玻璃貼片上。熱處理進行抗原修復,在切片中加入牛血清蛋白、阻斷非特異結合。根據本研究目的加入一抗:鼠抗人IGF-1、VEGFC、SRF單克隆抗體,稀釋倍數分別為1∶700、1∶500、1∶500,4 ℃過夜,次日將切片在洗滌緩沖液中洗滌,以去除未結合的抗體,根據一抗體的動物來源選擇并加入二抗,再次進行洗滌,以去除未結合的二抗體。加入染色劑對組織中的抗原-抗體結合位點進行可視化,脫水、封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和分析切片中的染色結果,棕褐色、棕色為陽性表達,陽性細胞比例<10%為陰性,≥10%為陽性。
1.4資料收集與隨訪 收集患者人口學特征,腫瘤直徑、腫瘤部位、TNM分期、淋巴結轉移、分化程度、侵襲情況。以老年胃癌患者出院時日期為隨訪起點,進行1年隨訪,術后3個月每周門診隨訪1次,術后4~6個月每2 w門診隨訪1次,術后7個月至1年每月門診隨訪1次。當高度懷疑腫瘤復發時則通過病理檢查確診,將復發的患者納入預后不良組。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
2.1兩組血清LDH濃度比較 胃癌組血清LDH濃度〔(352.00±31.22)IU/ml〕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184.61±25.95)IU/ml;t=35.825,P=0.000〕。
2.2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老年胃癌患者血清LDH濃度比較 TNM分期Ⅲ~Ⅳ、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程度、侵及漿膜者血清LDH濃度明顯高于TNM分期Ⅰ~Ⅱ、無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程度、未侵及漿膜者(P<0.01)。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的老年胃癌患者血清LDH濃度及手術切除組織中IGF-1、VEGFC、SRF陽性表達比較〔n(%)〕
2.3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老年胃癌患者手術切除組織中IGF-1、VEGFC、SRF表達情況比較 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結轉移、低分化、侵及漿膜者手術切除組織中IGF-1、VEGFC、SRF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無淋巴結轉移、中高分化、未侵及漿膜者(P<0.01)。見表1。
2.4老年胃癌患者手術切除組織中IGF-1、VEGFC、SRF表達情況比較 老年胃癌患者胃癌組織中IGF-1、VEGFC、SRF陽性率明顯高于癌旁正常組織(P<0.01)。見表2。

表2 老年胃癌患者手術切除組織中IGF-1、VEGFC、SRF陽性表達比較〔n(%),n=75〕
2.5不同預后水平患者LDH、IGF-1、VEGFC、SRF水平比較 預后不良組血清LDH濃度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P<0.01);IGF-1、VEGFC、SRF陽性率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P<0.01)。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水平的老年胃癌患者LDH水平及IGF-1、VEGFC、SRF陽性表達比較〔n(%)〕
2.6LDH、IGF-1、VEGFC、SRF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 LDH、IGF-1、VEGFC、SRF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均具有較高的評估價值(P<0.01);其中各指標聯合檢測對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最高〔曲線下面積(AUC)=0.950〕。見圖1、表4。

圖1 LDH、IGF-1、VEGFC、SRF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評估價值的ROC曲線

表4 LDH、IGF-1、VEGFC、SRF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
隨著年齡增長胃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病情復發率均明顯提升〔8〕。相關研究顯示,老年胃癌患者與中青年胃癌患者相比存在較多特殊的臨床病理特征,共患病數量也明顯增加,對手術治療預后的評估可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參考依據〔9〕。LDH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的糖酵解、糖異生酶,在腎臟中含量最高,其次為心肌、骨骼肌等組織,當細胞受損或破壞時,LDH會釋放到細胞外液中,導致血液中LDH水平升高。由于LDH的釋放與細胞損傷密切相關,血液中LDH水平可用作一種指標來評估細胞損傷和炎癥反應程度。特別是在某些疾病中,如心肌梗死、淋巴瘤等,血液中LDH水平常常升高。因此,測量血清LDH水平常被用作臨床診斷和疾病監測的重要指標之一〔10〕。LDH還可以作為一種標記酶,用于檢測和研究細胞活力、細胞增殖、細胞死亡等生物過程。IGF-1是IGF信號通路的關鍵傳導因子,在細胞增殖、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參與腫瘤的發生與發展〔11〕。IGF-1是一個源于肝臟的重要細胞因子,具有高度保守性,能夠進入其他組織臟器中發揮生物學作用,幾乎參與介導人體各器官的生長發育,能夠促進有絲分裂,進而加速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12〕。非小細胞肺癌患者IGF-1高表達,且與患者淋巴結轉移、局部浸潤、臨床分期密切相關〔13〕。
淋巴結轉移是胃癌細胞轉移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判斷胃癌分期和選擇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之一,與遠處轉移和治療預后明顯相關〔14〕。早期發現和干預淋巴結轉移的存在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VEGFC是具有促淋巴血管系統生成活性的生長因子,主要通過與其受體VEGFR-3結合,激活相關信號轉導通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和管腔形成;其在胚胎期起到建立和塑造血管系統的作用,隨后在成人組織中也參與調節血管再生和淋巴管再生〔15〕。目前關于VEGFC的研究多為體外實驗,VEGFC能夠促進淋巴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有絲分裂〔16〕;VEGFC可誘導大鼠體內淋巴管增生和淋巴血管生成〔17〕。SRF是MADS盒基因家族成員,含有一個血清應答原件,在300個人類基因中表達,約占全部基因組的1%〔18〕,能夠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血管生成、凋亡等相關基因表達〔19〕。研究顯示,肝轉移癌患者SRF高表達,可通過下調鈣黏附蛋白E表達,上調β-catenin表達,提高細胞侵襲力〔20〕。通過基因轉染技術在肝癌細胞中過表達SRF能夠促進細胞遷移、侵襲能力〔21〕;通過RNAi實驗基因沉默肝癌細胞中SRF表達后能夠下調處于S期的細胞比例和活力〔22〕。
相關研究顯示,LDH濃度變化能夠反映惡性腫瘤的進展情況,提示缺氧、無氧酵解與惡性轉化的關系〔23〕。結合本研究結果可知,老年胃癌患者血清LDH濃度明顯升高,且與病理特征密切相關,能夠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胃癌患者腫瘤組織中IGF-1、VEGFC、SRF表達上調,且與病理特征密切相關。進一步分析顯示,LDH、IGF-1、VEGFC、SRF聯合檢測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評估價值,可用于手術預后評估,為術后綜合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