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碳源和碳匯視角的農業綠色發展研究
——以四川省為例

2024-03-07 02:43:50王懋雄羅愛明
西南金融 2024年1期
關鍵詞:核算綠色農業

○王懋雄 羅愛明

1.中國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 四川 成都 610041

2.中國人民銀行阿壩州分行 四川 阿壩 624000

一、背景

我國傳統農業延續了數千年歷史,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生產經驗。在解放之初,我國實施趕超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農業主要哺育和服務于工業;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鋪開,工業和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產量有效滿足了居民需要。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變局中潛藏著危機,粗放式、高耗能和污染型增長模式受到挑戰,同時,隨著居民收入增長,生活品質要求提升,生態環境改善性需求增強,生態保護從“被動”轉向“主動”,需求形成量變積累,危機中孕育出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邏輯發生變化,逐步完成從“量變”向“質變”、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的跨越,綠色農業需求應運而生。

綠色農業發展逐步形成全球共識,在2015年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諸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促進可持續進程提供共同指導的原則》中明確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保護自然資源等五項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國家全局戰略來考量。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钡目傮w目標要求,其中一個關鍵領域就是如何將農業農村經濟由傳統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更加關注農業農村經濟與資源生態環境系統和諧共生,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綠色轉型。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碳減排工作將向包括農業在內的各行業全面滲透。我國連續九年都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明確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自2015年起,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印發了系列有關綠色農業的政策文件,同時,優化出臺了綠色農業有關的化肥、農藥等關鍵領域的優化政策文件,有力支撐了農業綠色發展,構建了清晰的農業綠色發展頂層制度和保障體系,搭建起了“自上而下”的政策體系,傳達出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積極信號。發展綠色低碳農業既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任務,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意義重大。

綠色農業的概念在國內由中國綠色食品協會于2003年10月召開的“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掇r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對綠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進行了全方位的任務設計,可知,綠色農業是指農業全產業鏈中全程化注入“綠色”元素,實現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道路。

綠色農業、低碳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是各國“替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綠色農業不是片面追求傳統農業的回歸,雖然與低碳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等在內涵和目標上相似,但卻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從綠色農業與其他相關概念比較發現(見表1),呈現“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農業”“低碳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農業”等關系。綠色農業側重的領域廣泛,既有食品安全,也有氣候減緩和適應;而低碳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范圍較窄,他們與綠色農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綠色農業包括低碳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生產加工過程中伴有土壤改良,增加有機質投入,減少化肥、農藥和燃料使用,間接促進農業的低碳化;反之,低碳農業也能減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量,促進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與核心。因此,本文以綠色低碳農業為重點研究內容。

表1 農業綠色發展相關概念對比

農業不同于其他領域,具有碳源、碳匯雙重屬性,在溫室氣體減排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自然界中碳清除的重要領域。隨著農業的發展,碳排放壓力在上升,而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有助于“雙碳”目標實現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因此,運用金融對農業“促匯抑源”,顯得尤為重要,且勢在必行。

從碳源層面看,農業生產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毒┒甲h定書》(1997)指出,農業碳排放源主要包括畜禽糞便管理、反芻牲畜腸道發酵、廢棄物燃燒、稻田、土壤、土地退化和毀林等方面。農業溫室氣體主要有CO2、CH4和N2O,來自動植物生長、廢棄物管理和投入品等領域(見圖1)。其分為直接和間接排放兩類,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水稻成長過程中釋放的甲烷及土壤中釋放的氮、畜牧排放甲烷等,廢棄物處置時產生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排放;間接碳排放主要包括農藥、化肥等生產消耗和投入。從全球來看,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指出,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農業領域排放的CH4和N2O約占全球CH4和N2O排放總量50%以上,是非CO2類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從國內來看,農業也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生產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國總量20%。2020 年,我國化肥、農藥年用量均為世界第一,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為40.2%,遠低于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種植業和畜牧業碳排放分別約占農業總碳排放的30%、50%。

圖1 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途徑

從碳匯層面看,農業是碳匯形成的關鍵途徑之一。一方面,直接碳匯。農業具有顯著的碳匯功能,農業活動主要通過農作物、林木等光合作用實現固碳,是固碳的重要領域。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定義,碳匯是指能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固碳方法;《京都議定書》(1997)指出,碳匯功能主要是指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此外,農田土壤利用微生物活動能提高有機質含量,可以增強碳匯的功能。另一方面,形成碳減排的效果。利用木制品替代碳密集型建筑材料,能達到碳減排的效果。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可以有效消化農業廢棄物,減少不當處理造成的碳排放。如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置過程的循環化產生的生態肥料可對化肥等生產資料進行替代使用,從而減少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還能利用農業廢棄物制造生物質能源,對化石能源替代使用,進而降低碳排放。

通過綠色低碳發展,有助于農業降本增效和生態產品增值與價值實現。通過設計農業碳匯、碳減排的交易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利用金融融資和風險保障功能,能為市場減排增匯提供資金支持,助推農戶增收和鄉村振興,實現農業領域可持續低碳化發展。由于農業生產過程相對復雜、農業活動種類繁多、農作物生長周期較短,目前我國農業系統還缺乏權威的機構提供農田土壤固碳信息,因此,本文主要以種養殖業碳減排和碳匯為研究對象,探索金融支持綠色農業的有效途徑。

二、四川綠色農業的基本情況

一方面,近年來,四川省農業投入加大,農業產值規模擴張,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農業區域布局也日趨優化,已從糧食種植業為主朝著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轉型,“川字號”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構成部分。一是綠色低碳基礎佳。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為40%、86%;森林蓄積量居全國第三;水電發電量和天然氣產量均為全國第一,為全國減碳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是農業經濟地位重要。四川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長年保持全國前列,2016—2021 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6%。三是農業領域投入加大。2016—2021年,全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3.8%提高至4.7%,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增加759.3畝。四是農業園區加快建設。截至2021年末,全省創建國家產業園13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建成省星級園區107個。五是重點產品保持領先。生豬出欄量和油菜籽產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菜、茶、果、藥、魚5個特色產業對第一產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到42.1%。六是農產品加工提檔升級。2016—2021 年,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9%,2021年全省擁有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企業15611戶,比2016年增加1792戶。

另一方面,金融支持綠色農業快速發展。金融支持綠色低碳力度較大,尤其是在支持綠色有機農業、綠色畜牧業和碳匯林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綠色保險產品創新步伐加快。保險機構積極推廣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雅安等地還推出森林碳匯價值保險,對接國際碳匯認證交易規則,開發VCS 造林碳匯項目,促進了綠色低碳發展。有的市州直接投向農林牧漁領域的保險產品10余種,還有較多保險產品將投保主體無害化處理等環境保護措施納入理賠要件,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風險保障。二是“綠色+普惠”金融加快融合發展。截至2021年末,全省生態農業貸款余額為167.2億元,同比增長88.6%。成都發行全國首單“鄉村振興+碳中和”雙貼標應收賬款債權融資計劃;阿壩以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線,沿著“政策引導、金融掛鉤、市場帶動”三級鏈式傳導的工作思路,提升綠色金融工作效率;涼山信貸支持水上光伏發電、水下養殖漁業和發展生態旅游的“漁光一體”項目建設;攀枝花等地創新開發“零碳光富貸”和實施“支農再貸款+生態種植貸(零碳農家樂貸)”,支持“零碳村莊”建設,實現鄉村增收與綠色發展同步。

三、核算方法述評

農業碳核算是準確識別碳排放信息的前提條件,是農業低碳化發展和金融精準對接支持的基礎與關鍵。碳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微觀產品的生命周期評價法(LCA 法)、IPCC 碳排放法,基于宏觀環境下的投入產出法(IO 法)及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法。

(一)IPCC碳排放法

主要依據聯合國氣候委員會編寫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核算方法:碳排放量=活動數據×碳排放系數。其中,排放系數由生產工藝、地域分布、技術水平等因素共同決定。

(二)投入產出法

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主要反映經濟系統中的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的投入來源與產出去向,并排成一張縱橫交叉的投入產出表格。可用于計算完全消耗系數,據以進行經濟分析和預測,通常適用于宏觀領域。

以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為例,可用表2 所示的簡略投入產出表,解釋其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的核算方法。表中的ai-j指行業j對行業i的直接消耗系數,如a11-1即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業1單位的產出需要直接消耗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a11-1個單位的直接投入,同時還需要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a24-1個單位的直接投入;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個單位的產出也需要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a11-24個單位的直接投入,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業通過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對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的間接消耗是a11-24×a24-1。此外,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還對其他行業進行直接消耗,而其他行業也會直接或間接對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形成消耗。用公式表示,則行業j對行業i的完全消耗系數為:bij=aij+。

表2 投入產出結構表

從目前應用來看,該方法的突出優點是能利用投入產出表反映各產業間碳排放的聯系,通過計算完全消耗系數全面分析農業產品本環節和投入品碳排放,有助于追蹤農業產業鏈的完整碳排放信息。

(三)生命周期評價法

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分析法,碳核算包括確定系統邊界和數據收集兩個步驟。在進行碳核算時,需界定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置過程中產生碳排放的活動;收集的數據信息包括全生命周期涵蓋的所有物質或活動的數量或強度數據,以及碳排放系數,即單位物質或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對于諸如農業生產中水稻種植和畜禽腸道發酵排放的CH4、農業土壤的N2O 等直接生產排放通常采用生命周期法。

(四)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法

鑒于生命周期法和投入產出法各自的優缺點,Matthews等(2008)提出了一項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混合法(Hybrid-IO-LCA Model),該方法既具有生命周期法的詳細性,又不失投入產出法的完整性。從應用的角度,國內外主要將該方法應用于工業、交通、建筑等產業或部門的碳足跡核算,而用于農業方面的研究目前較少見。

四、四川農業碳核算

此處從四川農業碳匯和碳源角度入手,以低碳農業為重要研究對象,開展農業溫室氣體核算(以下簡稱“碳核算”),找準碳匯和碳減排的重要環節,分析生態和經濟效益。

(一)核算選擇

由于農業碳排放包括農業生產、農業投入等,既需要對農業生產形成的碳排放進行核算,又需要沿產業鏈對農業投入品進行碳核算,因此,本文主要運用IPCC碳排放法、投入產出法等。所涉及農業碳核算以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漁產品和農林牧漁服務產品的生產及農業投入品碳排放為邊界。在綜合考慮可得性和代表性后,在碳源方面,僅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水稻泡田產生的CH4,能源消費產生的CO2,牲畜腸道發酵和糞便管理形成的CO2、CH4等進行核算;在碳匯方面,僅對水稻光合作用形成的碳匯量進行核算。GHP Protocol將溫室氣體排放劃分為范圍1、2、3三種類型,從農業特征來看,將農業碳核算對應分為三層,同時,為區分碳匯與碳排放,將循環利用與碳匯作為第四層(見圖2)。

圖2 農業分層碳核算示意圖

(二)數據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四川省投入產出表》、CEADs中國碳核算數據庫《中國分部門核算碳排放清單》、Wind數據庫及參考文獻等,獲取了水稻種植面積,豬、牛、羊等頭數(見表3),碳排放系數(見表4)。在六種溫室氣體中,溫室效應主要由全球增溫潛勢指數(GWP)衡量(見表5)。

表4 主要領域碳排放系數統計表

表5 主要溫室氣體GWP值

(三)碳核算

第一層,直接碳排放(T1)。主要包括水稻種植、畜禽腸道發酵等形成的碳排放。按照碳源實物量和碳排放系數測算出排放的CO2當量為2921.08 萬噸(見表6)。第二層,用能等間接碳排放(T2)。在第一層基礎上,考慮農業灌溉、農業機械生產使用等因素形成的能源消費碳排放。按照碳源實物量和碳排放系數測算出排放的CO2當量為3833.39萬噸(見表7)。第三層,考慮投入要素碳排放(E投入要素)。在第二層基礎上,沿產業鏈向上追溯,考慮化肥、農藥、塑料制品等農業投入品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

表6 四川第一層主要碳源項目碳排放測算表

表7 四川第二層主要碳源項目碳排放測算表

由于四川投入產出表缺乏化肥、農藥、塑料制品等細項數據,本文以全國完全消耗系數代替四川完全消耗系數,在全國投入產出表中,將農產品、林產品、畜牧產品、漁產品和農林牧漁服務產品合并,將化肥、農藥、塑料制品外的行業合并為其他行業,利用投入產出法測算出全國完全消耗系數(見表8)。參照全國完全消耗系數,利用四川2017年投入產出表中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業產值,測算出四川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對化肥、農藥、塑料制品等的完全消耗價值量(見表9)。

表8 全國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產品完全消耗系數

表9 四川農林牧漁產品和服務產品完全消耗價值量測算

利用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數據和碳排放系數測算出化肥、農藥的碳排放量,再利用化肥和農藥碳排放量分別與全國投入產出表中直接消耗價值量計算比值,即為化肥和農藥碳排放強度。利用CEADs 中的全國塑料制品碳排放量和投入產出表中顯示的全國直接消耗價值量比值測算塑料制品碳排放強度。利用全國化肥、農藥和塑料制品碳排放強度分別與對應的四川完全消耗價值量乘積形成四川化肥、農藥和塑料制品等農業投入品的碳排放量。CEADs中國碳核算數據庫顯示,四川2019年碳排放總量為31516.3 萬噸CO2當量,測算結果顯示,第三層農業碳排放量5670.8萬噸CO2當量(見表10)??芍r業碳排放約占17.99%,較全國和全球20%左右的比例偏低。

第四層,循環利用與碳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含秸稈還田、沼氣利用等)、有機肥對化肥形成替代、林木和農作物等能實現更大碳匯量。由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測算較為復雜,且林業碳匯已基本得到社會認可,而農作物碳匯通常是被社會所忽視的領域。因此,本文主要探索分析農作物碳匯情況,表達式如下:

式中,C為農作物碳吸收總量(單位:tC·a-1);Ci為第i種農作物的碳吸收量(單位:tC·a-1);k表示區域農作物種類數;cai為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單位有機質所吸收的碳,即碳吸收率;wci為農作物經濟產品部分的含水量(單位:%);Yi為農作物的經濟產量(單位:t·a-1);HIi為農作物經濟系數。由于農作物種植面積廣和產量高,且能新增碳吸收量,按目前碳交易規則,具有碳匯功能。由于碳源測算過于專業和復雜,且水稻是三大主糧之一,具有較強代表性,因此,本文以水稻光合作用固碳為例,簡略計算稻谷碳匯量。2019 年,四川稻谷產量為1475.3 萬噸,按照稻谷的經濟系數、含水量和碳吸收率(王修蘭,1996)測算,碳匯量C=0.414×1475.3×(1-12%)/0.45=0.12億tC·a-1,折算為0.44億噸CO2。若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和林木固碳等情況,碳匯量更大。

(四)結果分析

四川農業具有較強代表性,本文收集四川農業領域相關排放數據,并經分析研究后發現:一是農業領域碳排總量高、碳匯潛力大。農業溫室氣體占全省溫室氣體的18%以上,牲畜腸道發酵及糞便管理、化肥、用能等是減排管控的重要環節,其中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分別為38.63%、28.28%、16.09%(見表11),具有巨大的減排空間。同時,農業具有顯著的碳匯效應,據本文測算,四川僅水稻的年碳匯量就約為0.44 億噸CO2,若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和林木固碳等情況,碳匯量更大。二是經濟潛力巨大。農業碳匯和碳減排量若用于市場交易,可形成較強收益。如當前水稻畝均凈利潤約為102元,碳價約為50 元/噸,碳匯收益約為22 億元(0.44 億噸×50 元/噸),若不考慮碳匯開發成本和生長過程的碳排放,按照2020年1866.3千公頃的水稻種植面積測算,可通過碳匯實現增盈78.59 元/畝,畝均收入可增長70%以上。若考慮通過技術進步、減少化肥使用、合理灌溉等進行農業生產領域減排,并將減排量認證為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同時通過減少化肥等投入品,降低生產成本,經濟效益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表11 四川主要碳排放環節結構統計表

五、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一)農業碳核算體系與交易機制欠完善

一是農業碳核算的方法學欠完善。農業碳核算主要參考IPCC《2006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 修訂版)和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體系的方法學,側重碳源角度核算,缺乏農作物固碳等碳匯角度的權威方法學。林業碳匯方法學重點考慮了增量部分碳匯,忽略了存量固碳效應,不能很好激勵農戶對存量林木的保護。二是農業碳匯和碳排放權抵消不暢通。農業碳匯形成要素多元,相互作用機理復雜,區域差異性大,碳源碳匯并存,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核算標準體系。與日趨成熟的工業碳排放核算方法相比,農業暫未納入強制控排體系,農業碳減排無法形成可交易的碳排放權。農業領域中除林業碳匯、沼氣利用等低碳項目實現碳交易外,其他多數未實現交易,且碳排放權和碳匯在方法學上存在互通障礙。

(二)“散而小”特征抑制了農業低碳化積極性

我國農業“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循環”現象長期存在,農業不夠綠、農戶不夠富等特征突出。一是低碳化改造動力不足。農戶農田土地分散,即使能夠準確開展碳核算,但單戶碳匯規模較小、農戶單戶碳匯開發成本和低碳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加之尚未形成顯著的“低碳偏好”,低碳農產品難以實現溢價,導致單戶農戶收益無法有效覆蓋成本。二是農戶低碳化改造方法少。農村空心化和農戶老齡化是當前“三農”的主要特征,農戶收入主要有務工型收入和兼業經營型收入,農村老弱勞動力和兼業農戶對農業低碳投入的意愿不足。我國農戶居住分散和知識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大部分農戶的低碳專業知識欠缺,加之服務于農業低碳發展的機構較少,市場引導與服務欠缺,減碳增匯措施不夠,農業生產采取“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進而形成“公地悲劇”。此外,中間投入品能耗也偏高,如我國每噸氮肥能耗約為29—45GJ,而發達國家可低至27—29GJ。

(三)農業綠色且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大

綠色農業尤其有機農業呈現出成本高、產量較低、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生產規程嚴格等特征,體現出的是對糧食“質”的追求。但在有限的耕地上,如果加快綠色農業布局,可能會對糧食“量”的生產形成沖擊。如2022年爆發危機的斯里蘭卡,由于其發展有機農業,導致農業成本上漲至此前的10倍,產量僅為此前的一半左右,通貨膨脹嚴重,綠色農業被社會認為是引發此次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利用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土地利用率已處于高位,糧食安全問題顯得更為脆弱。因此,綠色農業與更為關注糧食安全的可持續農業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目標沖突。

(四)金融對接與創新服務存在障礙

近年來,政府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支持措施。如人民銀行等六部委《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增加對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資金投入;近期出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對象中包括的節能減排等項目也可以輻射農業低碳發展的相關領域。但金融對接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貨幣金融政策較少針對綠色低碳農業出臺差異化引導政策,如在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對象中未包括農業的廢棄物低碳化管理等,金融政策未對農業是否使用新能源等進行差異化服務引導。農業發展主要依賴的信貸、保險、股權、債券和基金等金融服務還相對缺位。二是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農業的創新性不足。農業和低碳技術風險大、資金需求強、投資回報周期長,而金融機構普遍對收益和效率比較敏感,主動支持農業的意愿偏弱。有關綠色低碳農業的線上信貸產品較少,期限偏短,“保險+再保險”“擔保基金+信貸”“政策性擔保+信貸”“保險+信貸”等產品與服務創新推進緩慢,單戶農戶融資難度較大。各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與農業低碳化等綠色表現未有效掛鉤,不能實現對農業綠色發展的高效帶動。

六、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構思及建議

(一)具體構思

通過組建專業化規?;假Y產收儲公司,優化機制設計,允許農業碳匯與碳排放權參與市場交易,提升各方參與農業低碳化發展的積極性。一是通過碳資產收儲公司統一收儲農戶碳匯和碳排放權指標(以下簡稱“碳指標”),農戶或其他農業生產主體碳指標售賣價格設計為低于碳交易市場價的水平,擴大碳資產收儲業務的覆蓋范圍,增加營收規模,攤薄碳匯和碳排放權指標開發成本,同時,利用碳資產收儲公司的專業化管理,提升低碳化開發與管理效率,增厚利潤空間,體現出規模和效率帶動形成的經濟效應。二是通過收儲公司統一收儲與管理,農戶或其他農業生產主體在付出成本和時間較少的情況下,即可獲得碳指標售賣收益,同時,利用碳資產收儲公司的專業性減排增匯措施和建議,帶動農戶提升低碳意識,形成區域統一的低碳發展模式,增強低碳化品牌增值效應。三是推動搭建信貸、保險、債券和基金等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全方位無死角金融服務。如信貸支持投資回報周期較短的低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流動性資金需求等;基金或債券主要用于支持回報周期較長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險機構以碳指標的量和價為標的,向農戶和收儲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穩定收益預期。四是將保險、信貸等金融服務與收儲公司、農戶等市場化主體的低碳化情況掛鉤聯動。如修改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或依托金融服務合同,分類分項目設定農業碳排放上限閾值,當碳排放達到閾值,觸發保險免賠、信貸利率上調等條款,以此推動與引導農業低碳化發展。五是基于公開透明的碳交易市場信息,評估碳資產收儲公司和農戶的預期收益。同時,利用收儲公司與農戶的利益捆綁關系,推動收儲公司為農戶小額融資提供擔保,提升農戶發展低碳農業的金融服務可達性(見圖3)。六是嚴格按照綠色農業標準,對綠色農業經營主體、市場服務機構等實行準入退出機制。同時,收儲機構可利用碳匯或碳減排開發服務時掌握的信息,助推農業綠色品牌宣傳,加強區域性綠色農業品牌管理。

圖3 農業碳指標開發與交易機制構思圖

(二)建議

1.優化農業碳核算工作。一是完善農業碳核算方法。針對不同類型農業領域,建立與完善管理部門、生產主體和碳交易主體共認的農業碳核算方法學、評估辦法和標準。如研究完善農業碳源和農業碳匯全國統一的核算標準與方法,科學測算農業細分領域的碳排放強度和系數。二是搭建農業碳核算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碳排放數字化監測平臺,提升碳核算效率。通過政府推動、金融機構配合,搭建涵蓋農業碳匯、碳排放的農戶和農業企業碳賬戶,推動共享包含農業的綠色低碳信息。完善農業市場主體碳排放自評估和外部評估機制。

2.搭建碳資產收儲機制。一是組建碳資產收儲機構。建議在現有農村產權收儲公司基礎上拓展碳資產收儲業務范圍,或由政府平臺公司、國有企業和實力較強的社會投資主體建立專業的碳資產收儲管理公司,主要負責提供區域農業碳減排和碳匯業務咨詢、低碳監測、碳核算、碳資產收儲、交易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宣傳引導等工作。二是合理設計碳資產收儲制度。擴大碳資產收儲業務的覆蓋范圍,增加營收規模,攤薄碳資產開發成本。同時,利用碳資產收儲公司的專業化、規?;芾?,提升低碳化開發與管理效率,增厚利潤空間,體現出規模和效率帶動形成的經濟效應。通過碳資產收儲公司的統一服務,提高農產品低碳透明度,打造低碳農業品牌,增強綠色低碳農產品附加值。將收儲價格設計為低于市場價格的某水平,或將收儲價格固定為市場價格的一定比例R(<1),提升收儲機構與農戶或其他農業生產主體的積極性。

3.完善農業碳交易市場。一是完善農業碳交易市場機制。加快完善全國碳交易市場,積極發展地方性碳交易市場。探索建立農業碳配額分配及交易機制,科學開展農業碳匯、林業碳匯、草原碳匯、各類碳排放權等的換算,打通各類碳指標之間的交易通道。依據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彌補低碳農產品在傳統產品市場上收益的不足,激勵農業市場主體開展農業生產。二是優化碳抵消機制。探索取消農業自愿減排核證量在全國碳交易市場5%的抵消比例限制,以保證對農業碳匯的需求。金融支持的大型活動及企業、社會公眾等市場主體的自愿減排行為,應優先使用農業碳排放權或碳匯指標抵消。

4.積極打造綠色農業品牌。一是加強農業綠色品牌管理。在穩定產量和提升質量的基礎上,科學推進“綠色+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分類打造綠色農業的融合發展示范基地。支持投資建設電子監控等設施,統一采購種子、肥料等原材料和綠色認證貼標、綠色技術等服務,增強農業綠色信息的透明度,嚴格按照“三品一標”等標準管理、認證和貼標,推廣營銷農業綠色品牌產品。聯合相關部門對市場主體實行“紅白黑”名單制管理,建立嚴格的準入、退出機制。二是提升基地輻射帶動能力。減少化肥、農藥等用量,逐步擴大規模,統一采購原材料,攤薄單位成本。適當提高貼標綠色品牌的綠色有機產品銷售價格,由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或農投公司統一銷售,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增強營收能力。優化“一產”,擴大“二產”,支持發展綠色有機加工業,興旺“三產”,集各地區力量開展綠色品牌宣傳,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戶充分融入一二三產業鏈。

5.完善金融體系與創新機制。用好貨幣金融政策、專項信貸政策、財政金融互動政策和各金融機構內部優惠政策,以及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專項資金,推動金融機構出臺支持綠色低碳農業的期限、利率等差異化措施,提升政府性融資擔保的增信能力,促進傾斜性政策的聚焦聚力,發揮金融、產業和財稅政策合力,搭建起更加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發展綠色低碳農業。在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對象中,建議增加動植物廢棄物低碳化管理、農用機械節能及清潔化使用等低碳活動。構建分層次、廣覆蓋的綠色農業金融服務體系,如推動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等農村金融體系,發揮地方產業投資基金等直接投資和引導社會投資的功能。加快完善綠色農業保險制度,探索推廣“保險+信貸”“信貸+保險+期貨”等模式,建立起農業風險分散機制。加強與司法部門的合作,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大農戶小額信貸投放力度,依靠小額信貸激勵農戶增強發展,同時依靠小額信貸培育農戶守信意識。

6.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布局。一是合理配置農村金融資源。信貸支持投資回報周期較短的綠色農業資金需求。引導優質綠色低碳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加大農業綠色債券、碳匯債等發行力度,在農業大省推動建立或爭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注資碳基金,重點用于支持回報周期較長資金需求。保險機構以碳資產的量和價為標的,穩定農戶和收儲機構收益。二是強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圍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用機械節能及清潔化用能、低碳化施肥及土壤肥力提升、生物防蟲技術推廣、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等的金融需求,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基于公開透明的碳交易市場信息,評估收儲公司和農戶的預期收益,為融資創造擔保條件。同時,利用利益捆綁關系,探索推動收儲公司為農戶融資提供擔保。推出線上金融服務,提升融資對接效率。完善金融服務與農業綠色低碳的掛鉤聯動機制,如分門別類科學設定各農業領域碳排放上限,當碳排放達到閾值時,觸發保險免賠、信貸利率上調等條款。

猜你喜歡
核算綠色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2020年河北省國民經濟核算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會計集中核算制下的內部審計工作
2014年GDP首破60萬億
當代貴州(2015年5期)2015-12-07 09:09:57
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的幾點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在线|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91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综合色天天| 欧美另类一区| 国产性爱网站|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 a级高清毛片| 久久亚洲天堂|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a亚洲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极品av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亚洲天天更新|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7在线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99精品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1亚洲影院|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最新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色网站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久草网视频在线|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色视频国产|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不卡网亚洲无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色图另类| 欧美色综合久久|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91九色国产porny|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美女免费黄网站|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97在线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日韩在线第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