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安徽理工大學,安徽 淮南 232000
隨著國家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和政策引導力度不斷增強,中部地區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1],交通運輸業推動了經濟發展,為經濟繁榮提供支持,同時經濟增長也對交通運輸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中部6省(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河南)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制約著中部地區整體協調發展。因此,剖析中部6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對推動中部6省之間交通樞紐建設、實現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研究的重點內容[2]。肖紅 等[3]運用耦合協調度和障礙度模型得出運輸對經濟影響較大的結論;彭晗 等[4]將環比系數法和熵值法結合,從時間和空間上對河南省各地市協調進行了分析;陳果 等[5]運用多種工具模型對湖北省及其17個城市的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協調關系進行了研究;Hao et al.[6]在物流系統和交通基礎設施兩者間,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二者是相互協調的關系并且存在顯著的互動關系;文獻[7-13]研究交通運輸、運輸子系統與經濟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并給出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針對交通運輸或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但有關2個系統的準則層和指標層的時空演變及定量分析較少。基于此,本文以2010—2022年中部地區6省相關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結合可視化分析和障礙度模型,探究中部地區6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時空演變特征和障礙度因子,旨在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參考相關學者研究,遵循科學性、可獲得性、可靠性原則,數據來源于相關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等,并以此構建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2.1 熵值法及耦合協調模型
1)無量綱化:
(1)
(2)
式中:s為樣本的數量;t為指標的數量;Lst為第s個樣本的第t個指標值。
2)權重指標計算:
(3)
3)各指標的信息熵:
(4)
4)計算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5)
5)綜合得分:
(6)
6)耦合度的計算公式:
(7)
7)協調度的計算公式:
T(t)=A×F(t,a)+B×F(t,b)
(8)
8)耦合協調度的計算公式:
(9)
式中:C為耦合度,顯然介于0到1之間,如果值越大,說明有序發展;T為綜合協調度指數,反映兩者動態影響;D為耦合協調度,介于0到1之間,D值越大,耦合協調程度為越高,反之越低。
國際耦合協調度的標準評價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協調度評價等級劃分
1.2.2 障礙度模型
1)計算F值(W為準則層權重,P為指標層權重)。
Fst=Wt×Pst(s=1,2,…,n;t=1,2,…,m)
(10)
2)計算R標準化值。
Rst=(Xst-minXt)/(maxXt-minXt)
(11)
3)計算I值:
Ist=1-Rst
(12)
4)計算指標層O值(s是代表某準則層,共t個指標):
(13)
式中:Fst為因子貢獻度;Wt為第t項指標的權重;Pst為第t項指標下第s個準則層在此指標中所占的比重;Rst為指標采用極差法而得到的標準化后值;Lst為指標偏離度;Ost為第t個指標對第s個準則層的障礙度值。
基于耦合協調模型,測算2010—2022年中部地區6省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耦合協調度,結果見表3。

表3 中部地區6省交通運輸-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
中部6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自2017年起,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數領先交通運輸綜合發展指數。我國2017年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經濟發展。
從交通運輸綜合發展水平看,總體呈現出緩慢遞增趨勢,增長速度低于區域經濟?!笆濉睍r期交通體系不斷完善,總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但路網格局仍不健全、一體化的交通運輸技術水平亟須進一步提升。
2.2.1 協調準則層障礙度分析
中部地區6省的交通運輸障礙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見圖1)。其中,河南省交通運輸系統障礙度增長幅度最大、影響程度最高;江西省和山西省變化幅度較小;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呈現穩定上升趨勢。近10年,中部地區經濟高速發展,而交通運輸業發展動力不足、網絡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凸顯,交通運輸系統的障礙度增加。中部地區6省的經濟系統障礙度變化呈穩定下降趨勢(見圖2)。區域經濟系統的影響程度始終保持高位,但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河南省經濟系統障礙度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下降近70%,其余省份區域經濟障礙度水平穩定下降,說明中部6省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并取得一定效果。

圖1 中部地區6省交通運輸準則層障礙度

圖2 中部地區6省區域經濟準則層障礙度
2.2.2 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指標層障礙因子分析
本文列出了綜合排名前8的障礙因子及障礙度(見表4)。障礙度指標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系統,貨物周轉量障礙度水平穩居首位,是制約耦合協調度的最大障礙度因子。2006年起中央將中部定位為全國重要糧倉、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內河航道里程障礙度逐年提升,在綜合運輸體系和水資源綜合利用中具有成本小、污染小的優勢,中部6省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加快補齊內航道運輸短板,打造更好支撐中部地區交通運輸體系的新航道。進出口總額的障礙度持續增加,進出口一直是經濟增長的動能,近3年由于政策調整,國家加強了檢驗檢測管理,對中部6省帶來一定的影響。

表4 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指標層要素障礙度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時間緯度上,中部6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水平呈現上升趨勢,耦合協調能力越來越強;區域經濟綜合指數和交通運輸綜合指數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區域經濟提升速度快于交通運輸,兩者之間的區域差異在研究期間持續縮小,呈現良好的區域協調發展態勢。在空間緯度上,各省份之間的耦合協調逐年遞增,由于時間上發展不充分、空間發展不均衡等原因,耦合協調能力從大到小排序為:江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
從區域經濟障礙因素來看,制約各省份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為進出口額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量。因此,加快貿易建設步伐,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經濟發展關鍵點;其次,郵政業培養人才隊伍和優化組織結構,提高效率和質量是經濟發展的保障。
從交通運輸障礙因素來看,貨物周轉量是制約交通運輸發展的最大瓶頸,2020—2022年內河航道里程超過貨物周轉量。中部6省應在現有的綜合運輸架構基礎上,建立覆蓋整個中部地區的空、陸、網、海貿易之路,促進鐵路、公路、水路融合發展。
中部6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存在較為顯著的空間區域差異,為實現中部6省之間協調共同發展,需要達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共識。高質量協調發展省份應當發揮輻射作用;各省份之間可以借鑒其他省份寶貴的經驗,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道路,進一步推動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