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和法治觀念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其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創設真實問題情境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成為關鍵路徑。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真實情境創設的重要意義
1.課程現狀凸顯真實情境學習的迫切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中小學階段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教師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限,教學方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在課堂上,教師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習積極性低下。這種狀況導致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高,課程無法實現育人價值。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能夠改變這一現狀,將學生從枯燥的理論學習中解放出來,使其在實際情境中感受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2.新課標要求推動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
隨著統編教材的實施和新課標的頒布,教學要求發生了顯著變化。新課標強調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核心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情境、內容和任務設計。在情境創設方面,突出真實性,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和時代背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內容處理上,強調綜合性,使學生整合所學知識和技能;在任務設置上,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收集信息、提出解決方案,實現知行合一。
3.學生發展需要依賴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
對小學生而言,道德自主建構和高階思維的提升,是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基于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能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構建起情境、問題(任務)與學生活動緊密相連的教學關系。學生基于實際問題展開學習活動,建立新舊知識的邏輯聯系,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提高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真實情境與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
1.真實情境
簡單來說,真實情境就是把真實問題帶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學習知識。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意義,因為它讓學生知道,他們學到的東西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例如,在學習“遵守規則”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上學路上,你忙著趕時間,要過馬路時卻發現是紅燈,但周圍沒有車輛,你會等待還是直接過馬路?”真實情境讓學習變得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通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來不斷學習和成長。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2.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通過引導學習者深入思考、積極參與和體驗學習過程,幫助他們掌握知識,理解知識背后的原理和聯系,發展其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特點包括主動學習、聯系實際、批判性思維、合作學習、反思和持續學習。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真實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1.在主動體驗中豐富感知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發展和情感體驗,而不僅僅是關注學習結果。例如,“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涉及垃圾分類和環保相關知識,學生需要預習垃圾分類知識,并收集家中的廢舊物品帶到課堂上。通過挑戰任務,學生將各類垃圾名牌分類至正確的垃圾箱,并進行變廢為寶的手工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環保知識,培養創新意識。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能力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團結就是力量”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在班級活動中,如何通過團結協作取得更好的成績?”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和接納不同意見。在分組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能力和性格特點,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活動。
3.在角色扮演中切換視角
角色扮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感悟與思辨,強化角色認同,真正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性。例如,“吃飯有講究”一課呈現了“我在餐桌上”的四幅圖,指向具體的餐桌禮儀。教師可以把家庭吃飯過程搬進教室,讓學生扮演“小主人”,再現日常生活中大家在飯前、飯中、飯后的行為表現,并組內交流“‘小主人’這樣做是否合適”,引導學生學會餐桌禮儀。
4.在多維目標中全面發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設計有深度的遞進式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和行動目標等多個層次,且各層次目標之間具有緊密關聯和遞進關系。
例如,“愛護公共設施”一課的知識目標可以設定為讓學生了解公共設施的種類、功能和重要性;能力目標為讓學生能夠分析公共設施損壞的原因,并提出保護公共設施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培養學生愛護公共設施的責任感和公德心;行動目標為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保護公共設施的行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各層次目標。例如,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認識公共設施,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公共設施損壞的原因,開展主題班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公德心,最后鼓勵學生在社區或學校開展保護公共設施的宣傳活動,等等。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應注重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價值觀的內化。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我們能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