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潤 華偉偉
胃癌是一種由胃壁內部細胞惡性轉化引起的癌癥。其病因不完全清楚, 但與多種因素有關, 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食物攝入等。研究表明, 某些基因突變會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環境因素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其中包括胃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飲酒、飲食不當等。胃癌患者在進入晚期后本身身體質量狀況相對較差, 再加上受到化療和放療等治療方式的影響, 患者的體質也會隨之受到影響,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化療藥物不僅療效較差,并且不良反應嚴重, 會導致患者痛苦的程度增加, 對于患者的治療信心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在對胃癌患者進行治療時, 尤其是針對不能接受手術治療, 并且對于放射治療和化療的耐受性較差的患者, 將中醫藥物應用于其中,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1-3]。而在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 研究人員認為需要給予患者有效的病情分析, 并針對患者進行臨床分期, 對于患者后續的手術切除以及化療方案的設置打下堅實的基礎[4]。為了使患者的臨床療效得到改善, 研究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分析, 為患者選擇不同的影像學診斷方式, 進而使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得到提升。研究人員需要針對這一技術和方法進行相應的優化并建立良好的理論體系, 進而滿足胃癌的診斷需求, 使低劑量多層CT 能夠在臨床上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5]。本文探討在對胃癌術前新輔助化療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 將多層螺旋CT 應用于患者診斷中的效果,分析患者的診斷可用性,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6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80 例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男35 例, 女45 例;年齡46~71 歲, 平均年齡(58.6±4.3)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本次研究中所有受試者年滿18 周歲;符合研究目的及要求;能夠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與并遵守研究方案;患者精神正常,意識清楚, 依從性良好, 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心血管、肝腎、血液或呼吸系統等器質性疾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異常;有嚴重的感染或過敏史;正在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有藥物濫用史;對本研究藥物或其他試驗物質過敏;妊娠、哺乳期或有生育計劃;不能配合研究要求或無法遵守研究方案的其他原因。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進行術前新輔助化療前均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多層螺旋CT 診斷方法:選擇型號為uCT760 的聯影64 排CT。患者保持仰臥位, 采用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90~250 mA 進行掃描。先進行自膈頂至盆底的平掃, 然后通過肘靜脈注射造影劑, 8、25、120 s 后分別進行動態增強掃描, 以獲取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圖像。最后, 使用工作站實現圖像矢狀位和冠狀位的多平面重建。由本院2 名臨床影像學診斷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閱片, 對于意見不統一的相關結果由專家進行會診, 獲得統一的意見后再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 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出調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將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分析多層螺旋CT 應用于胃癌患者TNM 分期中的診斷準確率。
TNM 分期標準[6]:①T 分期:T1:腫瘤浸潤黏膜及黏膜下層;T2:腫瘤浸潤肌層及漿膜下層;T3:腫瘤浸潤漿膜層但未侵犯相鄰器官;T4:腫瘤侵犯相鄰器官。②N 分期:N0:無淋巴結受累;N1:原發灶邊緣3 cm 內1 個或多個胃周淋巴結受累;N2:原發灶邊緣3 cm 外1 個或多個胃周淋巴結受累。③M 分期: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數據統計工作由專業數據處理人員采用SPSS22.0 for Windows 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式的T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 多層螺旋CT 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的T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 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的T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n, n(%), n=80]
2.2 兩種診斷方式的N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 多層螺旋CT 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的N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的N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n, n(%), n=80]
2.3 兩種診斷方式的M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 多層螺旋CT 與病理組織學檢查的M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診斷方式的M 分期診斷準確率對比[n, n(%), n=80]
近年來針對腫瘤標志物的研究已經十分活躍, 已經成為腫瘤患者在接受檢查時的一項重要檢查指標,對胃癌進行有效的檢測甄別和病理分型對于患者的預后恢復來說極為重要。胃癌屬于一種臨床上的常見消化道腫瘤, 這種疾病以中老年人群為多發人群。伴隨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 及近年來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胃癌的發病率處于逐年上升的趨勢。癌癥的發展分為癌前病變以及早、中、晚的不同時期, 消化道早期癌癥和癌前病變的患者, 病變一般局限在黏膜層, 尚未發生淋巴結轉移、黏膜下層擴散的情況[7-10]。如果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不僅治療的有效率高, 而且患者的預后效果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在針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醫務人員可根據胃癌分期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而目前臨床研究人員認為, 不僅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對化療以及手術方案進行調整,同時在針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還需要準確評估患者的臨床分期變化, 對于指導手術時機以及判斷患者的預后恢復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手術探查與病理組織學檢查對于胃癌患者的臨床分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屬于判斷胃癌臨床分期的金標準, 但這一治療方式在應用過程中創傷較大, 并且部分患者在發生胃癌后身體狀態較差, 缺乏對手術的耐受性, 這也就直接導致這一方案的臨床應用遭到了限制, 因此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認為需要選擇一種無創、無風險且無痛苦的檢查方式, 對胃癌患者的早期臨床分期進行評估, 進而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能夠更為順利地開展[11-13]。多層螺旋CT 是一項現代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檢查技術, 這一檢查技術與傳統的消化道鋇餐、胃鏡檢查等胃癌檢查手段相比, 多層螺旋CT 應用于患者的病情診斷中能夠更加客觀地顯示患者的胃部狀況, 了解患者在發病后的病灶部位, 形態和特點, 對于患者的病情明確以及后續的治療工作開展有不可忽視的影像學支持作用[14-17]。而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調查中認為, 不僅需要在診斷過程中明確患者的個體狀況, 同時還需要保障患者在接受診療時的安全性, 降低外界因素對患者的診斷結果產生的影響,提高患者的診斷效率與診斷價值。
在本次研究中, 將這一診斷方案應用于患者的病情分析中, 結果顯示, 多層螺旋CT 的T 分期診斷準確率為97.50%, N 分期診斷準確率為96.25%, M 分期診斷準確率為100.00%, 與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比, 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多層螺旋CT 應用于胃癌患者的病情診斷中, 對胃癌患者手術前的新輔助化療提供了較為可靠的TNM 分析評估參考。而在本次研究中發現, T1期和T3期內出現了1 例漏診的情況, 這可能與平坦型和凹陷型胃癌的病情發生特點有一定的關聯性, 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都有可能導致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發生。N 分期在進行判斷時, 相關工作人員主要參考淋巴結轉移, 一般情況下診斷難度較小, 醫務人員可通過這一診斷方式明確患者的病情狀況。首先, 多層螺旋CT 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 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圖像, 有助于醫生準確診斷胃癌[18-20]。在掃描過程中, 患者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體位, 使得掃描出來的圖像清晰度更高, 也更能準確地反映出腫瘤的大小、位置、形態和分布等特征[21]。多層螺旋CT可提供三維重建圖像, 方便醫生進行更加全面、準確的診斷。這種技術能夠對多個角度、多個平面的影像進行處理, 形成三維圖像, 讓醫生可以全方位地觀察患者的胃部情況, 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22]。多層螺旋CT 還具有快速、無創、非侵入性的特點, 能夠大大縮短檢查時間, 并減少患者在診斷過程中的痛苦和不適。在掃描的過程中, 患者無需住院, 可以直接進行門診檢查, 大大縮短了檢查時間。多層螺旋CT 還可結合造影劑進行動態掃描, 有助于評估腫瘤的血管供應情況, 從而更準確地確定胃癌的惡性程度, 為后續治療提供更為精準的參考。多層螺旋CT 在胃癌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許多優勢, 其高質量的圖像、三維重建、快速、無創和結合造影劑的動態掃描等特點, 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 縮短檢查時間, 減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適, 為胃癌患者的治療提供更為有效的參考[23]。CT 檢查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具有較多的優勢, 但這一診斷方式依舊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表明, CT 檢查的輻射劑量相較于常規X 線檢查來說更大, 因此隨著CT 檢查在臨床應用的不斷廣泛研究, 研究人員認為需要選擇一種合理的方式對CT 檢查的輻射劑量進行控制, 而低劑量多層螺旋CT 應用于胃癌患者的臨床研究中成了影像醫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
綜上所述, 胃癌的發生與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 而在針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 研究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前將多層螺旋CT 應用于患者的病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 并且將其應用于中晚期患者的病情判斷中, 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具有可應用價值, 值得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