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玲 ,林錦德 ,蘇全貴 ,盧敏勇 ,范世明 ,王河山,4
1.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安溪縣中醫院,福建 泉州 362400;3.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福建 泉州 362400;4.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700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北部,處福田、感德和桃舟三鄉交界處,以云中山為主體,為晉江源頭和九龍江支流源頭。保護區位于東經117°36′36″~l17°44′24″,北緯25°16′40″~25°20′40″,總面積3 915.4 hm2。地處我國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9 ℃,年均降雨量約1 619.2 mm,全年無霜期295 d。保護區屬戴云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地形復雜、山勢險峻,具有典型地帶性植被-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生長茂盛,生態環境多樣。
鑒于既往對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已有20余年,云中山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及蘊藏量等可能發生較大變化。為了解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中藥資源現狀,本研究對保護區藥用植物資源進行調查,為當地中草藥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提供依據。
2022年7月-2023年8月,在安溪縣政府主持下,組成以福建中醫藥大學、安溪縣中醫院、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云中山中藥資源普查隊”,對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野生藥用植物進行調查,依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方案[1],主要采用樣地和樣線實地調查。根據樣地經緯度,利用奧維互動地圖、GPS軌跡記錄儀、指南針等尋找樣地,設計樣方套,對每個樣方內進行不同藥用植物的計數和拍照,采集標本和藥用部位進行后續加工。調查樣地內的物種,同時記錄經緯度、海拔、坡向、坡度及生境等信息。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植被情況見圖1。

圖1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植被情況
藥用植物名稱和功效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中國植物志》[3]、《中華本草》[4]、《福建植物志》[5]、《福建藥物志》[6]等相關資料。標本由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與鑒定教研室黃澤豪教授鑒定完成。
本研究調查到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204科689屬1 212種,其中藥用植物有192科617屬1 021種。詳見表1。科分布中以紫金牛科、樟科、蕁麻科、桑科、薔薇科、茜草科、葡萄科、馬鞭草科、蘭科、菊科、禾本科、豆科、大戟科、唇形科、百合科共16科為主,各科物種數均超過15種,其種數占藥用植物總種數的39.86%,其中菊科種數(61 種)最多,其次為豆科(38種)和茜草科(37種)。

表1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類型組成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常見藥用植物的物種數在科屬中的分布不同:每科1~5種分布的有138科,包括214屬292種;每科6~10種分布的有30科,包括120科217屬;每科11種以上分布的有24科,包括283屬512科。藥用植物以被子(雙子葉)植物綱為主,其中菊科植物61種,占藥用植物的5.97%;其次是豆科和茜草科,分別為38、37種。藻類、地衣類、苔蘚類藥用植物資源相對較少,共7種。
按照大型科(≥11種)、中型科(6~10種)、小型科(2~5種)和單種科4個等級劃分,保護區藥用植物中各科所含物種數有明顯差異。單種科66 科(34.38%)、小型科72 科(37.50%)、中型科30 科(15.62%)、大型科24科(12.50%)。其中所含種數較多的為菊科Asteraceae(61 種)、豆科Fabaceae(38種)、茜草科Rubiaceae(37種),占總種數的13.32%,是構成該保護區藥用植物的主體。種數達30種的還有禾本科Poaceae、薔薇科Rosaceae、蘭科Orchidaceae。優勢科的種屬數詳見表2。

表2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優勢科的種屬數
根據藥用植物性狀不同,該保護區野生藥用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苔蘚和藻菌6種生活型。其中草本539 種(52.79%)、灌木226 種(22.14%)、藤本109 種(10.68%)、喬木118 種(11.56%)、藻菌23 種(2.25%)、苔蘚地衣6 種(0.59%)。該保護區藥用植物類型以草本為主,其次為灌木、喬木及藤本,苔蘚和藻菌類較少。
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藥材重點調查品種名錄”和“福建省特色中藥資源名錄”,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藥用植物中重點調查品種有52科73屬77種,占重點調查品種的42.31%;其中唇形科Lamiaceae 6 種,百合科Liliaceae 5 種,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4 種, 菊科Asteraceae、 茜草科Rubiaceae、薔薇科Rosaceae、樟科Lauraceae各3種,蓼科Polygonaceae、蘭科Orchidaceae、豆科Fab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和忍冬科Caprifoliaceae各2種,其余科僅1種。詳見表3。

表3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中藥材重點調查品種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福建省特色中藥資源有26科32屬36種,占福建省特色藥用植物名錄的63.33%, 其中菊科Asteraceae 3 種, 蘭科Orchidaceae 3 種,大戟科Euphorb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 桔梗科Campanulaceae、 葡萄科Vitaceae、 茜 草 科 Rubiaceae 和 野 牡 丹 科Melastomataceae各2種,其余各科僅1種。可見保護區重點和特色中藥資源種類多樣、物種豐富。詳見表4。

表4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福建省特色中藥資源
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7]統計,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的保護藥用植物18科22屬28種,包括金毛狗、銀杏、蘇鐵、天竺桂、南方紅豆杉、蛇足石杉、華重樓、金線蘭等,其中3種(銀杏、蘇鐵、南方紅豆杉)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5種(桫欏、福建柏、七葉一枝花等)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根據《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樹木名錄》[8],5種植物(柳杉、穗花杉、青錢柳、白桂木、刨花潤楠)屬省級保護樹種。詳見表5。

表5 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安溪縣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并存。受東南季風影響,云中山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其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水熱資源,形成南亞熱帶季風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造就了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此次調查到維管束植物181科653屬1 167種,其中蕨類植物34科58屬85種,裸子植物9科19屬17種,被子(雙子葉)植物114科452屬862種,被子(單子葉)植物24科128屬203種。與2001年云中山科學考察結果(152科496屬939種)[9]相比,維管束植物新增29科157屬228種。同時發現福建省新分布硬毛山黑豆Dumasiahirsuta和澤瀉蝦脊蘭Calanthealismatifolia2種[10]。與2021年安溪縣中藥資源普查[11]結果比較,個別品種如穗花杉、百日青、三枝九葉草等略有增加。個別品種如威靈仙、黃才巴子、多毛茜草樹等2001年科考目錄中未調查到,究其原因:①早年科學考察交通極為不便、所到之處較有限,可能影響調查情況;②天氣變化、人類活動或地質變化等改變植物生長環境;③人工引入種植促進物種豐富,如巴戟天、麥冬、蔓千斤拔等。
據文獻報道,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有珍稀植物31種(不含蘭科)[12],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3],31種珍稀植物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0種。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3種,二級保護植物有25種,均有增加,同時新增蘭科保護品種,珍稀植物資源種類豐富、組成多樣,部分珍稀植物具有較高藥用價值。
本研究對安溪云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植物進行調查,豐富了該保護區的植物品種記錄,并明確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可為云中山的自然保護和中草藥開發、種植提供數據支持。積極地將中藥資源利用與自然保護、鄉村振興相結合,有助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開發利用的同時,也應提高保護意識,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防范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攫取,倡導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