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蓉 ,喻閩鳳 ,傅瑤 ,徐東亞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2.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3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兒童時期,以抽動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以不自主、反復、突發、快速、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的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主要特征[1],好發年齡為5~10歲[2],男女比例3~5:1[3]。TD的癥狀可隨年齡增長和腦部發育逐漸完善而減輕或緩解,但也有部分患兒的抽動癥狀可遷延至成年或終生,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和生活質量。輕度TD治療以心理疏導為主,中重度TD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并重,西藥首選多巴胺受體阻滯劑、α受體激動劑等,一線藥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樂定等。西藥雖能改善抽動癥狀,但存在不良反應,如頭暈、乏力、嗜睡、胃腸道反應等[3]。中醫古籍中雖無“抽動障礙”病名,但TD癥狀與“抽搐”“瘛疭”“筋惕肉瞤”癥狀相似。
喻閩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醫,師承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從事兒科臨床30余年,對兒童TD診治有獨到見解。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療TD的組方規律,為臨床治療TD提供思路。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喻閩鳳教授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兒科門診治療兒童TD病例,選取有效首診處方為研究對象。
①符合《兒童抽動障礙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實用版)》[3]TD診斷標準;②病歷資料信息收集完整,如登記號、姓名、性別、年齡、就診日期、中藥處方(包括藥物名稱、藥物劑量);③以有效首診處方為基礎加減持續門診治療2個月以上,停藥1個月后隨訪,抽動頻率減少或癥狀改善。
①治療過程中合并其他疾病而使治療中斷者,如感冒、腹瀉等;②治療中包含西藥、中成藥、針灸等其他療法;③病史記錄信息不完整。
經2名研究者篩選、確認病歷,雙人雙機獨立將患者信息、處方等數據錄入Excel2016,專人審核,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將數據導入古今醫案云平臺2.3.5表格模板,建立TD數據庫。
參照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中藥學》[5]規范中藥名稱及性味歸經,如“山茱萸”規范為“山萸肉”,“黑順片”規范為“附子”,炮制方法對藥效影響較大者分別錄入,如“生地黃”和“熟地黃”。
應用古今醫案云平臺2.3.5“數據挖掘”模塊,將中藥處方導入“分析池”,對中藥頻次、性味歸經進行頻次統計。設置支持度≥0.3、置信度≥0.9、提升度≥1,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采用歐式距離,以最長距離法對使用頻次前20位的中藥進行聚類分析。設置邊權重為2 500,對使用頻次前20位的中藥進行復雜網絡分析。
共納入喻閩鳳教授門診處方142首,涉及中藥139味,總頻次為2 102。使用頻次前10位中藥分別為天麻、白芍、大棗、法半夏、炙甘草、玄參、太子參、茯苓、杜仲、牛膝,使用頻次前20位中藥見表1。

表1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藥物(前20位)
139味中藥藥性以溫、平為多,藥味以甘、苦、辛為主,歸經以肝經、脾經為主,見表2~表4。

表2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中藥藥性分布

表3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中藥藥味分布

表4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中藥歸經分布
對139味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炙甘草頻次為72,甘草頻次為46,為觀察其他中藥關聯規則,故剔除炙甘草與甘草。設置支持度≥0.3、置信度≥0.9、提升度≥1,獲得支持度較高的組合為白薇-玄參、枸杞子-菟絲子,見表5。

表5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中藥關聯規則分析(支持度≥0.3、置信度≥0.9、提升度≥1)
聚類分析以距離≥8進行分組,得到3個處方組合,組1:法半夏、茯苓、太子參、黃芩、柴胡;組2:生姜、炙甘草、玄參、桑白皮、當歸、白薇、旋覆花;組3:白芍、天麻、大棗、牛膝、木瓜、杜仲、菟絲子,見圖1。
藥物復雜網絡分析得到1個核心組方,包括天麻、白芍、大棗、炙甘草、玄參、木瓜、杜仲、白薇、牛膝、桑白皮、當歸,見圖2。

圖2 142首喻閩鳳教授治療TD處方中藥復雜網絡分析
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喻閩鳳教授治療兒童TD的組方規律。中藥性味分析結果顯示,所用中藥以甘、苦、辛、酸為主。根據五臟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點,可從藥物五味出發確定治療法則。《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甘味藥不僅能緩中補脾,又可緩肝氣之急,苦以瀉濕符合脾喜燥惡濕之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辛者散之,酸者斂之,散斂相合,則肝氣可平,又不抑制小兒肝木少陽生長之氣。因此,喻閩鳳教授臨證處方常用甘平之太子參以健脾益氣,甘淡之茯苓以健脾滲濕、補益脾土,甘平之天麻平肝息風,又用白芍酸以養肝之陰、柔肝緩急,共達平抑肝陽、息風止動之效。
中藥歸經統計顯示,所用中藥主要歸肝經、脾經,涉及肺經、胃經、腎經、心經等,體現了喻閩鳳教授從脾虛肝旺出發,綜合考慮五臟的五行屬性及其生克規律辨治兒童TD。TD臨床表現以“動”為主要特征,包括肌肉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風勝則動。”王冰注:“風勝則庶物皆搖,故為動。”故四肢的異常動搖、肌肉的不自主跳動、目睛頻繁轉動等皆可歸屬于風,風邪是兒童TD發生的病理因素之一。風氣通于肝,故諸風病變皆屬于肝木也。初生小兒,如木之芽,其氣方盛,“肝常有余”為小兒的“本臟之氣”,又肝為體陰用陽之臟,小兒為稚陰之體,真陰不足,外風侵襲易致肝之陰陽失調而出現肝風內動之證。此外,痰邪也與兒童TD的發生密切相關,痰借風勢而流竄全身,滯于經絡,運動不利則表現為不自主抽動,壅于咽喉則表現為喉中“吭吭”痰聲等。《名醫雜著》指出“小兒驚搐之證,必有痰”。小兒本就脾胃薄弱,又受有余之肝木所克,致運化無力聚水飲而成痰。若因脾土虛弱不制肝木而生內風表現為聳肩、搖腹者,稱為慢驚風,如錢乙所述“小兒脾氣虛困,泄瀉瘦弱,冷疳洞痢,及因吐瀉,或久病后成慢驚,身冷瘈疭”。喻閩鳳教授認為治療兒童TD應抓住脾虛肝旺的關鍵病機。又因小兒肺常不足,肺氣虛則衛外無力,風邪乘虛而入,引動內風,導致抽動癥狀發生或加重。小兒腎常不足,腎屬水,腎虛則水不涵木可致風動。心主血脈,藏神主驚,小兒心常有余,心神失調,無以統帥筋脈肌肉皮骨則出現異常動作和異常發聲。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相互制約,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喻閩鳳教授常根據五臟的生克乘侮規律指導兒童TD的治療和用藥。
通過關聯規則分析得出喻閩鳳教授治療TD常用藥對,其中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的為白薇-玄參,支持度和共現度最高的為杜仲-天麻。《本草正義》記載:“凡苦寒之藥多偏于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雷公炮制藥性解》記載:“玄參氣輕清而苦,故能入心肺,以清上焦之火;體重濁而咸,故能入腎部,以滋少陰之火。”肝內寄相火,肝陰不足則相火失制,火性炎上,故兒童TD癥狀多以頭面上部癥狀為主。白薇與玄參相伍既能清上浮之熱以治標,又能滋下焦之陰以治本,清熱而不傷陰。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二者相伍,天麻之味甘質潤能制杜仲之溫燥,共達補腎平肝之效,從根本上平復TD患兒肝旺之病理特征。
對前20位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得到3個處方組合,其中組1為小柴胡湯加減。TD為神經精神疾病,可因緊張、焦慮、生氣、興奮等加重,中醫認為其多因肝失條達,膽失疏泄所致,小柴胡湯中柴胡能疏肝解郁、和解少陽,黃芩能清解郁熱,太子參能益氣養陰,契合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征,法半夏能下氣以降上逆之肝氣,加入茯苓能健運脾土。諸藥合用共達疏利肝膽氣機、和解少陽之功[6]。組2為正陽湯化裁,其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治療子午之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之主方。當司天之氣為少陰君火,火克肺金,又在泉之氣為陽明燥金,外邪易傷及肺臟。正陽湯中玄參、白薇苦寒清熱降火,旋覆花降氣消痰,白芍養陰柔肝,桑白皮甘寒潤肺,當歸補肝血,生姜、大棗、甘草調和中焦。諸藥合用共行清肺瀉火、調中補脾之效。兒童TD可因外感而復發或加重,系外風入內引動內風所致,肺為嬌臟,易受外邪,外邪入里易化肺熱,且木火也可刑金,肺熱上犯咽喉,可致咽干咽癢等癥,故部分患兒表現為聳鼻、干咳、清嗓子等癥狀[7]。肝氣升,肺氣降,則一身氣機暢達,肝亢可致“左升太過,右降不及”,木火刑金,肺金受灼,可致肺熱氣逆[8]。因此,用正陽湯治療兒童TD,肺金之熱能清,肝木之風可平,且又能固護中焦脾胃。組3為牛膝木瓜湯加減,其為陳無擇所創運氣方,方中牛膝、木瓜、白芍酸苦可補肝血虛,天麻平肝息風,枸杞子、菟絲子、杜仲補腎精以滋水涵木,甘草、大棗、生姜調和中焦以助氣血生化,實能補肝腎、降肝逆、助肝升,以恢復肝氣條達之性及人體氣機的舒展升發[9]。《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扎也。”兒童TD若由肝虛動風引起,可用牛膝木瓜湯治之。
通過復雜網絡分析得到核心組方為正陽湯、牛膝木瓜湯加減。兩方病機皆為肺金太過、金克木、肝木受邪,正陽湯從肺出發以清肺平肝,牛膝木瓜湯從治肝出發以補肝息風,二者合用,金木同調以恢復五臟制化平衡,則諸癥可平。臨床應用中,喻閩鳳教授常配伍鉤藤、蒺藜、僵蠶,入肝經、肺經,既能宣肺祛外風,又能平肝息內風。若患兒有脾氣急躁、易怒、焦慮緊張等表現,可配伍青皮、枳殼、木蝴蝶、川芎以行氣疏肝;若患兒有不思飲食、納食欠佳、面黃肌瘦等表現,可配伍白術、山藥、雞內金以健脾益胃;若患兒有睡眠不安、多動、情緒不寧等表現,可配伍遠志、石菖蒲、龍骨、牡蠣、酸棗仁以安神定志。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對喻閩鳳教授治療兒童TD組方規律進行分析,因兒童TD癥狀發作時以風動為主要表現,故主從肝論治,方用小柴胡湯以疏利肝氣,牛膝木瓜湯以清肺泄熱,正陽湯以養肝息風。揭示了喻閩鳳教授治療兒童TD謹守脾虛肝旺的基本病機。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喻閩鳳教授治療兒童TD的診療思路,可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借鑒。但病例數量有限、數據挖掘方法有局限性,未對四診及證型進行分析,今后可擴大研究范圍,增加證候、舌脈等內容,并加強對用藥規律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