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艷,李敬華,田野,王一萌,祖雅琪,孔靜靜,李國祥,于琦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屬功能性腸病,根據羅馬Ⅳ標準,FC是排除腸道及全身器質性因素、藥物及其他原因導致的便秘[1],臨床表現以大便排解困難、排解頻次降低為主,全球FC患病率為9.4%~14%[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1]及歐洲神經胃腸病學會[3]診療意見指出,FC臨床治療以容積性藥物、滲透性藥物為主,但服用后易產生腹痛、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在消除不良反應方面,針灸、推拿、穴位埋線等中醫非藥物療法優勢顯著。
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探索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為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1994年6月15日-2022年12月31日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 相關文獻。以CNKI 為例,檢索式為:SU%=(非藥物+針灸+針刺+艾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線+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耳穴貼壓+刮痧+耳穴療法+耳穴壓豆+灌腸+蜜煎導法)AND TI=(功能性便秘+慢傳輸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混合型便秘)。
納入標準:①文獻主題為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的中文文獻,包含臨床研究、動物實驗、用藥規律、綜述、名醫經驗等相關文獻;②納入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
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僅保留1篇;②英文文獻;③作者、單位、關鍵詞字段信息不完整的文獻。
將檢索到的文獻題錄導入Note Express3.8.0.9520軟件,根據“作者”“題目”字段剔除重復文獻,剔除作者、單位、關鍵詞信息不全的文獻。將文獻導出為Refworks格式。對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機構名稱統一至一級,如“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腸肛門病外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外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統一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具有相同含義的中醫診療術語統一,如“針灸”“針灸療法”統一為“針灸治療”。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6.2.R2軟件進行分析。由于文獻時間跨度較長、數據量較大,為增強圖譜可讀性,時間切片選擇1994-2022年,時間分區為5年;篩選標準“g-index”為25%;修剪策略為“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去除非重要連線,其余參數為默認設置,分別對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進行分析。
共檢索文獻3 126篇,其中CNKI 1 364篇、萬方數據1 248篇、VIP 514篇,篩選后納入文獻1 716篇。
發文時間分布見圖1,年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1994-2004年發展較緩慢,2005-2016年年發文量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量達12篇,2017-2021年平穩增長,2021年年發文量達到峰值(152篇)。

圖1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發文時間分布


圖2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作者共現網絡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見圖3。共納入研究機構219個,主要包含中醫藥大學及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其中成都中醫藥大學發文量最高(78篇),其次為南京中醫藥大學(62篇)、廣州中醫藥大學(42篇)。機構之間的連線僅34條,密度為0.001 4,表明機構之間的研究較為獨立。

圖3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研究機構共現網絡
2.5.1 共現分析
納入關鍵詞345個,連線586條,頻率>5的關鍵詞共現分析網絡見圖4。其中,“針刺治療”“臨床療效”“便秘”“電針治療”等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表明以上療法是研究者們較為關注的研究內容;“護理干預”“生活質量”等關鍵詞表明FC患者預后及護理亦為當前研究熱點;“小兒推拿”“老年人”“嬰幼兒”等關鍵詞表明,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適用患者群體較廣,包含老年人與嬰幼兒。

圖4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頻次>5)
2.5.2 聚類分析
頻次>5的關鍵詞聚類網絡見圖5。其中,Q=0.646、S=0.860,表明聚類結構顯著、聚類結果可靠[5]。各聚類之間有較多重合,說明不同研究主題之間相關性較強。根據研究主題可將聚類分為3類:①療法:#0電針、#3穴位貼敷、#4艾灸、#5針灸、#6埋線、#8溫針灸;②研究類型:#1綜述、#2療效評價;③伴隨癥狀:#7焦慮。

圖5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網絡(頻次>5)
關鍵詞時間線見圖6。關鍵詞“按摩治療”出現時間最早,綜述、焦慮類關鍵詞還在不斷出現,表明有關非藥物治療FC伴隨癥狀及綜述研究不斷深入。

圖6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時間線
2.5.3 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分析見圖7。10年內突現的關鍵詞有“神闕穴”“艾灸”“穴位貼敷”“腸道菌群”,表明研究熱點從療法本身轉向作用機制研究。

圖7 1 716篇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突現關鍵詞
由發文時間分布可知,2005-2016年年發文量快速增長,表明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逐漸得到研究者的重視,自2016年起,該領域年發文量始終保持較高水平,表明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作者共現分析發現,該領域作者之間存在合作團體,但團隊之間無緊密聯系;其中,核心作者與其他作者之間連線較多,李瑛、羅芳麗團隊綜述針刺、推拿治療FC的研究現狀[6-7];劉志順團隊圍繞針刺及電針治療FC的臨床試驗與系統評價開展多項研究[8-9]。研究機構共現分析發現,該領域跨機構合作較少,可增強機構之間的交流與項目合作,擴大臨床研究的范圍。
由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分析可知,針灸治療、電針治療、穴位貼敷、臨床療效是當前熱點研究內容。研究表明,針刺可通過介入大腦與腸道雙向互動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代謝,調節腸道動力,改善便秘癥狀[10]。電針具有針刺和電刺激的雙重作用,可利用電刺激起搏腸慢波,促進腸收縮、增強胃腸蠕動[11]。穴位貼敷是將藥物貼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過發揮經絡腧穴對人體的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2]。章玲等[13]研究發現,中藥穴位貼敷治療FC與部分常規西藥(如乳果糖、果導片、莫沙必利膠囊等)相比,在有效率、改善便秘癥狀、防止復發等方面有一定優勢。
從關鍵詞突現結果來看,近10年突現關鍵詞有神闕穴、艾灸、穴位貼敷和腸道菌群。目前,有關艾灸臨床研究大多與中藥[14]、耳穴貼壓[15]等療法聯合使用,艾灸治療FC療效評價或可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熱點。神闕具有健運脾胃、扶正祛邪功效,基于現代解剖學,神闕位于臍中央部,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部皮膚較薄,滲透力強、滲透快,在神闕進行藥物貼敷或艾灸,藥效可充分發揮[16]。游夢祺等[17]運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60例FC患兒,結果發現,臨床有效率達90%,且在改善便秘癥狀、糞便性狀、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方面,均優于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常規治療組。“腸道菌群”成為突現關鍵詞,說明目前該領域關注發病機制研究,從生物學角度探究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的作用機制。湯振鋒等[10]認為,腸道微生態失調是FC關鍵病機,其本質為腸道菌群結構和功能紊亂,影響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導致FC患者腸道動力減退。孫一鳴[18]通過針刺與艾灸治療卒中后FC患者,結果發現,針刺組與艾灸組均能夠改善便秘癥狀,調節患者腸道菌群結構,其中針刺可提高腸道普雷沃氏菌豐度,降低產甲烷菌豐度;艾灸可增加患者產短鏈脂肪酸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減少腸桿菌、腸球菌、梭菌豐度。
針對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FC研究文獻可視化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強機構之間協同合作,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科融合,推動領域發展;②部分中醫非藥物療法(如耳穴壓豆[19]、蜜煎導方[20]、灌腸[21]、刮痧[22]等)未作為高頻或核心關鍵詞出現在本研究中,但其療效已得到臨床驗證,仍需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或可作為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③借助計算機等智能設備,探索中醫非藥物治療FC有效性的客觀變化指標,深入機制研究,探索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