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水,陳婷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其名首見于《傷寒雜病論·序》。《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帝八十一難》二卷”,不著撰人。《舊唐書·經籍志》稱“秦越人撰”。《四庫全書總目》載:“《難經》八十一篇……其文辨析精微,詞旨簡深,讀者不能遽曉,故歷代醫家多有注釋。”《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簡稱《俗解難經》),是明代福建地區著名醫家、刻書家熊宗立對普及中醫經典的一次重要實踐。該書以初學蒙士為對象,以俗解見長,是明代《難經》注本中較有成就的一本[1]。然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對《俗解難經》版本源流全面系統的認識。本文通過綜合考查歷代史志、書目著錄,結合國內外《俗解難經》館藏情況,對其版本源流進行梳理。版本流傳體系見本文OSID碼。
據《俗解難經》熊宗立自序“時正統戊午春正人日道軒敬識”與牌記“成化壬辰孟春良旦鰲峰熊氏中和堂刊”可明確,其成書于明正統戊午年(1438年),原刻本為熊宗立中和堂本,刊于成化壬辰年(1472年)。《日藏漢籍善本書錄》載:“《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六卷,圖一卷,明·熊宗立解。明成化八年(1472年)熊氏中和堂刊本,共三冊,內閣文庫藏本,原楓山官庫舊藏。”[2]該書現藏于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館藏著錄其刊年為明成化八年(1472年),此本或為原刻本。此版本書名頁作“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正文卷首均作“新刊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全書共3冊,由1卷難經圖釋與6卷正文組成。圖釋題為《新刊八十一難經纂圖檃栝》,繪有28幅解釋《難經》原文的圖表。正文部分,依《難經》原文序次,首記《難經》原文,原文下以小字注音,后另起一行書熊宗立注文。
《俗解難經》一書在國內刊行多次,名稱亦數次改易。經考,現有四仁堂本、富春堂本、種德堂本及存德堂本存世。上述傳本皆源于同一四卷本,在圖釋、分卷等方面均與原刻本有較大差異。
《俗解難經》系熊宗立自著自刊之作,其書名在成書時就已經明確。《古今醫統》載:“正統間,熊宗立《難經俗解》,相傳愈失其義。”[3]且明清目錄之書均未著錄“俗解”二字。如《嘉靖建寧府志》載:“熊宗立,建陽人。通陰陽、醫卜之術,注解《天元》《雪心》二賦,《金精鰲極》《難經》《脈訣》諸書,撰《藥性賦》《補遺》及集《婦人良方》行于世。”[4]《福建藝文志》載:“《圖注難經》四卷,《難經大全》四卷,建陽熊宗立著。”[5]323《萬卷堂書目》:“《難經大全》四卷,熊宗立。”[5]468《千頃堂書目》:“熊宗立《圖注難經》四卷,又《難經大全》四卷……”[5]284據此,諸多學者認為該書原書在國內已佚。然隨著古籍整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其在國內的流傳蹤跡逐漸浮現。
現依刊年先后順序將該書國內傳本分述如下。
2.1.1 四仁堂本
藏于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的隆慶丁卯年(1567年)四仁堂本,是繼熊宗立中和堂本后《俗解難經》現存最早的國內傳本。該本首卷卷末有小字題曰:“盧國秦越人著、勿軒熊宗立詳解、靜齋張世賢圖注、春亭林魁校正、永川黃鳴韶校閱、信齋吳世良校刊。”本書雖未載明刊刻年代,然據校正者林魁同時所校《新刊校正王叔和脈訣》(又名《勿聽子俗解脈訣》,以下簡稱《俗解脈訣》)書末牌記“隆慶丁卯歲四仁堂刊”,此本亦當為隆慶丁卯(1567年)刻本。本書正文部分大字為《難經》原文,雙行小字為熊氏注文,無熊氏原書中注音內容。每卷卷端所題文字不同,首卷為“新刊八十一難經纂圖檃栝”,第2、3卷為“刻京本八十一難經”,第4卷為“新刻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據《中國古籍總目》,復旦大學亦藏有此本。此外,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明刻本《刻京本八十一難經》,考其版式特點與四仁堂本相同,或為同一版本。
2.1.2 富春堂本
明萬歷六年(1578年)唐氏富春堂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唐氏富春堂系明代金陵地區著名出版商號,主人唐富春,號對溪,出版活動多集中于萬歷年間,所刻書籍見存40 余種。除《俗解難經》外,亦刻有熊宗立之《俗解脈訣》《太醫院校注婦人良方》等。
富春堂本《俗解難經》第4卷卷首載“上饒春亭子林魁校正”。考富春堂和四仁堂均將《俗解難經》和《俗解脈訣》同時刊刻。通過比較出版信息,發現兩版《俗解脈訣》校正者、編錄者相同,且均附周一朋序。兩版均由林魁校正,富春堂本《俗解難經》作序者黃鳴韶亦為四仁堂本《俗解難經》的校閱人。在版式上,四者亦完全相同,均為每半葉8行,每行17字,四周單邊,黑口,單魚尾。據此推斷,富春堂本和四仁堂本所用刻版相同,依時間先后富春堂本當為四仁堂本之覆刻,只是更改了四仁堂本出版人的部分信息。
國家圖書館館藏富春堂本文末有原書主人小記“此本舛錯頗多,讀時費解”,指出此書版本質量欠佳,書中多處朱筆注文系原主友人恒齊之作。
2.1.3 種德堂本
明萬歷年間熊沖宇本《新刊太醫院校正圖注指南八十一難經》正文系《俗解難經》。熊沖宇名成冶,號沖宇,熊宗立五世孫,是建陽熊宗立書肆在熊宗立之后的主要出版人。不同于熊宗立專注于醫書出版,熊沖宇刻書以民間日常用書和童蒙讀物為主[6],出版字號有沿用熊宗立的“種德堂”,亦有用自創的“種經堂”“正德書堂”。該書文末牌記載“萬歷新歲春月谷旦熊沖宇梓”,故國家圖書館及諸多學者均著錄其刊刻年份為萬歷元年(1573年)。然熊沖宇刻本刊年不明的問題學界早有關注。黃龍祥教授[7]認為,所謂“萬歷新歲谷旦”或“萬歷新歲春月谷旦”系指萬歷年間新春吉日,并不是一個確定的年月日,故其刊刻年代只能大致定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此本國家圖書館、西安市蓮湖區文化館[8]、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均有藏。全書四卷,卷一“新刊太醫院校正圖注指南八十一難經卷之一,靜齋張世賢圖注,紹軒吳文炳校正”為圖釋部分,第二至四卷為正文,卷二題“盧國秦越人扁鵲著,鰲峰熊宗立注解,旴江吳文炳校正,書林熊沖宇梓行”。正文部分大字為《難經》原文,雙行小字為熊宗立注文,無熊宗立原書中注音內容。
2.1.4 存德堂本
藏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存德堂本名為《鋟圖注八十一難經》。存德堂是明正德年間建陽地區出版商陳世璜的家傳書坊名。陳世璜,字耀吾,刻書以類書、醫籍、史評為主。其出版熊宗立著作尚有《新刊補遺大全婦人良方》[9]等。此本四卷,每卷卷首題“鋟圖注八十一難經,勿聽子熊宗立俗解,靜齋張世賢補正、述補”,文末有“萬歷丙午仲秋月存德堂陳耀吾梓”蓮龕式牌記。正文部分大字為《難經》原文,雙行小字為熊宗立注文,無熊宗立原書中注音內容。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所載藏于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今上海市醫學會圖書館)的《俗解難經》清刻本,經查未見。目前該書國內傳本均為明刻本。
綜合考證,目前國內現存的上述4個版本皆源自同一四卷本,分析如下。
2.2.1 均采用張世賢之圖注
熊宗立編寫該書本意為“使初學蒙士,或有取焉”。圖釋后又言“書圖之設,所以彰明其義,使人易曉也”。圖釋是熊宗立注釋《難經》的重要手段,也是熊宗立為了其書能被初學蒙士讀懂而采用的關鍵方式。張秀民提出“《圖注難經》或作熊氏與張世賢合撰”[10]。目前存世的4種國內傳本中,熊宗立圖僅前5幅被保留,其余皆采用張世賢之圖,考其原因或為以下兩點。
熊宗立之圖亡佚,補用張世賢之圖。考熊沖宇為熊宗立后人,由他梓行之傳本,當頗具權威。該書序言:“逮后,靜齋張世賢先生圖注,鰲峰熊宗立先生注解,遂為全璧。二公之心蓋天地之心矣,厥孫沖宇熊君有志于斯,攜此書請質予,曰:‘《八十一難經》高祖魯注之久矣,不侫重欲刻之,廣其傳,請先生為我校正。’”序中并未提及熊宗立所作之圖注,而認為張世賢之圖注和熊宗立的注解相合才是“全璧”。若有熊宗立圖注傳世,有“好道敬祖”之心的熊沖宇當全齊高祖之圖注才是。由此推斷,《俗解難經》的原刻本在后世流傳中已經缺佚,且尤以圖釋部分散佚最為嚴重,故后人刻書時將張世賢之圖與熊宗立之注合刊,以全其“書圖之設,所以彰明其義,使人易曉也”的目的。
張世賢之圖注流傳更廣,更受歡迎。以張世賢之圖冠于熊注之前,亦可能是基于商業目的考量。張世賢所作《圖注八十一難經》是刊本最多,流傳最廣的一種《難經》注本[11]。它不僅見于《明史·藝文志》,如“張世賢《圖注難經》八卷”,也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載,如“《圖注難經》八卷,明·張世賢撰。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正德中名醫也”。甚至到了清代,《圖注八十一難經》還被譯成滿文[12]。滿文醫學譯著存世甚少,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將張世賢的圖置于熊注之前,或是一種吸引更多購買者的做法。此外,《俗解難經》諸傳本為了商業宣傳,多在卷名加“新刊”“刻京本”“新刻”等修飾詞的做法,也可旁證其書出版時的商業考量。
2.2.2 均改六卷本為四卷本
國內《俗解難經》傳本皆為四卷本,其與六卷本分卷之不同,詳見表1。

表1 《俗解難經》六卷本與四卷本分卷對照
這種分卷上的改動,或與熊宗立注同張世賢圖合刊的形式有關。張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一圖一注,圖注相參。后人將兩書相合時采用熊宗立《俗解難經》先圖后注的形式,將圖釋單列為一卷。因改熊宗立28圖為張世賢81圖,圖釋篇幅大大增加,故將其注文每兩卷合作一卷,使全書每卷體量相當。國內學界多認為《俗解難經》四卷本系由熊宗立后人所改。明確由熊宗立后人刊行的種德堂本年代雖非最早,但據富春堂本序言:“其與書坊舊版者簡略有不同矣。”可知此前已有《俗解難經》福建書坊本流傳,且與富春堂本大體相似,亦為四卷本。此外,熊宗立后人中不乏有從事醫學及刻書者,故四卷本《俗解難經》或始于熊宗立后人。
2.2.3 闕文大致相同
除前文所及國內傳本均缺熊宗立注音內容外,正文部分亦有大量闕文相同。如第一難均缺“人一日一夜通”6 字,第四難原文部分均缺“短者,陰也”4字。第十六難均缺“其志主怒……有病則喜味。此”403字,考原刻本,為整個版面缺失。這是該書原刻本及書版在國內流傳殘缺的又一力證。另外,種德堂本整體質量較差,除上述4個傳本均有闕文外,有如第四難缺“是腎脈也。所謂正陽者,純陽也。至陰”“短者,陰也”,第七難缺“夏至則陽極陰生”等諸多闕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俗解難經》國內傳本皆源于同一四卷傳本。據現有資料可考,出現時間最早的四卷本《俗解難經》為建陽書坊本,此已佚之本或為現存國內傳本之底本。今存世諸本之間版刻質量亦有高下。種德堂本俗字、異體字多,版面局促,較其他傳本衍文、脫字更多,閱讀體驗最差。存德堂本次之,四仁堂與富春堂本字體較大,版面疏朗,質量較好。
綜上,《俗解難經》的國內流傳在時間上主要集中于明代,流傳地區囊括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及福建建陽地區,應為當時國內影響力較大、影響范圍較廣的注釋《難經》之作。原書在明代中后期已難尋全本。現存國內傳本或源自同一建陽地區出版的四卷傳本,圖釋及注音部分遺失且正文錯訛較多,與原本狀貌相去甚遠,皆非善本。
《俗解難經》傳日后,頗受當時學界重視,不僅有足本原書存世,亦被多次刊刻而廣泛流傳。其存世日本傳本有天文五年(1536年)、元和三年(1617年)、寬永四年(1627年)、寬永十年(1633年)、正保二年(1645年)刻本,另有活字本及抄本。
明代福建地區刻書數量位居全國之首,且無論是官刻、坊刻還是私刻,出版圖書均作為商品在市場流通。加之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明代福建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圖書市場,出現“天下客商,販者如織”的景象。作為該時期建陽地區重要出版人的熊宗立,其所著醫書依靠該地區圖書產業區域優勢而廣泛傳播。
《俗解難經》的傳日與中日海上貿易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日本重要的港口城市堺市是熊宗立著作傳日的關鍵地點。1528年在堺市活躍的富商兼醫師阿佐井野宗瑞出版了熊宗立的《名方類證醫書大全》。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刻印出版的中醫典籍。再稿于享祿二年(1529年)的“現存最古日本人所撰《難經》注釋之作”[13]《難經云庵抄》載“右此難經抄兩冊者,二十年前于和泉府自筆之”,“新刊勿聽子(熊宗立)俗解八十一難經卷之一,性細書之頭圈者延壽院之講義也”,即20年前(1509年左右),該書作者谷野一柏于和泉府(堺)抄寫了《俗解難經》,并寫下了延壽院的講義。真柳誠教授推測一柏在堺市向醫師竹田高定學習熊宗立醫書的可能性很高[14],此后,谷野一柏還校正刊行《俗解難經》。使該書成為第2本日本刊行的醫書。
和刻本《俗解難經》,最早由日本僧侶、醫家谷野一柏于日本天文五年(1536年)校刊完成。該本圖釋卷卷末有其門人釋尊藝所作之跋:“越前州一乘谷之艮位一里許,有山曰高尾,其麓有寺,人號曰高尾寺,有□安以醫王善逝尊像。太守日下氏宗淳云俾一柏老人校正熊宗立所解八十一難經之文字,句讀而募工鏤梓以墨于本堂,善醫國救民之意歟?-時天文五年丙申九月九日釋尊藝”。據跋,此版由谷野一柏受越前太守日下氏宗淳(朝倉孝景)之命,對《俗解難經》施以句讀,并作校正刊行,刊版置于供奉有醫王善逝尊像的高尾寺大堂之中。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整體版面和原刻本相近,每半葉11行,每行21字,四周單邊,版心載書名“難經”及卷數、頁碼。此后由于越前朝倉氏在多次戰爭中落敗,其勢漸微。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書版的歸屬也發生了變化。據《粟屋勝久戰功記》所載,該書版作為越中守勝久戰勝一乘谷的戰利品,被捐贈給了西福寺(位于今日本福井縣敦賀市市郊)。1965年福井縣將現存六塊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書版列為縣級文化遺產。
天文五年本除將原牌記中“旦”誤刻為“且”之外,與原刻本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四點。
書前附熊宗立畫像。此畫像原在熊宗立所著《類編歷法通書大全》一書中。原圖上方為“鰲峰熊宗立類編”,兩側有建本習見的聯語“集諸賢陰陽總括,開百世歷日流行”[15]。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借用《類編歷法通書大全》之圖,將圖像上方標語易為“鰲峰熊宗立俗解”,書頁、欄桿等部分花紋也略有不同。在《俗解難經》書前刻印作者畫像的做法亦見于種德堂本。但較之種德堂本書前所刻士人游玩之圖,和刻本畫像中的儒士形象與熊宗立渴望將醫學知識傳授與“初學蒙士”的“傳道授業”思想更為相合。
多12幅圖釋。與“六十八難手足陰陽井滎輸經合剛柔配偶圖”中文字表述相對應,天文五年本在熊宗立圖釋卷后另附12幅圖,詳細標注十二經脈五輸穴在體表的具體位置。此12圖初載于天文五年本,且未并入圖釋卷中相應位置,而是置于圖釋卷末熊宗立“難經圖說”結語之后。此或是谷野一柏為區別自作之圖與熊宗立原圖有意為之。增作之圖延續了熊宗立原本的圖釋風格,未破壞原書圖釋的整體性,有錦上添花之效。
日式“訓點”。為方便日本人研習,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中刻有表示閱讀順序及讀音的“訓點”。
眉批。天文五年本有眉批5條“集傳序大經大法云”“書曰旁求俊彥啟迪后人云”“以用也”“在聲在志歟又喜”“銅人明堂同云風府發上一寸”。此均不見于《俗解難經》原刻本及國內傳本。
據真柳誠等學者考證天文五年本《俗解難經》問世之后,日本出版業者還于元和三年(1617年)、寬永四年(1627年)、寬永十年(1633年)[16]及正保二年(1645年)[17]對《俗解難經》一書進行了校勘與復刻。元和三年本與寬永四年本書前均附熊宗立畫像,圖釋卷后有疑為谷野一柏所作的12幅圖釋,有日式訓點及眉批。相較于熊宗立的原刻本,這些相同的標志性特點提示天文五年本當為此兩版和刻《俗解難經》的底本。但元和三年本的訓點較天文五年本多有不同[18],且就版式特點而言,天文五年本四周單邊,無魚尾,而元和三年本四周雙邊,黑口,對花魚尾。寬永四年本與元和三年本版式相同。據京都大學圖書館,正保二年本版式亦與元和三年本同。據上可知,元和三年本的版式多被其后和刻本沿用。
清末民初,楊守敬利用身為清政府駐日公使隨員的職務之便搜羅大量漢籍運回國內。故宮所藏《觀海堂書目》載有日本抄本及日本翻明刻本《俗解難經》,和刻本《俗解難經》便在這時傳入中國,國內學者也得以在數年后重新得見《俗解難經》之全本。現將上文所及中、日兩國具有代表性的《俗解難經》版本信息統計如下,見表2。

表2 《俗解難經》代表性版本信息
除上述和刻本外,《俗解難經》一書在日本亦有活字本及抄本傳世。據《醫研會圖書館所藏圖書目錄》,該館藏有慶長年間(1596-1615年)古活字本《八十一難經圖》一冊。然該書整理書票記載,此本為元和六年(1620年)本。另京都大學圖書館亦藏有活字本《俗解難經》正文2冊,年代不詳。此活字本《俗解難經》每半葉11行,每行21字,四周雙邊,黑口,對花魚尾。版心載書名“難經”及卷數、頁碼。有疑為谷野一柏所作的12幅圖釋及眉批而無日式訓點,整體版式與元和三年刻本相近。
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富士川文庫及日本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狩野文庫均藏有《俗解難經》抄本。兩本皆有釋尊藝之跋,或均以天文五年刻本為底本。
綜上所述,《俗解難經》在日本的流傳始于貿易發達沿海城市堺市,并通過修習熊宗立醫學的學者、僧侶傳至其他地區。該書在傳日后被多次刊刻,表明其受眾不僅局限于少數學者,良好的市場表現反饋到該書后續的出版活動當中,被當時日本醫書市場歡迎。在版刻質量上,和刻本極大程度地保留了《俗解難經》的原本狀貌,版式清朗,刻印清晰,版本質量佳,能夠滿足廣大讀者的學習需求。近年來,國內外出版《俗解難經》均以和刻本為底本。日本活字本及抄本以和刻本為底本,整體質量與和刻本相似。
此外,《俗解難經》亦流傳至朝鮮。黨志政[19]考證1610年成書的朝鮮醫書《東醫寶鑒》中引錄了《俗解難經》對胃腑重量的記載,據《聿修堂架藏醫書目》記載《俗解難經》有六卷本朝鮮國刻本[20]。
綜上,《俗解難經》流傳各國的過程中漸有四卷本與六卷本之分。四卷本《俗解難經》系統囊括國內諸傳本,是由于足本原書在國內流傳過程中殘損不全,建陽地區出版商將熊宗立注文與張世賢圖釋合刊而成。六卷本始于原書。得益于有足本原書流傳,日本學者在忠實于原書分卷與內容的基礎上補充圖釋、眉批、訓點等內容以便日人學習,形成了獨特的和刻本系統,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活字本及抄本。此外,朝鮮刻本亦為六卷本。《俗解難經》作為廣泛流傳于中、日、韓三國的醫書,先前學者對其版本研究皆側重于本國書目著錄及館藏。全面歸納梳理該書的版本系統,對于進一步研究《俗解難經》學術特色及中、日、韓古代醫學文獻交流情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