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
圖|江蘇省雜技團提供
雜技劇《四季江淮》由江蘇省雜技團出品,作為2023 紫金文化藝術節展演劇目,它以精彩而豐富的雜技語言,生動詮釋了江淮地區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該劇聚焦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以江淮地區的四季景觀為背景,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鋪展情節,并巧妙融入14 首與時令物候相契合的唐宋詩詞,在場景轉換中運用淮劇道白,將雜技與舞蹈、詩歌有機融合,充分展示了建湖雜技的特色與魅力,呈現了江淮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魅力,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該劇以四季的交替為主線,將深邃的意蘊與豐富的藝術形式完美結合,以詩意的方式書寫著生命與自然的主題;同時,技藝融合的精湛表演、如詩如畫的舞臺空間,也賦予了該劇獨特的魅力。
雜技劇《四季江淮》以大視角、全景鏡頭展現江淮大地四季景觀和人文之美,劇中的每個季節都代表著不同的生命階段和情感。
春是生命的萌芽,象征著新生和希望。“春耕”中描繪了江淮大地蘇醒、雨潤萬物、繁花似錦、鶯啼燕舞的美好景象,展示生命的萌發和成長。柔術、彈球、抖空竹等雜技結合舞蹈,如鶯啼燕舞與春耕舞等,以歡快的形式表現了春天的生機盎然,刻畫了江淮人民的勤勞與善良。
夏是生命的孕育,彰顯著熱情和活力。“夏耘”中展示了各種高難度的雜技動作,傳遞出生命的活力和無限可能。雜技肢體組合表現出夏夜的清幽靜謐,蹬傘則曼妙唯美;吊床中的表演者時而翻滾翻飛、時而高懸空中,宛如月夜中翩翩起舞的螢火蟲仙子,靈動瀟灑,體現出扎實的表演功底和極高的專業水平。蜻蜓舞、荷花舞、插秧舞、螢火舞等既呼應劇情,又與雜技表演相得益彰,極大增加了劇目的觀賞性。
秋是生命的豐盈,代表著豐收、忙碌和感恩。“秋收”呈現了秋景、秋色、收割等場景,雜技對手、晃梯融和稻浪舞、收割舞、蘆花舞等,共同展現了江淮人民樸實與堅毅的精神風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歡樂。
冬是生命的蟄伏,代表著沉靜、等待和堅韌。“冬藏”中雜技空中大環與仙鶴舞勾勒出丹頂鶴優雅從容的氣韻神采,六人頂技與紅梅舞塑造了雪中紅梅的高潔意象,花式桿枝與竹竿舞摹畫出傲然挺立的雪中叢竹形象,彰顯出獨立自信、樂觀堅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冬藏”之后的“尾聲”描繪了萬紫千紅的春天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在四季的流轉中演繹生命的循環不息。該劇的過渡和轉場都經過精心設計,場景的變換、表演的銜接都猶如畫家的筆觸般自然流暢,讓觀眾彷佛置身于絢麗多彩的藝術畫卷之中。

《四季江淮》劇照
雜技劇《四季江淮》巧妙運用雜技、詩歌、舞蹈、音樂等元素展現四季的美妙變換和“人類與自然的緊密相連”,成功地將生命與自然的主題進行了詩意詮釋,讓觀眾在美的享受中體悟對自然的歌頌、對生命的禮贊,激起心靈的共振,引發對生命和自然之間依存共生關系的思考。
雜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是以技巧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表演藝術,它將平衡、力量、柔韌和美感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部高度創新的雜技劇,《四季江淮》不僅結合了雜技與戲劇,還巧妙融合了詩歌、舞蹈和淮韻淮腔等元素。劇中,舞蹈動作優美流暢,雜技表演技巧高超,淮韻淮腔的融入增添了傳統韻味,這些元素的有機融合賦予了《四季江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
《四季江淮》主創團隊匠心獨運,發掘出雜技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特征與審美韻味,并巧妙地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共同構筑起劇作的形式美與內涵美。在劇中,雜技不再僅僅依靠奇特、驚險和高難度的技巧來吸引觀眾,而是成為能夠兼容整合多層次元素的藝術形式。該劇保留了雜技的本體特征,同時向觀眾展現了這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但并未停留于炫“技”的形式,而是通過戲劇情節的展示及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完成了主旨意蘊的升華,從而實現了技藝融合的深度拓展和“藝”的審美品質。
技藝融合對演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員們不僅需要精通雜技技巧,還需要具備戲劇演員的表演才能,舞臺表演有“技”的難度,也有“藝”的高度。優秀的雜技劇是技藝融合的典范,不僅能展示出精湛技巧,還能給觀眾帶來情感和審美上的體驗。該劇的演員們展示了高超的雜技動作和精彩的表演水平,無論是翻騰飛躍、平衡技巧還是舞蹈,都呈現出極高的專業水準。該劇融合多種藝術形式演繹江淮地區的風景物候,展現生命的規律和自然變化的美妙軌跡,凸顯了雜技劇的藝術生命力,透露出對技藝融合的極致追求。
該劇充分調動布景、燈光、服飾等舞美要素,開掘出虛實結合的審美空間,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比如,燈光投影與流蘇布景的創新運用就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流蘇既象征著水韻江淮的曼妙與柔美,又成為投影的介質,發揮出強化視覺美感和表現情境的重要功能。流蘇前后交錯,避免了舞臺呈現的“滿溢”,增加了層次感與豐富性,營造出寫意的朦朧美。它與燈光投影、移動平臺等共同參與到情節鋪展與氛圍烘托中,構成了極富表現力的空間語匯。流蘇配合燈光的變換,春季宛如低垂的柳枝,秋季猶如翻滾的麥浪,變化無窮又契合舞臺詩意化的表達,創造了情景交融的舞臺空間。在營造氛圍和切換舞臺時空方面,流蘇布景和燈光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對表演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在燈光的映襯下,流蘇為奇險的雜技動作增加了朦朧和柔和感,為舞臺表現注入寫意美。對燈光、布景的創造性的運用,使全劇各種藝術元素和諧統一、渾然一體。
劇中演員的服飾也起到了襯托和展現情節的作用。服飾造型、色彩和細節的處理契合時令的變化,緊密貼合江淮地區的風景與人文,呈現出獨特的風韻和特色。服飾與光影共同構成了傳遞情緒的視覺語言,與演員們的表演相互呼應,使得整個劇目更加生動而富有張力。
作為一部精心編排的雜技劇,《四季江淮》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高超的技藝,展示了江淮地區獨特的風光和人文魅力,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異彩紛呈的四季世界。無論是在主題呈現、表演技巧還是舞臺效果上,該劇都展現了高水平。觀看這樣一部劇目,不僅能夠獲得視聽上的審美享受,更能夠引發對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與思考。該劇將雜技與戲劇、舞蹈、詩歌的有機融合,也展示了雜技的兼容性與活力,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錦繡圖卷,譜寫了江淮大地的詩畫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