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麗
雜技起源于人類勞動,其實質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承。雜技正是與傳統文化相交融,才更具藝術魅力。2006 年,吳橋雜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繁多的名類外,獨特的文化更讓吳橋雜技充滿了藝術氣息。明代大學士范景文在《游南園記》中記述雜技表演“見馬上起舞,或翻或臥,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搶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轡,時腳躡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將墜矣,而盤旋益熟,觀者無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翻、臥、折、踞”等十幾個動作描寫讓一場雜技表演鮮活相傳,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但就目前現狀來說,雜技演員的語言文字水平亟待提高。筆者認為,雜技學生如何上好語文課,增強表達藝術,提高文字水平和寫作能力,是雜技人才培養中的一個短板,有待解決。
雜技文化有著雄厚的語言文化基礎。一是雜技文化歷史悠久。宋代之前,雜技(當時叫“百戲”或“樂舞百戲”)一直是供統治階級娛樂的宮廷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文化不斷發展,宋詞、元曲和戲曲的興起,對雜技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從宋代開始,雜技藝人逐漸走向市井民間,雜技也隨之在民間盛行。明代之后,雜技表演走向興盛,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表演節目,如《仙人摘豆》《五禽興旺》《百鳥朝鳳》《飛鼠盜糧》等。這些節目僅從名稱來看,就能感受到語言文化之美,這種美更讓雜技表演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是雜技文化底蘊深厚。雜技走向民間,除了技藝表演形式外,還有一種形式是“賣口兒”。“口兒”就是藝人在表演技藝的同時所說的配場話語,其實質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比如,吳橋雜技藝人賣的“口兒”就有三種形式:一是藝人們在經年累月的演藝生涯中自己創作并傳授下來的固定“口兒”;二是韻腳、框架、結構固定,個別的詞句根據藝人的表演情況和場子上的觀眾反應,即興創編補充的“口兒”;三是在表演時即興編講的“口兒”。各種“口兒”中孕育了獨特的雜技文化底蘊,讓雜技表演更加聲情并茂、妙趣橫生。
三是雜技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后,雜技受到了黨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1987年創辦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經過30 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外雜技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更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靚麗名片。又如,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被文化部批準為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1.語文課程特色不足。當前學習雜技的學生年齡普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齡段,而雜技教育屬于小眾群體職業教育序列,既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又必須遵循義務教育的相關規定。但是,目前雜技學校語文教學全盤照搬義務教育規定的內容,教學過程僅僅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上的培養相對欠缺,并沒有針對雜技藝術的專業特色開展語文教學。
2.語文教學成績欠佳。不可否認,當前家長普遍熱衷于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并非是第一選擇。因此,送至雜技學校接受雜技職業教育的學生文化課基礎大都欠佳。由于雜技學校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并沒有針對性與側重點,且學生的學習的能力不足,學習時間和精力也不足(雜技學校文化課教學占比30%),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語文成績并不理想。比如,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八年級2023 年期末考試優秀率僅有12.5%,及格率僅有37.5%,遠遠低于義務教育普通學校水平。
3.語文教育基礎薄弱。廣義的語文教育從“咿呀學語”開始,父母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幼兒園的啟蒙教學對孩子日后的學習也很重要。從吳橋雜技學校招錄的一年級學生來看,他們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孩子也疏于教育,其中少數孩子不會寫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孩子不認識自己的名字,很多孩子連“a、o、e”都是初次接觸。而義務教育階段同齡的孩子幾乎都認識漢語拼音,能夠簡單地組詞、造句,能認識并寫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見,雜技教育的語文教育基礎較薄弱,起點較低。
1.適應雜技教育實際。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曾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要“為掌握而教”,學生要“為掌握而學”。雜技語言文化教學應走出義務教育按部就班的“刻板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文化情感。例如,可以借助多種教學資源、設備,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成語故事、論語故事教學,愛國主義電影賞析,人文、科普、知識等類型的紀錄片欣賞等,讓學生在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愛上語言文化,愛上語文教學;同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雜技藝術的專業知識,也要讓他們接受到符合其自身實際的語文知識和審美教育,以提升其文化素養,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名技藝與文化并存的優秀雜技演員。
2.鼓勵開展教學創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指出,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因此,雜技學校的語文教學一要勇于面對基礎薄弱、起點較低的現狀,立足于學生特點,編制貼合雜技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制訂符合學生現狀的考核方式和標準;二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三要充分利用好學校圖書館,讓學生在練功之余,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放松身心,在閱讀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愛上學習、愛上語文、愛上傳統文化。
3.借鑒武術文化精髓。雜技教育和武術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但是筆者認為,在語言文化教育方面,雜技教育還稍顯落后。比如,在雜技教學和表演中,雜技動作都是一些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如“手傳腳接”“扒拉范兒”等,雖然形象自然,但缺乏語言美感,更缺乏文化底蘊。相較之下,武術的“橫掃千軍”“力劈華山”“白鶴亮翅”等,就賦予了簡單武術招式以文化內涵。因此,雜技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借鑒武術教育的經驗,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用優美詩句、成語、俗語描繪他們的訓練動作和演出的節目,讓雜技訓練和演出展現出更多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