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推廣,新型媒體形式逐漸取代了傳統報紙、電視等傳統新聞媒介,使人們能借助網絡技術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而這一發展趨勢對新聞特寫拍攝技巧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保證新聞特寫拍攝質量,更要突出新聞核心內容,使其能快速抓住受眾眼球,提高新聞傳播力與影響力。通過以此為要點,針對新聞特寫拍攝技巧展開深入研究與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實現新聞特寫拍攝技巧的有效優化,進而推動新聞媒體平臺發展。
新聞特寫拍攝要點
合理選擇拍攝器材
新聞報道類型豐富多樣,需要新聞工作者根據不同的新聞報道類型選擇相應的拍攝器材,以此來突出新聞特寫拍攝技巧。新聞是基于報紙、書刊、網絡等媒體所生成的新聞形式,在時代發展背景下融合了網絡技術,使其集合視頻、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使其生成多樣化的新聞形式。而通過對新聞類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聞根據不同的內容需求分為消息類新聞、視頻直播類新聞和深度專題類新聞。其中,消息類新聞多用于突發事件、政策分布、社會民生等方面,通常是由現場拍攝配合人物訪談。而直播類新聞多用于重大會議活動等,需要通過前方直播配合后方專家解讀來完成新聞拍攝。而深度專題類新聞則用于重大主題的專題報道、人物事跡等等,通過以此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新聞類型選擇相應的拍攝器材,以此為要點突出新聞特寫特色。例如,針對重大事件的新聞特寫拍攝來說,需要新聞工作者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并充分考慮拍攝工具的便攜性和易用性,使其能做到隨身攜帶,隨時拍攝。并在此的基礎上根據整個事件的預計程序,展開現場勘查并挑選最有利的拍攝位置,對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區域展開預測,提前“嗅”出新聞的線索,拍攝出最有價值的新聞特寫。而針對人物事跡拍攝來說,則需要新聞工作者提前考慮拍攝對象的實際情況,采用專業的攝像工具,并對其加以適當隱藏,使拍攝對象能夠忘記拍攝器材存在,避免由于過度擺拍凸顯不夠自然。而社會調查類的新聞特寫則需要保證拍攝的隱蔽性與安全性,因此要選擇易于隱藏的運動相機等相關器材。而對于重大會議或活動的直播類新聞來說,則要采用專業級的攝像機進行拍攝,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性能相對可靠的導播臺、調音臺,以及網絡傳輸設備,保障現場直播能夠安全流暢完成。而專題類新聞則需要考慮專業微單電影機或者相應的航拍設備等等。
做好前期勘察工作
并非所有新聞都是突性新聞,很多新聞工作者在展開新聞特寫拍攝工作中已經能對拍攝內容具備基礎認知與了解,并采用合適的器材與機位來獲取最佳的特寫素材。而為了更好達到這一效果,實現新聞特寫拍攝技巧的有效優化,還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做好前期的勘察準備工作。如會議、相關活動等事件都具有長期的流程規劃,能給予新聞工作者足夠的準備時間。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明確了解事件的發生地點,以及現場的實際情況,結合天時地利選取最佳的拍攝位置。保障鏡頭能始終聚焦新聞事件的中心點,能通過預判新聞事件走向,合理利用環境等相關因素。并在此的基礎上,選擇獨特視角,使所拍攝的特寫照片能夠在眾多雷同的畫面當中脫穎而出。所以前期勘察準備工作至關重要,需要新聞工作者以此為要點實現新聞特寫拍攝技巧的有效優化。
保持穩定
穩定性是新聞特寫拍攝的重要基礎要求,無論運用何種拍攝器材,都需要保證新聞工作者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避免由于鏡頭不穩定造成特寫素材虛化,難以突出新聞特寫中心價值。所以,在實際的拍攝過程當中,可合理借助三腳架來固定拍攝器材,或者在拍攝時將身體倚靠在墻壁或其他支撐體當中,借助外力因素抵消人體對拍攝時的影響,使其能盡可能保障拍攝穩定。同時在拍攝時,要盡可能靠近被拍攝對象。距離越近整體畫面就會越加穩定,外界因素對拍攝質量的影響也就會越小,所以要盡可能的靠近拍攝對象。最后在實際拍攝的過程當中需減少數字變焦方式的使用,一方面數字變焦會擴大拍攝的不穩定狀態,導致特寫拍攝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數字變焦容易影響畫質,進而影響新聞特寫拍攝質量。
合理用光
光對新聞特寫拍攝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是決定新聞特寫拍攝質量的關鍵性因素,要想拍攝出好的新聞,特寫鏡頭就必須合理運用光線。而光線會隨著季節,時間、天氣,以及人為干預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需要新聞工作者根據不同的光照特點、光照強度以及光照效果合理調節攝像器材,包括光圈、快門,以實現準確曝光來獲取最佳的新聞特寫素材。針對室外新聞特寫拍攝,需要新聞工作者結合光照強度,光照角度以及實際情況給拍攝對象打光,并合理調節光圈,使其能實現準確曝光,突出新聞中心內容,表達新聞核心價值。而在室內拍攝時,需要根據不同的照明條件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景別以及自行布光來展開室內拍攝。其中,自行布光作為室內新聞特寫拍攝要點,需要新聞工作者采用合適的方法自行布光進而達到合理利用光的核心拍攝目的。而通常情況下,自行布光一般采用三點布光法來進行布光。所謂三點布光,是指運用主光,輪廓光以及輔助光和諧搭配的方式來達到良好的光照效果。主光主要放在攝像機鏡頭軸線45度位置,并位于人物頭部以上位置,以聚光燈為主。而輔助光主要放置在攝像機鏡頭軸線45度位置,主光燈的反方向,其主要作用在于輔助主光照亮未照亮區域,并調整光比柔化主光。而輪廓光主要放置在攝像機的反方向當中,突出主體的輪廓,使主體和背景隔離開來。其次,結合新聞特寫內容合理調整燈光色源、色溫等信息,以此來保證特寫圖片色彩的準確性。相對來說,中午日光偏白,而傍晚日光則偏向暖黃色。通過注重調整色溫平衡可以有效保障拍攝時特寫圖片色彩的準確性,能夠極大程度避免特寫圖片失真。
保障音質
在新時期社會發展背景下,多元媒體的相互融合,使新聞工作者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以及發展空間,需要一改傳統以圖片為主的拍攝形式,并以視頻直播等方法來滿足當下新聞受眾的實際需求。而在拍攝新聞特寫視頻的過程當中,為增強新聞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從中為新聞受眾營造新聞現場感,還要盡可能的收錄人物同期聲,并保證聲音質量。例如,在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新聞工作者靠近拍攝主體,以獲取清晰的音質。并使用監聽設備監聽,及時掌握聲音采集狀態,避免雜音被意外收入。且根據不同的新聞類型采取相對應的收音方法向人物訪談類新聞時則盡可能使用外接話筒,明確新聞主體收音。而對多人訪談則可以采用調音臺,以集中收音,采用錄音設備收取現場聲音來展開新聞特寫視頻制作。
新聞特寫拍攝技巧
鏡頭拍攝方法
鏡頭拍攝是新聞特寫的主要拍攝技巧,需要新聞工作者學會駕馭鏡頭。根據不同的拍攝需求,鏡頭拍攝分為固定鏡頭拍攝和運動鏡頭拍攝。首先,固定鏡頭拍攝是指在拍攝新聞特寫鏡頭的過程當中拍攝器材的機位,鏡頭焦距都是固定不變的。而被攝對象可以是靜態,也可以是動態的。如,人物訪談時的遠景鏡頭,大型運動會議時的會場全景鏡頭,與會者發言時的近景鏡頭等等可通過采用多固定鏡頭拍攝的方法來獲取不同的機位特寫。但在拍攝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畫面穩定,曝光準確且過渡和諧美觀。而運動鏡頭拍攝是指鏡頭能夠通過搖、移、推、拉、跟、甩等形式的運動使鏡頭運動來增強畫面的可看性。通常情況下運動進球多,表現固定景可直接發送給對方,需在設置中將發送模式設置為和您使用聊天工具發送消息的按鍵模式一致和落幅時盡可能平穩,由此來保障特寫拍攝效果。
鏡頭運動方法
根據不同的鏡頭拍攝需求分為搖、移、推、拉、跟、甩等運動形式。其中,搖是指在拍攝的過程當中,拍攝器材設備位置保持不動,鏡頭左右上下斜向移動來拍攝人物或者景物。該種方法主要應用在各大會議,活動直播的新聞特寫拍攝當中,能獲取新聞內容的相關信息,如活動主辦單位、場景、觀眾等等。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搖攝時盡量保持鏡頭以均勻的搖動速度搖晃鏡頭,并在起幅時可稍作停留,然后緩慢增加速度,使其勻速搖動,直到后入中心鏡頭再緩慢減速至落幅。移攝影是指在拍攝時鏡頭方向與拍攝設備呈現直角固定,并隨著被拍攝人物或景物變化而隨之移動。該種方法通常應用在各大會議直播等新聞拍攝當中,用于拍攝對話中的人物,固定景物等相關內容,避免拍攝主體長期不動所帶來的停滯感。在實際拍攝時,可借助滑軌、軌道車穩定器等相關設備保持鏡頭的平行與穩定,使其能獲取平穩的新聞特寫素材。推是指在拍攝時將拍攝器材向前直線移動或者推進鏡頭焦距的方式來使拍攝景物由大至小,能借助該種拍攝方法突出重要人物,或者關鍵信息,使其能通過特寫拍攝將觀眾從整體感官向局部進行轉變,進而觀察到新聞細節。拉是指在拍攝時將拍攝器材向后直線移動,或者通過拉遠鏡頭焦距而使拍攝鏡頭由小變大,其作用與推相反。而跟是指跟隨運動對象速度,方向來進行跟隨攝影,主要用于舞臺表演,人物運動等新聞拍攝場景。
景別和景深的運用
景別是指新聞特寫拍攝中主體在整個畫面中所呈現的大小與范圍。通常情況下,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且清晰的距離范圍??筛鶕愋头譃榇筮h景、遠景、全景、中景、靜景和特寫以及大特寫當中。其中,特寫和大特寫主要表現主體的細部特征,放大人物表情,或人物和物體的局部細節。例如,在實際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新聞工作者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其中包括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如在重大活動會議中,人物的神情、動作等等,就以《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這一特寫照片為例,通過運用景別景深表達人物情緒,反映新的內容,突出新聞信息價值。其次,還需在此的基礎上善于捕捉象征性的新聞瞬間,將新聞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顯出來,以局部視覺來引導廣大新聞受眾窺一斑而知全豹。滿足新聞受眾實際閱覽需求的同時充分刺激新聞受眾的視覺沖擊力,同時能給予廣泛的自由空間,啟發人們無限想象。最后要善于捕捉幽默瞬間,在很多新聞事件當中都會把幽默瞬間,通過以此為切入點對其展開特寫鏡頭拍攝能通過這一鏡頭從側面反映事件意義,并引導廣大新聞受眾從另一角度觀察世界。同時,借助新聞特寫鏡頭的趣味性來拉近人與新聞之間距離,使廣大新聞受眾能夠感受新聞拍攝新意。以此為基礎是新聞特寫拍攝能夠在眾多的新聞作品當中抓住受眾眼球,實現脫穎而出。所以,需要新聞工作者正確使用景別、景深,結合新聞內容以及所想要表達的新聞信息來合理調整光圈、焦距,以不同的景別效果來突出新聞特寫價值。
正確使用檔位
檔位是新聞特寫拍攝的主要技巧之一,在當前很多人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喜歡使用自動檔,利用自動檔所預先設定的曝光、光圈、焦距及快門速度來獲取直接的拍攝效果,雖然該種方法相對較為簡單,但很難應對外界因素對光和拍攝物體的影響。需要新聞工作者放棄使用自動檔并學會正確使用檔位,以此為基礎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特寫拍攝水平。首先,在新聞特寫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光源的實際情況以及鏡頭畫面合理調整光圈。在以拍攝風景為主的特寫素材時主要以小光圈為主,以突出前后景物清晰度為核心,使其能突出中心景物。而拍攝人物則需要使用大光圈,以保主體清晰,背景虛化,突出主體人物特征。并在此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其他檔位,以此來獲取不同的新聞特寫拍攝效果。
調整鏡頭角度
在特寫鏡頭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新聞工作者合理調整鏡頭角度,確定拍攝主體。就以日常的街頭拍攝為例,在通常情況下,街頭拍攝主要以街道中的主要人物為主,將特寫鏡頭對準人臉,借助人物情緒來表達街道的整體氛圍,進而突出新聞內容。該種拍攝司空見慣,使得拍攝方面趨近于平淡,通過在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特寫鏡頭中人臉轉移到人物身上的局部,如手腳或局部表情,以局部范圍來引發新聞受眾產生聯想。并將街道與人物元素進行融合,讓受眾能夠通過會有思維,通過觀察街道景物來感悟新聞內涵凸顯新聞價值。
總而言之,在時代的發展下,新聞特寫拍攝技巧也要隨之更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好拉近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其能更好發揮新聞的輿論性作用,使其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市場當中得以脫穎而出。通過以此為要點對其展開持續性的發展研究,使其能在現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拍攝技巧,研究拍攝方法,總結拍攝經驗,比較高的拍攝質量,拍攝出精美的新聞特寫素材,滿足受眾實際需要的同時推動新聞拍攝行業的迅猛發展。
(作者單位:鹽城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