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面臨著傳播能力的新挑戰,急需從豐富語言表達方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掌握前沿知識和技能等方面下功夫,完成自身從“臺”到“場”,從單一到多元,從備稿到即興,從播到說的轉型發展,為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核心競爭力。本文先從新時期廣播主持人面臨的各種挑戰分析入手,嘗試探索出廣播主持人轉型發展的具體策略,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1.035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進步,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傳媒產業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眾多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以廣電媒體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流媒體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占。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傳統媒體的融合之路正在向縱深拓展。廣播媒體也在積極布局新媒體領域,以期在以“四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要素的全媒體時代獲得更多的核心競爭力。播音員主持人是廣播媒體的窗口崗位,是廣播節目的代言人,是黨宣傳事業的排頭兵和生力軍,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作為廣播節目的發言人,通過電波,主持人的聲音成為聯系廣播媒體與聽眾的橋梁紐帶,隨著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加快,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與時俱進,盡快地適應現代傳媒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切實豐富節目內容與形式,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诖耍疚闹攸c探討了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廣播主持人轉型發展的策略,以期助力廣播主持人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1. 新媒體傳播格局對廣播節目主持人傳播能力的挑戰
1.1 主持人的“主角光環”在淡化
傳統媒體時代,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節目中處于絕對的核心位置,他們是媒體的品牌資源、稀缺資源,是媒體內容呈現的最后一環,他們的表現如何,直接決定了一檔節目的優劣。但是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主持人的“主角光環”在逐漸褪去,“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主持人”,個性化、分眾化、場景化、體驗化的新媒體語境,賦予了公眾充分開放和自由的話語權。在固定變移動、大屏變小屏、話筒端變客戶端、隨身聽變隨身看的媒體格局下,“草根主持人”活躍于各大新媒體平臺上,打破了傳統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自上而下”和“垂直性”的傳播特權,話語權不斷被分流到普通公眾手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平臺上的“播音員主持人”。如何與數量龐大的草根主持人同臺PK,這是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一大新挑戰。
1.2 主持人的語態必須更加豐富
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下,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要在豐富主持語態上下功夫。廣播信號稍縱即逝,如何能夠留住有限聽眾的注意力?這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能夠對目標受眾精準“畫像”,了解節目受眾群眾的興趣愛好和信息需求,清晰地知曉聽眾到底對什么內容感興趣,什么樣的播報狀態能夠快速讓他們豎起耳朵,側耳聆聽?進而不斷調整和優化自身的主持語態。比如說一檔廣播新聞脫口秀節目,考驗的就是主持人的即興發揮功力,他們在選取好有趣有用的新聞素材后,播音員主持人就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編輯和演繹,通過故事化的解構,說出新聞故事的一波三折,通過字斟句酌的金句點評,增強節目的可聽性和趣味性,主持人在節目中通過抽絲剝繭式的不斷發問、解答,不斷給聽眾必要的聽覺刺激,能夠牢牢地吸引受眾的耳朵,吸引他們持續收聽。而一檔廣播情感類節目,更多考驗的就是主持人語態上的親和力,能否引發聽眾內心深處的共鳴和共情,直抵人心,形成有思想、有溫度和有品質的內容,實現有效傳播。受眾需求的分化和細化,要求一名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必須有“千面”表現,以更加豐富的語態去駕馭不同的節目類型。
1.3 主持人必須從幕后走向臺前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只需要坐在直播間內,對著話筒播報即可,但是新媒體時代,主持人必須要從幕后走向臺前,肩負起多重角色與功能,這樣才能實現“互聯網+廣播”的真正深度融合: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再是話筒背后的“幕后英雄”,在各種網絡直播和短視頻中,他們需要以出鏡主持人的身份,落落大方地展示于用戶面前;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只是拿著稿子在話筒前簡單播讀,他們還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掌握新媒體技術表達,在講述中靈活穿插運用圖表、數字、故事和評論等形態,引入圖片、音頻、視頻、AR、VR、AI等各種技術,讓自己的講述形式生動多樣,傳播效果更高,充分發揮新技術對于播音主持的推動作用;廣播節目主持人作為主流媒體從業者,他們處于主流媒體傳播的第一線,必須要讓自己與“草根主持人”區分開,成為真實、客觀、全面和權威的代言人,他們必須在掌握前沿知識上下功夫,敏銳地捕捉時代節奏,加強對新詞匯、新技術和新理念的理解,這樣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面對大千世界的紛繁蕪雜信息,這樣才能夠破開云霧見青天,直擊事物本質,堅守正確的輿論宣傳立場,代表主流媒體發出最強音,幫助人們正確地認知世界。
2. 新媒體時代對廣播主持人傳播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2.1 傳播的主場從“臺”到“場”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的傳播主戰場是依托廣播電臺的線性節目傳播,這就是“臺”的概念,主持人如同站在“臺上”,聽眾端坐“臺下”,傳播是從A到B的單向傳播[1]。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的傳播主戰場語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場”的概念被確立起來,傳播者與受眾置于環形系統傳播的場域之中,傳播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始終處于雙向交互式傳播狀態中,時刻強調共鳴、互動、體驗。從“臺”到“場”,這不僅是傳播物理空間的變化,更是傳播思維方式的變化,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將與受眾站在對等的位置上,與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聽眾進行互動與交流,要充分尊重受眾的情緒和信息需求,但是也不能無底線地去迎合受眾,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流量去滿足受眾的一些低級趣味,要發揮主流媒體的引導和引領作用,形成主流媒體的輿論場。
2.2 傳播的角色從“一元”到“多元”
傳統媒體時代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角色較為單一,根據嗓音特質,不同的人會被安排主持不同的節目類型,沉穩大氣聲音特質的主持人適合主持新聞節目、財經類節目等,溫婉聲音特質的主持人適合主持服務類節目,聲音中青春洋溢的主持人適合一些流行音樂類節目……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從“一元”轉為“多元”,在不同的傳播場景之中,主持人需要肩負起不同的責任,他們既要能播新聞,又要能主持現場活動,既能現場直播,又能幕后策劃,還要能夠在客戶端和社交媒體之上成為意見領袖。
2.3 傳播過程從“備稿”到“即興”的轉變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一定要充分“備稿”,對已經寫好的稿子反復熟讀,充分準備后再上節目。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六步備稿(層次、主題、背景、目的、重點和基調)明顯已經適應不了傳播時效性的要求。節目主持人需要在極短的時間里,對有聲語言進行組織,加以適當分析點評,掌握整檔節目的進程,把握節目的尺度,做到用詞得當、言簡意賅、邏輯分明、層次清晰,這全部都考驗著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即興組織語言能力。能夠給當代聽眾留下更深印象的一定是一名出口成章、金句不斷、即興發揮能力出色的主持人,而不是一名只知道拿著稿子照本宣科,缺乏臨場反應能力的主持人。特別是在一些突發事件和重大新聞事件的網絡直播之中,如果主持人缺乏必要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即興口語表達能力,是很難駕馭現場直播的。
2.4 傳播語態從“播”到“說”的轉變
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播音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強調字正腔圓和發音規范的“播”變成了注重交流、講究平等的“說”,這種從“播”到“說”的轉變,能夠快速拉近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建立傳受雙方的對等地位。廣播節目主持人要實現從播到說的轉變,還要找到說的方法,說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不能是虛構的,更不能隨口瞎說;說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與聽眾的交流感,這種交流必須要有真情實感,有情感有溫度;說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表達態度和觀點,講的道理必須要有真知灼見,能夠對人產生實實在在的幫助,而不是說空話和大話,這才能入耳入心入腦。
3. 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的轉型策略
3.1 加強互動交流,提升親和力
新媒體時代,每一位廣播節目主持人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繼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好的表現,就必須要調整好心態,轉變陳舊的傳播理念,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探索更多的播音方式。每一個廣播主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擺正自己的傳播位置,將自己與聽眾放在同等地位上,加強與他們的互動交流。傳統媒體時代,與報紙和電視相比,廣播媒體更容易與聽眾展開交流互動,這種交流感也賦予了節目更多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新媒體時代,與新媒體相比,廣播媒體與聽眾的交流依然存在互動不足、反饋不及時、溝通不充分等缺點,廣播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正在降低。主持人一定要立足廣播媒體的傳統優勢,借助各種新媒體渠道,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加強雙向交流,搜集受眾的評價,通過互動拉近與聽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有針對性地改進自身的播音主持技巧,提高親和力[2]。
3.2 豐富知識結構,提高應變和即興能力
現如今,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內容越來越多元,他們除了要完成日常廣播節目的主持工作,還可能隨時要開一場現場直播,也可能到一場落地活動中當現場主持,還可能會參與到節目的策劃與采編之中,角色的多變,意味著主持人必須要豐富知識結構,提高應變和即興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全能型的工作人員。
首先,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要加強專業訓練,提高專業素養,確保可以在脫稿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根據實時情況,迅速地組織語言,掌控整個局面,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確保節目可以順利完成。特別是一些直播節目之中,由于是實時傳播,一旦現場出現突發問題,主持人必須要能夠展示強有力的應變能力,快速采取相關應對措施,將場面拉回正軌。
其次,在日常節目主持中,以前播音員主持人只需要根據已經編輯好的稿件備稿,并按照固定模式完成播報即可,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這種傳統的主持方式已經落伍。廣播聽眾的興趣愛好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他們不希望打開收音機,聽到的都是一成不變的套路化播報,而是想聽到一些新鮮的有態度、有觀點的個性化表達,更想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聽到一些能夠體現專業水準,能夠對自己產生指導和幫助的真知灼見,這些都考驗著主持人的知識功底和應變能力。
再次,現如今人物訪談也是廣播節目的一種重要形式,主持人要與采訪人物順利溝通,確保采訪質量,必須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只有對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成為行業內的“半個專家”,才能與受訪者順利對話,成為連接訪談人物與聽眾之間的橋梁。
以上種種,都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的傳播市場中,知識是一切信息傳播行為的出發點和連接點,主持人作為信息內容中最活躍的因素,通過不斷學習和參加培訓,豐富自身的知識層面,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不同節目類型,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知識和文化對于廣播節目主持人來說,不僅僅是反映職業擔當的問題,更是每一位從業者在新媒體時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3.3 答疑解惑,做好意見領袖
新媒體時代,受眾與和自己有著相同或類似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的群體很容易在社交平臺上抱團,從而結識成小型的社會群體并在新媒體環境中依附各自的意見領袖。誰能夠成為社交平臺上的意見領袖呢?廣播節目主持人作為主流媒體從業者,能夠較好地反映廣大群眾的意見建議,為群眾答疑解惑,是最佳人選之一。新媒體時代受眾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元化和細化,與之相對應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分屬于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領袖,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以個人的專業素養為公眾提供咨詢和服務,收獲人氣和威望,進而成為能夠影響公眾思想、指導公眾行為的意見領袖。
以新聞報道為例,在信息爆炸時代,新媒體為公眾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信息質量也給人們的信息篩選帶來了難度,要在信息海洋之中掏出“金子”并不容易,公眾不僅需要有一雙慧眼,更需要專業權威人士的幫助。廣播節目主持人就不再僅是新聞播報者,他們可以憑借自身的新聞素養和綜合處理能力,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點評,幫助公眾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新聞事件,成為眾望所歸的“意見領袖”[3]。
3.4 靈活運用語言風格,塑造個性特點
受傳統媒體語境的限制,廣播節目主持人自身的個性特點并不突出,單一的節目類型限制了主持人自身的發展,也容易給大眾帶來審美疲勞。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再只是在一檔節目中出現,他們需要肩負起不同的工作職責,出現在不同的主持場合,這也意味著,他們需要靈活切換主持狀態,運用多種語言風格來傳遞不同的內容,通過對聲音力度和語速的控制,注入真情實感,適應不同場合的主持要求。比如說在一些現場活動之中,廣播主持人就要放得開,能夠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話語甚至是網絡流行語,多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讓現場“嗨起來”[4],此時,輕松愉悅的主持風格和“接地氣”的表達能夠讓活動現場氛圍更熱烈,活動效果更佳。
4. 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及時轉變理念,遵循行業發展規律,借力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給目標受眾精準“畫像”,從受眾的興趣愛好和信息需求出發,不斷改進優化語言表達和主持狀態,成為能夠適應不同主持場合的全能型主持人、專家型主持人,有態度、有觀點、有站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楊意.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角色轉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2):185-187.
[2]王一寧.全媒體時代播音員主持人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9):143-145.
[3]王燕.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堅守與創新[J].新聞文化建設,2023(04):143-145.
[4]]於亞女.新媒體背景下廣播主持人傳播能力的拓展[J].中國廣播,2014(04):74-76.
[5]胡晶晶.新媒體背景下廣播主持人傳播能力的拓展[J].新聞前哨,2021(02):34-35.
作者簡介:洪蓉(1974—),女,安徽黃山人,本科,主持人。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