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文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0)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保障,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支撐,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石[1]。煤炭產業作為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行業,肩負著兜底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煤炭企業需要從自身資源優勢出發,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的同時不斷做實做強融合配套產業,不斷開拓新興產業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內外循環通暢、虛實配套、互為支撐的產業生態,構建現代化特色產業體系。
我國煤炭產業從百業待興的基礎上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優到強的發展跨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煤炭行業在市場寒冬的考驗中,在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的大浪淘沙中,在深化改革兼并重組的改革實踐中,在“雙碳”目標“雙控”政策的挑戰和機遇中走出了一條逐步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當前,煤炭的利用路徑和產業延伸方向更加廣泛多元,綜合利用效能持續提升。2022年,國內煤炭消費結構中,54.9%作為動力煤用于燃煤發電行業,18%作為煉焦煤用于鋼鐵行業,7.7%用于化工行業,11.9%用在建材行業,民用煤占比7.5%,煤炭已經從單一的燃料屬性向燃料和原料屬性并重深刻轉變[2]。
我國大多數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包括國家能源、山東能源、中煤、晉能控股在內的大型煤炭企業,大多建立于在煤炭產業的基礎上,延伸煤炭洗選加工、煤化工、燃煤發電、物流運輸等產業鏈,配套完善煤炭相關產業,基本上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煤化工、燃煤發電、物流運輸等多元相關的產業發展格局。例如,國家能源2022年煤炭產量6億噸,發電1.14億千瓦時,貨物運輸9.6億噸,煤化工產品2934萬噸[3]。陜煤2022年煤炭產量2.3億噸,煤化工產品1800萬噸,發電500億千瓦時,鋼鐵1200萬噸,另外,還有裝備制造、建筑施工、金融服務等產業。煤炭產業發展進入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階段,煤炭燃燒、原料轉化、現代服務等產業加速配套。
受能源革命深入推進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影響,煤炭企業在智能化開采、智慧礦區建設、物流運輸及配套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截至2023年3月,煤炭全行業智能化產能占煤炭產能總量的比例達到40%,國家能源、中煤等7家重點煤炭企業的智能化產能占比達到74.7%[4]。另外,大多數煤炭企業都在深入挖掘服務需求,積極推動服務化轉型,開展清潔能源業務,為客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通過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完整、統一的整體,既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也包括收入分配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而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前提[5]。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根據目前產業發展基礎和趨勢,以及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需要具備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個方面的特征,還要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要求[6]。對于煤炭行業企業來說,身處傳統能源化工領域,既要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還要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協同,產業接續更加順暢。同時,也需要更多科技創新的動力支撐,各層次人才的合力推動和金融資本的協同催化。
煤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整體的產業配套、鏈條延伸、科技創新等各方面已經得到良好的發展,已經積淀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部分大型企業已經具備了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的實力。但面對當前“雙碳”目標的挑戰和機遇牽引,面對“人口紅利”和勞動力資源優勢逐漸消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更多的資源要素約束和較大的挑戰。
煤炭能源化工企業普遍產業重,萬元GDP能耗高,碳排放壓力大。存量項目面臨的節能減排、安全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技術改造、流程優化的投入需要持續推進,三大攻堅戰、三廢綜合利用、碳稅即將開征等造成運行成本提高,例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要求在2025年達到60%,大多數大型煤炭化工企業該指標為30%左右,小企業更低。“兩高”產業的增量項目空間越來越小,能耗、環境容量、水資源等資源要素約束越來越大,項目審批難度加大。
煤炭企業及延伸配套的化工、發電等企業,大多產品都是傳統產業的基礎產品,初級產品較多,產業鏈條短,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不足,煤基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受技術壟斷和引進限制,前沿突破仍需時日。雖然大多數企業都設有研究院或技術中心,但是,技術創新的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銜接不夠順暢,技術供需存在錯位,技術需求難以滿足,研發的技術不足以支撐產業轉型。
從供給側來看,高校畢業生“穩就業”面臨很大壓力,但是,隨著經濟和產業快速轉型,專業調整與師資匹配的速度趕不上新業態專業人才需求。從需求側來看,煤炭行業內大多數老煤炭企業、老礦井產量相對較低,人員總量富余,新建的現代化大型礦井又面臨新技術、新工藝及智能化的急速應用,在智慧礦山、安全監管、生態修復、瓦斯治理、高端裝備運維、現代煤化工運行等高端技術和技能人才短缺。
大多數煤炭企業內部各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配套的相互支撐力度不足,距離系統完整安全的產業體系、內部循環通暢的產業協同還有差距。例如,2022年,國家能源煤炭板塊營業收入占比55.4%,利潤占比也高達82.6%,其他板塊如鐵路、物流、煤化工、供熱等產業用近54.6%的收入創造的利潤僅有17.4%。陜煤煤炭板塊營業收入占比僅為39.8%,利潤大部分來自煤炭,其他產業如裝備制造、煤化工、煤電、建筑施工、金融服務等板塊微利或微虧運行。
在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背景下,作為高碳、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在下降,但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煤炭化工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煤炭化工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煤炭產業為支撐,綠色低碳經濟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構建煤炭化工與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為使煤炭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關鍵在于持續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一是縱向延伸補鏈強鏈。以煤炭的綠色、集約、智能開發為基點,持續細分煤炭產品,推動煤炭原料和燃料屬性精準利用,煤化工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通過產業協同拓展煤基高端精細化學品、新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煤基特種油品領域,實現集群化、差異化發展,以煤電與新能源的耦合,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融合,形成煤電既有擔當主力的儲備,還有柔性生產能力。同時,要補齊三廢利用的短板,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能,把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努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著力實現產業綠色節能可持續發展。二是橫向配套立柱架梁。根據能源化工產業的大宗商品特點,配套強化產業支撐,完善鐵路支線、物流運輸網絡,儲煤基地、原料和成品庫存配套,構建柔性的生產、存儲和銷售能力,最大化實現采購、儲存、生產、運輸與銷售的協同,增強市場導向、以銷定產的市場競爭能力。拓展大宗商品的生產制造服務化轉型,努力拓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三是立體拓展擴點拓面。隨著能源革命和“雙碳”的推進,壓縮了煤電和煤炭作為燃料的空間,煤炭在我國將沿著從主體能源到調峰能源再到兜底能源的方向演進,新能源新材料革命打開了煤炭作為原料的廣闊天地。要堅持“大轉化”理念,把煤炭等傳統產業賺來的錢,作為拓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數字化等的投入,持續拓展新興產業業態。
構建具有煤炭企業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用人才鏈、創新鏈和合作鏈三鏈驅動。一是用人才引育強支撐。要針對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短板,結合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業壓力增大的形勢,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借助科技創新平臺、創新項目建設,匯聚高精尖和高水平專家人才,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精準引進實用型高技能人才。通過實施綜合素質提升工程,以及項目攻關、聯合培養、委托培養等計劃,以賽代練、以賽代培等技能培訓平臺,持續壯大三支隊伍。二是用科技創新強引領。要瞄準行業科技發展前沿,針對能源化工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企業發展戰略和轉型需求,構建技術研究機構和生產單位的科技創新協同對接機制,形成技術需求庫、技術供給庫、科技人員信息庫、風投資金庫,以揭榜掛帥、項目跟投、股權激勵等長效機制實施將科技人員與科研項目捆綁,以風投資金、合作研發等將技術供給與需求捆綁,實現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的四鏈融合創新格局,從而加速產業動能轉換,實現產業強優補短。三是用開放合作強循環。借力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利用國內東西部產業轉移的機遇,分門別類用好央地合作、跨地區合作、企地合作、國企民企合作,加強產業國際化拓展和國內優化布局,實現產業外部循環和鏈條補充。通過行業內部、企業內部加強合作,實現產業協同和優化配套,實現產業發展更加均衡更有質量,最大化暢通產業之間的瓶頸和壁壘,增強產業內外循環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耐久性。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實體產業為主戰場,以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協同,制造產業與服務業的深入融合,產業數字化和產融結合,構建穩固、安全、高效、協同的產業體系。一是新舊產業融合,協同創效增值。百年企業拜耳的發展充分證明,傳統產業也是朝陽產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就能最大程度發揮乘數效應[7]。這一特征在國內煤制合成氨尿素企業也可以得到印證,目前這一傳統產業也大部分處于穩定盈利狀態。煤炭化工企業要把煤炭開采和三廢綜合利用、瓦斯抽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把傳統煤化工和現代高端化、材料化、低碳化的精細化工產業結合起來,并與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充分融合,實現協同創效增值。二是二三產業融合,服務推動增值。煤炭化工企業要扎實推動生產制造、運輸銷售、儲存配套、轉化使用的全流程服務,為煤炭化工產業圈提供技術服務指導、管理優化咨詢、人員和技術支持、設備檢維修等全生命周期多維度綜合服務,努力成為能源綜合產品、能源利用轉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以服務化拓展實現產品增值。三是虛實產業融合,虛實相生增值。一方面,與智能化融合。在智能化采煤、智慧礦區、智能工廠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向全產業數字化轉型,從設備制造、安裝維修,到運行監控、反饋改進,再到產品運輸銷售的供產銷集成互聯的工業互聯網體系,同時向組織與模式、治理與管控、決策與執行等的大融合方向推進,探索數據的產業化應用。另一方面,進行產融結合,把金融產業與實體產業的深度合作、資源共享作為重點,以資金歸集提升效率,以金融平臺杠桿強化融資保障和降負債防風險,以資本運作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