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朱
又到了萬眾矚目的全國兩會時間,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們齊聚北京,建諍言,獻良策,議國是,話民生,熱氣騰騰的兩會,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殷切期待。
每年兩會都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過去一年的成就、困難,新一年的奮斗目標、發展指標、民生福祉等,都能夠透過這個窗口,釋放出更明確的信號,凝聚起更豐富的共識,激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這中間,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無疑是民意上達、良性互動的重要方式,也注定會持續推動民生難題的破解,優化公共政策,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連日來,不斷有“兩會好聲音”發出,這些聲音,來自鮮活的現實生活,也注定將作用于更多人群。比如有政協委員表示,為應對中國近3億6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挑戰”,建議啟動全國范圍內的農民養老金統一上調;有代表則表示,隨著老年人的逐步增多,老人沒有人照顧,一日三餐可能都成問題,應關注養老助餐等問題……
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尤其應傾聽民意。惟其政府與民眾良性互動,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實實在在辦好惠民利民實事,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快于同期GDP增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就業保持總體穩定;疊加降價和醫保報銷,2023年協議期內談判藥為患者減負超2000億元……
這些民生清單,確實帶給老百姓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但也要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民眾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眾的期待就是發展的方向,也是代表委員們兩會建言的重點。每一位代表委員的身上,都負載著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一份份建議,一個個提案,來自人民,也惠澤人民。數據顯示,2023年,國務院各部門共采納代表委員所提意見建議近4700條,出臺相關政策措施2000余項。
這是對代表委員的回應,也是對民眾的負責。這樣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無疑會有力推動解決一系列關系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而從更廣闊的視野看,新時代以來,從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從“廁所革命”到垃圾分類,諸多關乎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等,均被列入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兩會開啟,期待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切實履行好自身責任,不斷增強參政議政的責任感與信心,回應民生期盼,增進民生福祉。
編輯:郭梁? ? 美編:楊東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