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馬海濤

孫達全國政協委員
“我建議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將‘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主題,強調急救之于寶貴生命與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激發公眾的參與意愿和責任感。”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孫達說。
孫達說,將每年1月20日定為“中國急救宣傳日”,是紀念我國第一部急救電話“120”,于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啟用。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急救培訓工作進展較快,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掌握應急救護技能的人員比例仍然較低。《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1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僅為1%,遠低于歐美、日韓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
然而事實是,據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因心臟驟停、腦卒中等急危重癥死亡的人數超過1000萬,其中約80%發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僅為1%至3%,遠低于發達國家15%的水平。
2022年2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指出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孫達解釋稱,設立“中國急救宣傳日”是為了全面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提高全民應急救護能力,營造“關注急救、參與急救”的良好社會氛圍,持續提升社會應急救護聯動能力,積極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孫達建議,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志愿者、企業等參與急救事業,建立多元化急救聯動機制,引導并規范社會應急力量有序發展,與紅十字會、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建立服務站點,在融媒體領域建立宣傳平臺,形成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急救聯動格局。
孫達說,最關鍵的是,要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將院前醫療急救納入公共預算支出,加強中西部、鄉村等地區急救網絡建設,實現鄉(鎮)急救中心(站)全覆蓋,縮小城鄉差距和急救服務半徑。
“我還建議,以數字化技術連接社會力量,打造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的互聯網時代應急新格局。”孫達介紹。
在孫達看來,互聯網時代應急新格局包括,一是建立急救志愿者管理平臺,并將其與120等急救機構實現聯動。二是建設AED智能管理平臺,方便公眾最快時間找到AED等急救設備,并將設備信息聯通至120急救指揮調度系統,實現社會急救與專業急救有效銜接。三是推進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公眾急救設備、志愿者、急救機構信息與通信、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部門信息的互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