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2022年4月7日,四川射洪青崗失能半失能照護中心,專業照護人員正在幫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圖/CFP
2022年,電影《媽媽!》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一位85歲的母親獨自照顧65歲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女兒的故事。這部電影讓許多人對認知障礙有了更多了解。
截至目前,我國有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同時,不少老年人面臨身體功能下降等問題,失能、失智人群逐年增加。
《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要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能力,適當增設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專區。
《民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原本在養老服務機構里并沒有失智照護專區,后來隨著失智老人越來越多,開始增設專區,以給予老人更專業的照護。
在杭州市西湖區社會福利中心新建的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內,幾位老人圍坐一圈,做著益智小游戲。
工作人員表示,專區設立了游戲區與認知活動鍛煉區,引入適老健身設備,讓老人在運動、娛樂中鍛煉腦力,舒展筋骨。
同時,為滿足失智老人個性化醫養需求,專區還設有照護單元,配備了完善的設施,并組建認知障礙照護護理員及專業的計劃團隊,推出回憶療法、五感療法、運動療法等多樣化治療手段,幫助老人們恢復記憶,提升認知能力。
“益智游戲很有趣,設施也很完善,很喜歡這里。”前來參觀的老人為專區設施點贊。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水晶晶頤養中心里,10余位不同程度的失智老人每天都會跟著護理員做手指操。
據了解,為更好地照護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中心開設的認知障礙照護專區,通過提供老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和場景,幫助他們延緩癥狀發展、提升認知能力。
在照護專區里,還專門設置了一面懷舊主題照片墻,內容是幾十年前的家居擺設和生活場景。此外,認知障礙照護床位還特別配備了視頻監控設備、呼叫報警設備、適老化助浴等服務設施。
湖州市南潯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對認知障礙老人加強對過往的記憶,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里得到照護,有利于控制病情。
針對認知障礙老人的照護需求,湖州市通過床位建設補助和養老機構綜合運營補貼政策,鼓勵養老機構啟動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建設、升級照護功能。
截至2023年底,湖州累計建設認知障礙照護床位超過1300張,服務老人800多人次。
湖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將在推進認知障礙篩查干預及照護上,建立“居家—社區—機構—醫院”全周期服務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失能老人照護是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很多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面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長期研究照護保障領域。在他看來,失能老人,特別是完全失能老人是我國當前養老需求最迫切的群體。
唐鈞談道,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這4項基本生活需求中,有兩項不能自己獨立做到的老人,就視為完全失能老人。
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完全失能老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2.3%。“他們需要24小時照護,應優先解決這一部分老人的長期照護保障需求。”唐鈞說。
河北廊坊市民張志華的父親,因患多種疾病常年臥床。
為了照顧老人的生活,張志華找過多個家政人員,但都因為缺乏專業的照護能力,無法滿足老人的需求。最近,一家康養機構的養老管家上門評估后,為老人匹配上了專業的照護師。
張志華告訴記者,對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一方面接受護理的時間較長;另一方面,會涉及許多較為貼身和私密的護理服務,所以,護理人員對老人的尊重很重要,甚至應該排在失能老人護理需求的第一位。
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智能護理產品,如智能護理機器人、智能看護機器人等。
智能護理機器人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效率,減少護理過程中80%的人工勞動量,提高老人的舒適感和滿意度,維護個人尊嚴,促進失能老人的康復。
具體而言,智能護理機器人的智能翻身功能,可以定時給失能老人翻身,有效減少褥瘡的發生率,對于患者身心康復具有積極作用。夜晚老人入睡時,系統可以調整到自動翻身功能,通過定時切換睡姿讓老人獲得更加舒適的睡感,同時還能防止壓瘡的產生。
而智能看護機器人具有AI智能,比如語音識別,實現了人機對話,檢測識別跌倒、久臥不動等異常,并且可以智能報警、聯系相關人員,起到陪伴、看護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作用。
有分析認為,智能機器人的護理和治療功能,正被一些醫院認可和使用,未來將逐步進入康養機構和家庭,服務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會有更多智能護理設備設施面世,代替人完成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