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周亞濤
方明菊是戴畈村的一名留守婦女,同時也是一名孝心護理員。她負責照顧村里老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每周上門為老人提供助餐、助醫、精神慰藉等服務。
老人愛吃啥,生活需要啥,身體注意啥……方明菊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像方明菊這樣的孝心護理員,戴畈村還有5位。在老人們看來,她們不是親閨女,勝似親閨女。
戴畈村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屬于大別山腹地。作為典型的山區村、留守村,戴畈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老人照料難、留守兒童照顧難、留守婦女就業難”問題突出,空巢化日益嚴峻。

老人們開心拍合照。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幫扶單位指導下,戴畈村依托熟人社會和村社組織,組織動員留守婦女組建孝心護理隊,探索出以關心關愛“三留守”為主要內容的“戴畈模式”,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做出了有益探索。
方明菊的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家里還有老人需要照顧。除了這份工作,方明菊還要照顧家庭,對于她來說,孝心護理員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狈矫骶照f。
在戴畈村,流傳著許多方明菊與老人的溫暖故事。2020年6月的一個深夜,方明菊接到獨居老人張祖秀的求助電話—老人突發心絞痛呼吸急促。方明菊立即穿上衣服,趕往老人家中探望。
趕到張祖秀家,只見老人正坐在藤椅上呼吸困難,上不來氣。作為自己的重點服務對象,方明菊對老人身體情況十分了解,知道是老人的冠心病犯了。
按照平時護理員培訓時所學的救護知識,方明菊沒有第一時間挪動老人,而是幫助老人服下速效救心丸,隨即撥打急救電話,然后電話聯系老人在外地的兒女。
在此期間,方明菊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悉心照料。直到老人病情好轉,身體無大礙后,方明菊才放心回家。過了幾天,老人身體恢復,全家人拉著方明菊的手不放,連連表示感謝。
“如果不是她第一時間趕來,我媽媽就沒了?!睆堊嫘愕呐畠赫f。
溫暖的故事還發生在閔秀英老人身上。閔秀英早年老伴去世,后來女兒出嫁,獨自一人生活。前不久,因為胃病疼痛難忍,閔秀英聽說吃花生可以緩解,但苦于自己年齡大了不能種地,又不方便去市場購買,于是便朝鄰居討要了一些。
最近,眼看花生就要吃完了,閔秀英發了愁。聽說此事,方明菊將自己家的花生拿出來并炒好,專門給老人送去。閔秀英感動不已,連連道謝。
在上門服務的過程中,小到幫老人打掃衛生、洗臉梳頭,大到救人于危難之中,助人于急需之時,孝心護理員們用實際行動溫暖著身邊的每一位老人,被老人們稱為養老路上的貼心人、知心人。
戴畈村下轄9個自然村,戶籍人口1138人,在村生活人員僅488人。其中,60周歲以上留守老人210人。按實際在村人口計算,老齡化率高達43%。也就是說,常年生活在村里的近一半都是老人。
聚焦農村居家養老急難愁盼問題,近年來信陽市民政局以戴畈村為試驗田,以居家養老小切口,通過“黨建+”“社會組織+”,讓留守婦女照顧、服務本村留守老人,實現自身就業不離村,形成了以破解農村“三留守”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戴畈模式”。
信陽市民政局駐戴畈村第一書記鄒明介紹,早在2017年村里就成立了老年協會,由村黨支部書記任會長,老黨員、村干部為副會長,在全村范圍內招募素質高、人品好的留守婦女作為孝心護理員,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免費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助醫、助行、助潔、助餐、理發、送生日蛋糕等7項服務。
孝心護理員的選拔有著嚴格的要求:在家孝敬父母、在村樂于助人,并且熟悉村里公共事務,深受村民信任。“那些沒有孝心、沒有愛心、作風不好的人是當不上孝心護理員的,我們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弊鳛樾⑿淖o理隊第一批隊員,方明菊提及自己的工作很是自豪。
孝心護理隊成立以來,當地積極協調民政、人社、殘聯、婦聯、衛健委等資源,精選養老服務常用知識和必備技能,免費為護理員提供包括心理咨詢、基本護理、交談禮儀、緊急救護、清潔理發在內的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護理員服務能力和水平。
截至2023年底,戴畈村累計給老年人送生日蛋糕198個、上門理發3512人次、助醫36人次、助行56人次、助餐47人次、助潔3468人次、精神慰藉7038次。
此外,為打破“一刀切”服務模式,提供分類精準服務,由老年協會牽頭,在全村逐戶逐人摸排老人信息,明確不同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一方面,將60周歲以上的重度殘疾老人、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和存在特殊困難的老人(包括“五?!崩先耍┘{入重點服務對象,孝心護理員每周二、周五上門服務;另一方面,將60周歲以上留守老人納入一般服務對象,每月9日、19日和29日定為服務日。
孝心護理員還會與老人及其子女建立并保持電話聯系,就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需求等詳細溝通,做到因人施策、靈活調整。
談及“戴畈模式”的核心內容,戴畈村黨支部書記石彩清介紹,通過整合資源、凝聚合力,幫助留守婦女更好發揮照顧“一老一幼”的扁擔作用,統籌解決“三留守”難題,形成政府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居家社區養老模式。
石彩清表示,下一步,村里將把工作重點放在社區食堂建設上,解決老人“做飯難”“就餐難”問題,為老人免費提供養老助餐服務。

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演奏樂器。圖/聶品
走進戴畈村,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干凈整潔的房屋、寬廣明亮的文化廣場,溫暖和煦的陽光籠罩村莊。在三留守服務中心,老人們正悠閑地聊天、下棋、鍛煉,一片溫馨和諧、其樂融融的景象。
除了提供上門服務,當地還打造老年人專屬公共活動空間,吸引村內行動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各種文體活動。
2018年,信陽市民政局多方籌措資金,圍繞留守婦女就業不離村、留守老人日間照料、留守兒童日常關愛思路,在箭廠河鄉建成河南省首家三留守服務中心,可分時段為全鄉4000余名“三留守”人員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養老院的封閉或半封閉空間,中心聚焦需求導向,在功能區劃分上,充分考慮老人與孩子的實際需要,設置綜合活動室、兒童關愛室、孝老活動室、殘疾康復室等,可滿足老人交流活動、讀書看報、健身娛樂、看護子孫等多種需求。
在居家養老“戴畈模式”的推動下,戴畈村不斷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依托村級互助平臺,激活村莊資源、降低服務成本,實現了“既不離村也不離家”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這不僅提高了老人生活質量,緩解了家庭照顧壓力,也讓常年在外務工的家人安心、放心。
戴畈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先后榮獲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等榮譽,戴畈村老年協會獲全國“敬老文明號”。目前,箭廠河鄉13個行政村共配置54名孝心護理員,已全部推廣居家養老“戴畈模式”。
在信陽,“戴畈模式”已成為創新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全市1790個村開花結果,覆蓋率63.6%,服務6萬多名農村老人,“十四五”期間將覆蓋全市所有村。一幅孝老愛老、鄉村善治的圖景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