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張強全國人大代表
“電池回收利用是減少電池生產過程對環境影響的最佳方法之一,既能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更能有效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泰興市供電公司六級職員張強說。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達到2041萬輛。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電池的產能規模也日益龐大。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是各類電池生產、出口、消費大國,僅動力電池的產能就約占全球的70%。
張強介紹說,動力電池壽命一般為5~7年,商用電池壽命為2~3年,其他類型的電池使用壽命更短,這也就意味著,每年都有大量電池進入退役期。據行業內測算,到2030年,我國僅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就可以達到1400億元左右。
在調研中,張強發現,由于我國的電池分類標準不健全,導致不同類別的廢舊電池在回收方式、報廢處理、規范管理等方面也都各不相同。
市場因素作用下,經濟價值較高的動力電池成了搶手貨,而經濟價值較小的舊電池則無人問津。在此背景下,廢舊電池難以完全做到應收盡收,部分廢舊電池得不到有效回收和規范處置。
在張強看來,電池的種類繁多,且作用不同、特性各異,只有健全嚴格的分類標準并加以針對性地管理,才能做好廢舊電池回收基礎性工作。
“應盡快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電池分類標準,”他建議,按照電池的質量和用途將電池具體分類,為所有廢舊電池回收提供規范指導。
大致來看,電池可以分為以下六類:便攜式電池、啟動電池、汽車用蓄電池(SLI電池)、輕型運輸工具(LMT)電池、動力電池和工業電池、光伏電池。
“根據廢舊電池的經濟價值、環境影響、報廢體量實施分級管理,可為不同類別的廢舊電池制定不同的回收體系、規范管理措施?!睆垙娬f。
在網絡上搜索“電池回收”,小到手機電池,大到新能源汽車電池包,都是上門回收現金結賬的小廣告。
“由于監管體系不完善,廢舊電池回收利用亂象較多?!睆垙姺治觯趧恿﹄姵鼗厥辗矫?,我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為基本原則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法律框架體系,但這些綱領性的法規含糊籠統,權益職責不明確,涉及多個部門,實際執行效果不太理想。
我國現有白名單企業147家,實際回收的電池規模有限,大量電池流向了小作坊。“這些不合規企業的粗放型生產成本更低,在回收廢舊動力電池時可以有更高的出價,不僅搶占了白牌照(大廠)回收量,而且大部分廢舊電池得不到規范化處理?!睆垙娬f。
解決回收利用的亂象問題,張強認為,應從頂層設計著手,完善全鏈條監管體系,明確政府各部門與企業的權責。
在電池回收利用方面,既要明確生產商對回收和處理廢舊電池的職責范圍,也要明確政府各部門對電池回收環節的監管,確保各自履行應有的責任,建立規范的回收網絡平臺,堅決杜絕違規回收、違規處置。
“電池生產、銷售、回收的每一環節,都要能管得住。只要有廢舊電池回收遺漏,違規處置都能追責到責任單位責任人。”張強說。
回收處理工藝單一,難以滿足廢舊電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需求,這也是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制約因素之一。
從技術角度來看,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遵循不同的技術標準。儲能領域對電池的溫度性能要求較高,因此部分退役的動力電池可能無法滿足儲能電池的要求?;谌萘克p機理分析建立電池壽命預測模型還不完善,造成梯度利用退役動力電池在評價檢測環節出現困難。
目前的情況是,相較于梯次利用,退役動力電池的拆解回收在技術上相對成熟。白牌照企業電池的正負極材料拆解回收率已達到98%以上,但在電解液的清潔回收和利用處理方面仍存在難點。
不合規企業的拆解更是簡單粗暴,不僅會對水源和土壤造成長期污染,而且隨時會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張強建議,應加大廢舊電池梯次利用、剩余電量集中轉存、破解拆除處理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通過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科創企業創新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技術。例如電解液的處理至今沒有突破,需要解決。
此外,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涉及大量的數據和信息處理,而目前的數字化程度較低,限制了回收技術升級。此外,動力電池有145種規格,相當部分動力電池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后期回收利用需求,兼容性較低,我們也要在技術上解決這一問題。
世界接軌
2023年8月,歐盟新《電池法》生效。該法律對電池產品的監管涵蓋了禁用物質、碳足跡追蹤、回收信息披露以及安全性等多個方面內容,均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標準。
這意味著,我國電池制造商想要在歐洲市場立足,需要適應更嚴格的環境和審查要求?!疤热粑覈嚓P企業不加快步伐與之并進,在出口過程就會遭遇障礙,影響中國電池制造商的國際化進程?!睆垙娬f。
就電池的規范性文件而言,我國尚未與世界接軌。張強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電池組織的合作,助力解決電池回收難題。例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技術,推動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工作的進展,積極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有關電池的法律法規。
與此同時,還要引導企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關注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以滿足國外市場的高標準要求。
“除推動制定完善規范性文件工作,完善相關法規體系,政府還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引導,推動企業不斷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睆垙娬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