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沈昌健(左)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沈昌健一直關注農村與農民。他長年與農民生活在一起,深知他們的需求。在全國兩會上,他多次為農村養老問題發聲。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關于重視加強農村養老問題的建議。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需要養老的老年人數量龐大,養老問題突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高度重視,群策群力,共同解決。”沈昌健說。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國老齡工作的目標,這一目標在農村如何實現,需要進一步探討。
近年來,農村的老齡化問題引發社會關注。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和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我國農村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主要特征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農村不僅是中國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沈昌健說。
但與城鎮養老相比,我國的農村養老服務還存在諸多短板。比如,養老服務設施不足、養老金保障水平低、醫療保障水平低、養老服務人才缺乏、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單調等。
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主要還是依靠“養兒防老”,社會化養老程度低,養老院等資源缺乏,公共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當子女外出務工后,“空巢”老人獨自在家生活,對他們的照料更是存在問題。
沈昌健認為,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如何使農村老年人口能夠順利養老,擁有足夠安度晚年的資金支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關注與重視的問題。
生活在農村,沈昌健深知,農村老人吃過苦、受過累,為我國農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他看來,當前農村的這一輩老年人歷經互助組、合作化、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人民公社,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輩子,把火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農村,在國家糧食緊缺的時候,他們積極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天斗地,勒緊褲帶,用生產的糧食支援國家建設。改革開放后,他們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繼續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現在國家富裕強大了,他們應當共享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成果。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重點提出要健全養老金繳納激勵機制,全面推進農村醫保。
沈昌健指出,目前國家給農村老年人養老金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個標準太低了。城市工人有退休金,許多工人和公務員有視同繳費年限的政策,但在農村這一塊是缺失的。他希望各級政府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標準,確保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是《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提出的26項舉措之一。
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快建成覆蓋全體老年人、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重點工作包括制定落實《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立精準服務主動響應機制。完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基本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需要養老的老年人數量龐大,養老問題突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高度重視,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要加強農村老有所養服務體系建設。”沈昌健說。他建議,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統籌資源配置,建立健全農村養老的心理關愛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老年健康醫養結合服務項目,加強農村敬老院和福利機構建設,完善養老服務功能,讓高齡老人、困難空巢老人集中入院養老,以保證老人生活上有人照料,精神上有人慰藉。鼓勵和扶持社會公益性、互助性養老服務組織或機構,著力解決特困、低保和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等社會化養老問題。
在養老工作中,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老人普遍法律意識淡薄,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地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指出:“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各項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沈昌健建議,一方面建立健全老年人司法援助機制,在弘揚傳統美德的同時,廣泛開展司法助老,為老年人開展“綠色通道”,優化服務模式,對于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老年人實行“一站式”受理審批,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積極開展上門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力度。開展“孝心兒女”“敬老模范人物”“老年溫馨家庭”“老年宜居社區”等評選表彰活動,設立老年人權益保護日,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依法嚴厲打擊遺棄和虐待老人的違法行為。
沈昌健強調:“我們要讓農村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