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本鎮 張淑云
馮藝是當代詩歌、散文創作領域一位重要的壯族詩人和作家,在當代文壇具有相當的辨識度。他一直行走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尋找著抒情藝術的共同通道,以筆耕不輟的寫作姿態出版了許多詩歌、散文作品集,如《朱紅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桂海蒼?!贰哆叺責o聲》《瑤風鳴翠》《紅土黑衣》《沿著河走》《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馮藝詩選》《相見》《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等。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桂海蒼?!贩謩e獲第四、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等多個獎項。散文《大瑤山的思考》獲首屆廣西青年文學獎,《福屯,福屯》獲2021《民族文學》年度獎散文獎,作家本人獲2021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學獎特別獎。馮藝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他不停地行走在廣闊的地理空間之中,他對于詩歌、散文的創作充滿虔誠,特別關注祖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因素。他的作品以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般的純粹,以深邃的思辨性與蒼茫的歷史感,在喧囂的文壇上特立高標。馮藝立足自己腳下的紅土地,放眼廣闊的世界,在行走的歷程中,他不斷發現、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并將其訴諸筆端,他力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與自己抒寫的大自然和社會歷史的一切都融為一體,他的寫作是對時間的挽留,對空間的紀念。
一、山河地理中的人文情懷
文學地理,表征著作家與地理的一種特殊關系,既跟文學類型或文學作品產生的地理環境有關,也與作家賦予地理環境、空間地點的主觀色彩有關。自然地理景觀作為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和參照物,可為作者提供創作素材,激發作者的創作靈感,從而使作者創作出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作品。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①,意為大地景物提供給人寫文章的素材,大自然給予人們創作的詩意和靈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將文學與地理緊密關聯的創作思想。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中就曾提到“文學地理”這一概念:“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則漸微,蓋‘文學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自縱流之運河既通,兩流域之形勢,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趨于統一?!雹诹簡⒊恢睆娬{地理環境對文學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在文學上,則千余年南北峙立,其受地理之影響,尤有彰明較著者”③。到了魯迅那里,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文學地理”這一概念,但同樣表現出強烈的文學地理意識,“現在的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④??梢?,每一處自然地理景觀和地理環境都是獨特的、非同質化的,而這也使得這一地域的文學審美特征表現出獨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馮藝在散文集《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中便明確了他的文學地理追求,“地理不僅是自然的風景,它還是一種人性和生存的氛圍,一種生活和祖先的紀念,一種人景相映、休戚相關的情懷”⑤。中國傳統文化中,山川、州域等地理,也是個人神智修養的依托??梢姷乩韺ι鐣l展和個人精神思想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讀馮藝的詩歌、散文時,不僅僅是被其文學藝術本身所吸引,而往往更會被其人生觀和人生態度所感動,他用自己的人生甘苦和旅行體認留給我們的是美,是真誠,是感動。他的創作也像他的人生態度一樣樸素、真摯,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遐想和回味。馮藝在山河地理中書寫著自己的壯志人生,在跋涉中突破小我,成就大我。馮藝行走的腳步,深入祖國大地,行走于多彩中華的山河地理之間,看陽光下波光點點的海岸線,聽侗家三月的笙歌響起,望暮色中蒼老的大山沉默。他書寫著對故土、對民族、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從廣西北海到黃土高原、從新疆天池到東北長白山,把大半個中國走遍。他的足跡還遍布世界各地,從東京到巴黎,從俄羅斯到馬來西亞。馮藝在行走的旅途中對地理有深刻的感知,以一種人景相映的情懷,記錄對生活和祖先的紀念。面對他跋涉的履跡,我們對馮藝散文和詩歌的閱讀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審視與觀照的視角。
人處于高天大地之間,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其視覺感知上的“大”,最宜于充當對心靈、人格的感召物,使人們能夠敞開胸懷,以內心的高遠境界與之對應。山河地理在人的精神活動中亦顯出一種人格化和詩意化。地理對文學的發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理環境和區域文化不僅對作家的性格氣質、審美情趣、藝術思維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還影響著作品的人生內容、藝術風格、表現手法。從馮藝的詩集《相見》到散文集《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朱紅色的沉思》《逝水流痕》《桂海蒼?!贰都t土黑衣》等都顯示出以地理書寫形式對中華山河地理的頌歌,特別是對八桂大地地理景觀的呈現和刻繪,是馮藝文學創作的重要特征。馮藝的散文和詩歌聚合了自然天地的山水靈氣和內心深處的思想智慧,展示人性的美質和人格的魅力,從而走出一條自由寬廣的創作道路。
馮藝以細膩綿密的筆法展現了南國的物質景觀,他寫下了大量有關桂林、柳州、黃姚、宜州、榕湖、桂江、左江、德天瀑布、北侖河、潿洲島等地的詩歌散文,詳細考察了具體、真實的八桂地理場景,特別是這里的名勝古跡、歷史掌故、風俗人情、地方特產等,表現了馮藝對他所生存的這片紅土地的異常熱愛。馮藝在直接體驗、收集、考查、介紹八桂地理的相關情況后,全身心投入詩歌散文創作中,用文字抒寫八桂地理場景。在馮藝的作品中,始終強調人作為山河地理的主角作用,沒有人文氣息的自然,是不會有詩意的。當馮藝置身桂西北的山石河流時,于亙古岑寂中捕捉住了滄桑歷史的模樣和時明時暗的人生光影?!耙贿吰?,一邊思索,我覺得人生也如這漂流一般,總要經過很多險灘,激流,最后終究歸于平淡。”⑥馮藝有著長期積淀內在于地方的審美經驗,一座城、一座山、一條河、一處寺廟……都散發著思想的聲音,表達著生命的記憶,訴求著感性的認同,成為他筆下散發著特殊生命氣息的一個完整的世界。
馮藝的散文集《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被收錄在“我們叢書:壯族作家作品系列”,2019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這部散文集收錄36篇散文,集聚了馮藝散文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既有對故鄉山水風景和民俗文化的描繪,如《沿著河走》《家鄉的記憶》等;也有對歷史記憶的追思和緬懷,如《國殤二題》《走過雪山》等;還有對現實人生和日常生活的記錄,如《像鳥兒一樣幸?!贰杜c書在人間》《其實 我們都沒醉》等。在《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中馮藝既寫大山的曠達雄渾,也寫鄉村的風雨黃昏;既寫祖國大地的美好風物,也寫世界各國的文明遺跡;既寫自然美景,也寫人文歷史。從吳哥藝術的精妙絕倫到雪蘭莪河畔低沉的流水聲,這一切組成了馮藝對自然的禮贊之歌。馮藝關注生命、心靈與自然山水的聯系,在蒼茫的山水里彌漫著生命的氣息,顯示出生命的闊達與豪放。不難看出,山河地理始終是馮藝創作的詩意源泉。
馮藝作品中的地理疆域一直在開拓著邊界,他通過文字構建了一個個滲透著異地鏡像的世界。他的國外游記散文作品獨具特色,頗為生動鮮活,在靈動的筆墨間抒寫人類文明的至真至善和至美之境。馮藝的足跡到過不少國家,因而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猶若徽章印記般呈現在他的字里行間,在記錄的過程中馮藝的心境也發生變化。他在自己的創作談中直言:“寫得愈多,愈覺得自己像個地球人,我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我愛自己的國家,也愛世界。而且走得愈遠,愈想認識自己的國家,也覺得愈發應該認識這個世界,更希冀著我的國家快快地發達起來,文明起來?!雹咭虼怂麑懴铝诉@樣的作品:《從羅訥河到地中海》《走馬觀花看羅浮》《巴黎風情》《櫻花時節》《地鐵的發現》《東瀛聯想》《永不沉沒的俄羅斯》《得州回夢》《想起了埃爾姆街》等。這些散文彰顯了人類文明和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如,寫日本文化的菊與刀精神和勤勉奉獻品德、俄羅斯傳統藝術門類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內涵,還有法蘭西的多情浪漫、美國的從容灑脫,這一切的美好都被作者定格在作品當中。對這些異域美景和多元文化的呈現,作者沒有局限于風花雪月的民俗描摹,而是能夠更加客觀地去攫取世界元素的美好。
二、蒼茫歷史與遠行的詩學
馮藝的詩歌、散文作品充溢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和人文地理學意識,一定程度上說,是八桂大地的山水和歷史成就了馮藝,形塑了他創作的風貌和質地。在馮藝的文學地理版圖上,廣西是擁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神秘之處。盡管廣西在地理位置上處于邊疆,但地理位置上的偏遠并不意味著精神的缺失,反而更具有一種原生態的靈性精神。馮藝作為詩人、散文家,他的努力,是將原本的地理鏡像還原為一個充滿歷史意識的林中空地。馮藝與地理的關系提示我們,地理、空間是文學的重要元素,它們在文學作品中具有深度的建構性,參與彰顯作品的精神指向和價值內涵,因而地理因素亦可被當作解讀文學作品深層內涵的“密碼”。馮藝在他的作品中,以地理空間作為外部表征,呈現出他對于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認識,以及對價值觀念和文化選擇的表達。
趙園在《地之子》中說:“厚重,沉靜,堅忍,富于涵容,德化同類——在被認為‘動人的描寫中,人格化的大地,與賦有大地品格的人儼然同體,是二而一的。這也最是詩境?!雹嗾驹谶@廣袤的大地之上,或于寫作之際驀然回首,馮藝看到了華夏民族的歷史形象。作者不僅寫出了自我的豐富情感,還寫出了人類共有的蒼茫歷史,形成了滲透著詩性的大寫作格局。馮藝以遠行的方式,與大地、與自然直接相遇,并在行走的途中由大地汲取精神滋養。馮藝將詩集取名為《相見》即“與廣西的美麗相見,與祖國大地的相見。這種美麗,不僅是南方錦繡的江河山海,是中國南部與東南亞的山水相連,更是幾千年文明史的燦爛,這是日常生活的一抹陽光,片片深綠乃至灰色,它們都是我心中的悠悠沉思”⑨。人生天地間,人對于所存在的天地自然都懷著無盡的感激。地理景觀在馮藝的筆下成為一種用書寫形式體現的文化意象,他在行走中總是不斷回望大地之上的蒼茫歷史,每一首詩、每一篇散文都記載著馮藝在廣袤大地上走過的印記。
深厚的歷史文化在馮藝的筆下化成古老的詩意,也使他的創作風格具有高昂的氣勢。他說:“流過時光的叢林/我清晰看見/兩千多年前/先人的睿智/將華夏的液汁/流進我的身軀/滔滔不息的脈管/擊起的旋律/回響蒼天之上?!雹猓ā洞蟮刂稀罚ιn茫歷史的追尋使馮藝的作品具有博大的胸懷和氣度,展示了一個壯族作家對本民族歷史和中華文明史的崇敬之情、崛起之志。馮藝常常以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尋找歷史中的人性精神,對歷史作出新的思考、新的解讀。不論是征服高山,還是跨越大河,馮藝都在用腳步丈量歷史的綿長。他說:“沿著河走,是為了尋找更大的江河……”11在《走過雪山》中,面對雪山的巍峨他想到紅軍翻越雪山那悲壯而苦難的征程,“用心用情去理解一種力量,去領會一種精神”12。在《鮮花告訴我》中,寫了紅軍在川西北的土地上轉戰一年零五個月的艱難歷程?;ú葸B天,長河落日,這震驚世界的英雄傳奇,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精神源頭之一?!蹲哌^雪山》和《鮮花告訴我》這樣的散文既是歷史英魂與自然山水的結合,也是馮藝個體生命與革命精神的結合。
馮藝說:“一直在路上的我,漫步在歷史的永恒中,行吟于相見的萬事萬物,相生千種詩性萬般情愫,以文字錄下這無數相遇相思相望的瞬間,令我浮想聯翩,歲月靜好。懷揣謙卑而熱烈的赤子之心,愛恨之情,人文之思,心性之光奉獻于生我養我的土地。這便是我的詩,你會看得見,摸得著,讀得懂。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它都會在這里,保持一種狀態?!?3就是懷著這樣一種人文之思與赤子之心,馮藝在一次次的行走中,譜寫著遠行的詩學篇章。在《早晨 北?!防铮焙T谝环N莊重的語義賦予中,講述著西域通途的繁華故事。在《西線風景》中,寫出了西部牧民一場場大遷徙的歷史。在《月為誰清明》中,寫了裝滿英雄的光榮與苦難的悲涼之地的憑祥白玉洞的歷史。他寫古鎮、古街,寫城市,寫自然都能找到前人足跡,這是一種對歷史的堅守。馮藝的文學地理書寫,充滿了藝術智慧和寬廣的心性,以特立獨行的創作姿態去體味人類的創造精神,他超越了狹小和世俗的世界,賦予作品以超凡脫俗的靈動之美。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能拋棄記憶而前行,那些沉淀的歷史記憶就是我們繼往開來的教科書。作家馮藝始終在遠行的旅途中尋找流動的歷史,在恢宏的記憶和幽婉的歲月中勾連歷史的細枝末節。馮藝經由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望,將個體的生命融于歷史的洪流,在不斷的回溯中尋找、重建歷史的真相。遠行中,空間化的時間、物態化的歷史,凝結成馮藝筆下厚重的文字,使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寬厚品格。馮藝的歷史情懷沿文學的河道緩緩流來,面對黃河,他說:“我想在黃河里沐浴,在不息的脈搏里攝取祖先之血液更生自己,我想在黃河里漂流,在這起伏的胸肌上攝取祖先之情愫再生自己?!?4馮藝的散文和詩歌在大氣與靈動之中表現社會歷史現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他試圖突破地域的、時間的界域去思人類之所思,以常人的目光去注視萬象萬物,去接近歷史的真相”15。馮藝在自然地理空間的行走中,挖掘人類歷史文化中的精神遺產,他的詩學修養使他既在本民族的歷史中挖掘民族精神,又在蕓蕓眾生中彰顯普遍性的人間情懷。
馮藝在歷史文化中尋根溯源、沉思默想,一只腳站在往事如煙的歷史塵埃上,撿拾一片片被遺忘的文明碎片,另一只腳踏在當下的山水河流間,品味著自然的壯美與和諧。在馮藝的筆端,我們看到了一處處充滿靈性的歷史遺跡,體會了一道道充滿人文精神的自然華章。在歷史人物、事變和人文古跡的描寫中,書寫了一種奮發的精神。每一處短暫的停留其實是為了走向更新的遠方。馮藝憑借對本民族的自尊、自信和熾熱情感,謳歌了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表達了對紅土地的深深眷戀。
三、平淡中見真淳的美學追求
馮藝的文學創作以詩起步,以散文著稱,作品題材廣泛、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追求純正高尚的自然心靈之表現,具有平淡雋永、情感真摯的美學特征,有種洗盡鉛華的自然之美。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16王充強調議論問題,貴在內容正確,而不應追求辭藻的華美;記述事情,重在符合實際,不應注重和別人一致;提倡真實反對虛妄,追求真善美相結合的文藝觀。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為佳,且易脫稿。”17馮藝的作品記載了作者游歷旅行與生活瑣憶的真情實感,記錄了他生活中深刻細膩的感受,追求情真、景真,為讀者展現了許多令人神往的優美意境。
馮藝的散文、詩歌就其整體而言體現出獨立的美學追求,無論是創作還是思想,其風格并不激烈,甚至過于溫和,但細細品味他的作品,會發現他的內心世界是激蕩的,是不平靜的。馮藝作品中蘊含著獨特而又深刻的文化感悟,讀他的散文、詩歌,不能不被他真摯與豐富的感情所感動,使我們的心靈接受一次美的洗禮。正如馮藝在詩集《相見》后記中所言:“廣西古老而年輕,蒼茫而悲壯,清幽而芬芳,純情而雍容,給了我聰慧,也給了我深沉。我是從詩歌開始寫作而走上文學之路的,詩歌給了我無數的激動、跳躍和沉郁。后來我寫散文和其他,讓我從激動走向平靜,讓我的心靈找到一種精神的皈依,讓我借著詩的語言和意象抒寫人間之情懷、天地之滄桑,表達我依然的真實、真情、真知和愚鈍。”18
馮藝行走在大地上,悠然自得,以“我”之境與萬物相見,抒情中既有質樸自然之意又有歷史的縱深感,他的每一首詩歌、每一篇散文都包含著自然、社會、歷史、文化和現實人生,包含著真誠與謙卑、苦難與幽暗、悲涼與愛,以及內斂的頑強和骨子里不滅的熾熱與追求。這是一種富于中國智慧的美學表達。在散文《福屯,福屯》中,馮藝寫故鄉福屯的皇吉河水汽裊裊,氤氳著一種古詩里常常提及的牧歌意境。河水舒緩地流動,順著蛇一樣的山谷流淌,平添了幾分清幽和隔世的感覺。這種恬淡之美,悠悠而迤,從大山深處的幽靜中走來,這里流淌著作家流動的記憶和歲月深處的人生感悟與生命體驗。《福屯,福屯》獲得2021《民族文學》年度獎散文獎,頒獎詞為:“《福屯,福屯》雖是短章,卻有著飽滿的情感含量與歷史含量,寫出了‘我與故鄉的深層關聯,讓一個模糊的、遙遠的山村在我們眼前漸漸明晰起來,那個原本在故鄉的若有若無的情感的根,又重新變得實在而豐盈?!瘪T藝在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的記錄中,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悟,從而具有深邃的意味。
散文是抒寫個體生命體驗的主觀性文體,這種體驗既是對生活的感性體驗,也是對生命狀態的理性思考,體現著作家獨特的人格魅力。散文要表達作家深入的思考,更是作家思想的記錄。對已逝歲月的沉思成為馮藝文化感悟的一大內容。在作品中抒發自己對生命和人性的沉思是馮藝進行文化感悟的主要方式,也是他回應生命困境與時代危機的安頓方式。在《不哭冰心》《陸地清靜》《又見曲比》等散文中,以回憶的方式書寫自己與冰心交往的難忘記憶,寫陸地平和恬淡的人生態度和美好境界,寫對曲比夫妻奮斗生活的感動及對生命的思考。“我們與世界無法割舍的就是這凄涼的美好,這應使我們更愛人間,更愛我們的生命?!?9馮藝的散文用真誠的情懷感悟自然、人生,引申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實現對人生與現世的知性關照。
馮藝的散文是對逝水般的生活的記錄與思考,對社會人生的有感而發,散發著淡雅清新的樸素美。《一個夏天的故事》寫了文人父親的精神傷痛,引發了作者對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們普遍境遇的思考?!恫傅聂兆印坊貞泝簳r伯母包粽子的歡快祥和氣氛,伯母的美好品德也讓作者發出善待人生、善待自己、善待周圍所有人的感慨。《給女兒講故事》講述了自己童年時因為生活清苦穿著二姐的繡花鞋上學的遭遇。這些回憶性散文既有過去時光的紀念,也有對過去辛酸往事的深刻反思。當馮藝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寫盡名山勝水、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閱歷無數風光后,他用清新淡雅的行文風格,執著地表達對歲月與生命的深刻感悟。
馮藝以一個行者的姿態關注腳下的山川與大地,思考著人生與歷史。他的散文思想深遠,體現著和諧靜穆的審美追求,既具有感性色彩也具有理性、知性色彩,將知性與感性完美結合,營造了獨特的審美世界。馮藝寫域外風情,同時也用一種學者的眼光來審視風情中所具有的文化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語言質樸凝練、清新自然,沒有浮夸虛飾,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馮藝的創作在樸素之中充滿了靈動,具有鮮明的個人寫作風格,孜孜不倦地向我們傳遞著積極、樂觀、豁達的精神,這也為他的文學世界營造出洗去鉛華的至淳至真之境。
四、結語
一位真正的文學家,既要關注個體生命世界的豐富性,還要關注人類的命運與生活,在文學創作中要體現作家的人格和心靈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要關注人的作用和價值。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馮藝的詩歌散文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他用博大的胸懷包容人世間的萬物萬事,體現作家對人類社會及自我內心的沉思與感悟,刷新讀者對散文的閱讀經驗。不論在哪一國度,在哪一處風景,總能感受到人的精神力量的偉大。人文關懷源自于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馮藝用作家的博大胸懷審視社會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作品凝聚著文化人格,其創作的主旨便在人類終極關懷的燭照中,得到了令人感動的升華。
馮藝的創作視角從腳下的紅土地移向遠方的地平線,他不只是一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他的行走是伴隨著思索的,他的信心和筆力來自對山河地理的熱愛,通過文學地理書寫,表現了強烈的地域文化意識。從八桂大地到海外,從故鄉走向遠方,馮藝的創作在深入山河地理、深入人生意義的探討時,不斷地豐富、更新地理的語義。每一時代以至每一世代都有其大地之歌,屬于這一時代、世代的“大地之歌”在馮藝的文本中早已轟然響起。總之,馮藝的文學地理書寫,以宏闊的社會視野、鮮明的歷史意識、堅定的人類情懷和深厚的哲學底蘊而成為一道亮麗耀眼的風景線。
【注釋】
①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古文觀止》,崇賢書院注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第264頁。
②③梁啟超:《中國地理大勢論》,載摩羅、楊帆編選《太陽的朗照:梁啟超國民性研究文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第76、74頁。
④魯迅:《致何白濤》,載李新宇、周海嬰主編《魯迅大全集》第7卷,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第262頁。
⑤⑥1112馮藝:《除了山水 還有什么》,廣西民族出版社,2019,第79、190、34、126頁。
⑦19馮藝:《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漓江出版社,2002,第110、83頁。
⑧趙園:《地之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4頁。
⑨⑩1318馮藝:《相見》,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233、8、233、155頁。
14馮藝:《朱紅色的沉思》,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63頁。
15陳劍暉:《讓詩性穿透歷史的蒼?!u馮藝的人文地理筆記》,《當代文壇》2008年第5期。
16高蘇垣選注:《論衡》,岳海燕校訂,商務印書館,2020,第187頁。
17況周頤著、俞潤生箋注:《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巴蜀書社,2006,第44頁。
(容本鎮、張淑云,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