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劉華一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
劉華一,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單位脾胃病專科學術帶頭人,天津市“131”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2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劉華一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機為因滯而虛、因虛夾邪[1]。本研究通過整理2017—2021年劉華一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23份處方資料,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討劉華一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用藥規律,以期為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提供參考。
1.1 資料來源 選取2017—2021年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科劉華一主任醫師門診就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1.2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中的診斷標準[2];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就診時間等基本信息完整;患者主訴、病史、診斷、治法明確;就診時間≥1個月。
1.3 排除標準 心、腦、腎等器官有嚴重疾病者;精神障礙者;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治療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疾病者。
1.4 數據錄入與核對 為確保數據準確,選用3人錄入模式,1人錄入,2人核對,從門診病案中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萎縮性胃炎醫案,由3人進行交叉篩選核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對上述篩選出的病例按照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提供的模板將患者基本信息、癥狀信息、中藥處方藥物組成及劑量錄入excel表格數據庫。
1.5 統計學分析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V2.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中“基本信息統計”模塊分析數據,總結用藥規律。
2.1 高頻藥物使用頻次統計 123 份處方中共有142味中藥,累計頻次共2040次,其中有15味中藥出現頻次超過20 次,按頻次由高到低依次是木香(112次)、烏藥(100次)、炒麥芽(96次)、香櫞(77次)、佛手(77 次)、砂仁(73 次)、炒雞內金(73 次)、丹參(71次)、茯苓(67次)、厚樸(66次)、黨參(65次)、白芍(46次)、炒白術(40次)、白術(38次)、黃芪(20次)。
2.2 高頻藥物組合統計 123份處方中有10對藥物組合出現頻次超過8次,按頻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烏藥和木香(99次)、木香和丹參(70次)、白及和煅瓦楞子(21次)、紫蘇葉和蒲公英(21次)、川楝子和延胡索(15次)、白術和虎杖(12次)、茯苓和桂枝(12次)、黃連和吳茱萸(10次)、龍骨和牡蠣(10次)、玫瑰花和梅花(8次)。
2.3 藥物功效統計 對123份處方中涉及的單味藥物功效進行統計,分為理氣藥、補虛藥、消食藥、活血化瘀藥、化濕藥等10類,累計頻次共1886次,其中理氣藥最多,頻率為30.54%,其次是補虛藥,頻率為16.76%。見表1。
表1 劉華一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處方的藥物功效統計
劉華一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初期發病多與氣滯有關,治療應以理氣行滯為基本原則,本研究收集的123份處方中共有142味中藥,其中理氣藥使用頻次最高,為576次,可見理氣藥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占重要地位,使用頻次較高的理氣藥分別為木香、烏藥、香櫞、佛手。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主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主治寒凝氣滯、胸腹諸痛;香櫞疏肝理氣、寬中化痰,主治肝胃氣滯、脘腹痞滿;佛手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燥濕化痰,主治胃脘痞滿、食少嘔吐。劉華一教授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后期發病多因滯而虛,故應補虛健脾。補虛藥的使用頻次為316次,使用頻率僅次于理氣藥,使用頻次較高的補虛藥分別為黨參(65次)、白芍(46次)、炒白術(40次)、白術(38次)、黃芪(20次)。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致納運失司,飲食停滯,劉華一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除益氣健脾外,常選用炒麥芽、炒雞內金等藥物消食導滯,消食藥的使用頻次為189次,使用頻次較高的消食藥分別為炒麥芽(96 次)、炒雞內金(73次)。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久,則機體漸虛,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形成瘀血,故劉華一教授臨床診療該病重視活血化瘀,以丹參飲加減治療,活血化瘀藥使用頻次為175 次,使用頻次較高的活血化瘀藥為丹參(71次)。脾胃虛弱、納運失職則濕阻中焦,故劉華一教授常配伍使用化濕藥以健運脾氣、祛濕排濁,化濕藥使用頻次為152次,使用頻次較高的化濕藥分別為砂仁(73次)、厚樸(66次)。
劉華一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尤為擅長使用對藥,以達更好的治療效果[3]。在123份處方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組合為烏藥和木香,使用頻次為99次,其次是木香和丹參,使用頻次為70次,這兩種藥物組合均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顯著療效。白及和煅瓦楞子、紫蘇葉和蒲公英使用頻次皆為21次,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瓦楞子消痰軟堅、化瘀散結,兩藥合用,共奏護胃生肌、制酸止痛之功。紫蘇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兩藥合用,共奏下氣除滿、清熱解郁之功。其他高頻藥物組合分別為川楝子和延胡索(15次)、白術和虎杖(12次)、茯苓和桂枝(12次)、黃連和吳茱萸(10次)、龍骨和牡蠣(10次)、玫瑰花和梅花(8次)。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過程中,多伴一系列兼證,劉華一教授常依據具體情況加減治療。寒證甚者,加高良姜、蓽茇祛寒和胃,溫運脾陽;熱證甚者,加黃連、山梔子清熱祛濕,和胃助運;噯氣重者,加柿蒂、郁金降逆和胃,理氣解郁;惡心嘔吐者,加枳實、竹茹、生姜止嘔降逆;口干甚者,加石斛、麥冬、天花粉養陰生津,固護脾胃;納呆者,加雞內金、麥芽、谷芽、山楂助運消積,健脾和胃;大便干結者,加瓜蔞仁、火麻仁潤腸通腑,助運化濁;反酸重者,加煅瓦楞子、浙貝母制酸止痛,和胃健脾;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煩躁易怒者,加龍膽清熱解郁;大便稀溏者,加炒白扁豆、炮姜、炒薏苡仁健脾化濕,通腸助運;吐清水痰涎者,加清半夏、草豆蔻降逆化痰;大便不爽者,加蒼術、白術健脾化濕,通腑助運;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收斂止血,固護脾胃。
劉華一教授認為,在診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應以西醫現代化技術為基準,從微觀上更加準確地認識疾病,以此輔助中醫辨病辨證,并在中醫辨證施治基礎上配合西藥治療,以達藥專力宏之效[4]。反酸嚴重者,多用雷貝拉唑控制胃酸;胃腸動力減弱者,多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助消化。此外,劉華一教授辨證施治的同時,常囑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寒,調暢情志,合理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