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迎瑩,張微,,梅群麗,鄭發進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武漢 430061;2.湖北省宜昌市中醫醫院,湖北宜昌 443000)
失眠是以無法正常入睡和/或無法保持入睡狀態而導致的睡眠障礙,臨床主要以入睡困難、夜間易醒、睡眠總時長縮短等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可徹夜不眠[1]。對于失眠患者來說,夜間的不寐常可影響次日的日間功能,出現疲乏、精神不振及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癥。長期失眠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質量,還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對睡眠過度關注及擔心,甚至產生睡眠焦慮,進而發展成為棘手難治的慢性失眠。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失眠的發生率約為38.2%,我國患有睡眠障礙的人數已超過3 億[2]。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自身睡眠健康關注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索失眠的發病機制和有效的防治方法[3]。本研究旨在對安神助眠方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痰熱內擾型失眠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為中醫藥治療失眠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和臨床證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宜昌市中醫醫院門診就診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12 例,女28 例;平均年齡(51.8±11.51)歲;平均病程(11.2±4.86)個月。觀察組男11例,女29例;平均年齡(54.6±12.92)歲;平均病程(11.4±5.3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相關倫理要求[4]。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中失眠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為入睡困難(入睡潛伏期超過30 min)、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2次)、早醒、睡眠質量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5h),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疲勞、情緒低落或激惹、軀體不適、認知障礙等)[1]。
(2)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痰熱內擾型失眠的診斷標準:睡眠不實,心煩懊■,胸脘痞悶,痰多,頭暈目眩,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精神情況可,能清晰真實表述自身實際情況者;入組前血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者;從未服用過安眠藥物或已停藥半個月以上者;依從性高,能按照要求治療、隨訪者。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耳部皮膚有破潰、感染、化膿者;有精神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艾司唑侖片(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國藥準字H33020353,1mg/粒)口服,每日1次,每次1粒,于每晚睡前10min用溫水送服。
2.2 觀察組 采用安神助眠方聯合耳穴壓豆治療。安神助眠方組成:炒酸棗仁30g,葛根、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0g,炒梔子、法半夏、薏苡仁、遠志、合歡皮、首烏藤、郁金各15g,五味子10g,黃連片、肉桂、炙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取汁150mL,分別于早餐后0.5h、午餐后0.5h及睡前1h溫服。耳穴壓豆主穴選取心、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穴,配穴選取肝、腎、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于雙耳耳穴上貼壓治療,指導患者自行按壓,每次以按壓至局部發熱發紅為標準,每次按壓時間以3~5min為宜,每日按壓3次,2d更換一次耳穴貼。
兩組患者治療療程均為4周,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間均保持作息時間規律,在15時后禁止服用濃茶、咖啡等,暫停服用其他治療本病或與本病相關的藥物。
3.1 觀察指標 ①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PSQI是常用的睡眠質量評估量表,主要從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等7個方面綜合評價患者對睡眠的主觀感受,總分為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睡眠的主觀感受越差[6]。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4周后記錄患者的PSQI評分。②中醫證候積分。該量表以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為主癥,頭重、脘腹痞悶、口黏痰多、不思飲食、口苦心煩為次癥[7]。根據上述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和重度,分別計0、1、2、3分,總分為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痰熱內擾癥狀越嚴重。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4周后記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③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覺醒次數。④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是否發生不良反應,評價治療的安全性。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完全或大部分好轉,PSQI評分下降率≥80%;好轉:癥狀有所好轉,PSQI評分下降率≥30%且<80%;無效:癥狀無好轉甚或加重,PSQI評分下降率<30%。治愈和好轉計為總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PSQI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中醫證候積分觀察組 40治療前16.77±1.7414.22±3.22治療2周后 10.50±1.93△▲ 10.70±2.99△▲治療4周后6.78±2.81△▲7.42±2.98△▲對照組 40治療前17.00±1.8113.55±3.67治療2周后 12.02±2.48△11.15±3.26△治療4周后9.07±2.98△8.85±3.37△
(3)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及覺醒次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及覺醒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入睡時間及覺醒次數均少于治療前,總睡眠時間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及覺醒次數比較(±s)

表3 兩組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及覺醒次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入睡時間(h)總睡眠時間(h)覺醒次數(次)觀察組 40 治療前 1.70±0.73 3.81±0.92 4.00±1.39治療4周后2.88±1.49△▲對照組 40 治療前 1.58±0.48 0.82±0.38△▲4.74±0.95△▲3.95±1.53治療4周后3.88±1.14 0.86±0.38△4.99±0.84△3.00±1.40△
(4)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表明治療安全性較高。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覺醒的交替除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外,還受多種中樞神經遞質因子(多巴胺、5-羥色胺、神經肽、乙酰膽堿、γ-氨基丁酸等)、激素調節因子(褪黑素、前列腺素D2等)及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的調控,可由心理、環境因素及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8]。研究表明,失眠可誘發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溢血等多種疾病,危及患者生命,且長期失眠可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及認知功能下降等[9]。目前西醫針對失眠主要有行為認知治療和藥物治療等。行為認知療法受限于醫者的技術和認識水平,開展并不廣泛;而安眠藥的長期使用易產生成癮性及耐受性,長期使用后戒斷反應較為明顯。
失眠可歸于中醫“不寐”“不得臥”等范疇。在生理情況下,“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協調,血脈通利,故晝精而夜瞑;若陽盛陰衰,陰陽失交,陽不入陰,則晝不精而夜不瞑,故見不寐。《景岳全書·不寐》謂:“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所傷,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亦指出痰熱內擾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原因。如《醫述》所云:“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現代學者亦指出痰為導致失眠之根本[10]。故從痰火擾心論治失眠,對于失眠的臨床治療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艾司唑侖片為短效苯二氮?類催眠藥物,通過減少或消除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中的深度睡眠期而產生對人體的催眠作用,本藥物口服后可迅速被人體吸收,患者可在服藥20~60 min后快速進入睡眠,在服藥2h后血藥濃度達到峰值,其對睡眠的維持約為5h左右。目前臨床上多用艾司唑侖片幫助失眠患者進入睡眠狀態,研究表明,除長期使用該藥可造成藥物依賴性、耐受性外,還具有其他不良反應,如艾司唑侖片在體內的半衰期為10~24h,導致其在患者體內代謝時間較長,易出現嗜睡、頭昏等“宿醉反應”,亦會對患者次日的生活及工作造成負面影響[11]。若驟然停藥,則會出現失眠反彈甚或加重的現象,故應尋求一種更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治療本病。
本研究所用安神助眠方為湖北省宜昌市中醫醫院腦病科張微主任的經驗用方。本方以酸棗仁為君藥,配伍合歡皮、首烏藤,三者合用共奏養心安神之功;佐以黃連配伍肉桂,上清心火,下交腎水,一下一上,一陰一陽,一水一火,佐葛根升舉陽氣、五味子收斂固澀,一收一散,此皆為調節陰陽使陰平陽秘之本;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配薏苡仁利水滲濕,健益脾胃,取半夏秫米湯之意,以薏苡仁代替秫米化痰和胃;梔子可清體內實火,郁金清心除煩、涼血行氣解郁;龍骨、牡蠣相須為用,重鎮安神,配伍遠志增加安神之效。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養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養心安神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酸棗仁、黃連、法半夏均能對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具有鎮靜和安定的效果[12-14]。
耳穴壓豆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具有無損傷性、無不良反應等優點。從人體經脈循行而言,十二經脈中的六陽經可直接上行于頭面部與耳相連,六陰經也可通過經絡、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間接與耳聯系,耳穴壓豆通過刺激耳部穴位,激活經絡傳導,調節陰陽、氣血、臟腑,使陰陽、氣血調和,促進各臟腑氣機通暢,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15]。本研究選取的耳穴中,心、神門、交感及皮質下均具有安神之效。此外,心還可養血生脈,交感可滋陰清熱,皮質下能升清利竅,配伍內分泌養精氣、益腎氣、清熱化痰,再配合肝、腎、脾等配穴調節相應臟腑功能。研究發現,刺激相關耳穴使之“得氣”,引起神經末梢和神經感受器獲得神經電沖動,并向上傳遞至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獲得信息后進而調節機體生物節律,從而促使機體恢復睡眠生理節律,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16]。
綜上所述,安神助眠方聯合耳穴壓豆治療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減輕痰熱內擾癥狀,還能改善患者對睡眠的主觀感受,安全性良好,值得深入研究及運用。然而本研究仍具有較多不足,如觀察時間較短、隨訪次數較少、缺少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等,這也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