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苓,文宗燕,于偉
(1.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山東濰坊 262500;2.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山東濰坊 262500)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門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患,多發于1~6歲兒童,表現為食欲降低、食量減少、體質量不增甚至下降。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國外小兒厭食癥發病率為12%~34%[1]。喂養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該病發病率不斷升高。該病遷延不愈,患兒營養攝入不足,會出現體質量下降、營養不良等,嚴重者出現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問題[2]。西藥對癥治療短期內能改善癥狀,但患者停藥后易反復,中藥口服治療效果確切,但湯劑苦澀難咽,也存在厭食患兒更厭藥的現實情況。因此,研發新的給藥方式成為臨床治療小兒厭食癥亟須解決的問題。臍即中醫學之神闕穴,此處局部組織薄弱,神經、毛細血管豐富,是中醫外治法常用的給藥部位[3]。本研究以自擬芳香運脾方臍療治療小兒厭食癥,以期為臨床探索治療小兒厭食癥的可靠外治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兒科門診收治的小兒厭食癥患兒10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1例。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1~6歲,平均(3.84±0.71)歲;病程3~13個月,平均(6.57±1.87)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1~17kg/m2,平均(13.28±2.02)kg/m2。觀察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1~6歲,平均(3.72±0.83)歲;病程3~14個月,平均(6.17±1.57)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1~17kg/m2,平均(13.19±2.10)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相關倫理要求[4]。
1.2 診斷標準 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小兒厭食癥的診斷標準:食欲減退、食量偏少甚至拒食,身高、體質量均低于同齡兒童正常水平,患病期間患兒身高、體質量均無明顯增長,病程≥2個月,排除其他系統疾患[5];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厭食之脾胃氣虛型的表現:厭食甚至拒食,面色萎黃,精神差,肌肉痿軟,大便不成形或夾雜未消化食物,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6]。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西醫診斷及中醫證型標準;年齡1~6歲;未應用本研究以外的藥物及物理因子治療,或停止治療時間≥2周者;患兒監護人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
1.4 排除標準 內分泌、神經系統疾病導致厭食者;患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伴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者;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臍部皮膚損傷或患皮膚病者;依從性較差,不能保質完成全療程治療及表述治療效果者。
兩組患兒均采用健康指導,忌生冷食物、碳酸飲料、高脂肪及高糖食物,少量多餐,規律作息,并參與適量的體育活動。
2.1 對照組 采用乳酸菌素片(哈藥集團制藥六廠,國藥準字S19993935,0.4g/片)口服治療。年齡<3歲者,每次1片,每日3次;年齡≥3歲者,每次2片,每日3次。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自擬芳香運脾方臍療。藥物組成:蒼術、甘松、藿香、厚樸各3g,生姜10g。生姜用藥杵搗為糊狀,與上述其余藥物顆粒劑攪拌制成直徑3cm 的藥餅備用?;純喝⊙雠P位,用0.9%氯化鈉注射液清理臍部,以臍為中心,將藥餅貼敷后用無菌敷貼覆蓋。每晚睡前治療,次日起床前清除,每日治療1次。若貼敷后臍周皮色紅,但無瘙癢,可在密切觀察下繼續應用;若瘙癢、起皮疹則退出治療,并應用抗過敏藥物。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癥狀評分。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相關標準評估患兒中醫癥狀,主要評估食欲、食量、面色、腹脹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依次計0、2、4、6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兒癥狀越輕[7]。②血清胃泌素(GAS)、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AS、MTL、SS水平,患兒于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mL,離心后取血清備用,采用美國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③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檢查兩組患兒肝腎功能,并注意臍部皮膚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及《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7]有關標準擬定。痊愈:食欲、食量恢復正常,中醫癥狀評分降低≥90%;顯效:食欲、食量明顯改善,中醫癥狀評分降低70%~89%;有效:食欲、食量改善,中醫癥狀評分降低30%~69%;無效:食欲、食量無改善,中醫癥狀評分降低<30%。痊愈、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食欲、食量、面色、腹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食欲、食量、面色、腹脹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上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厭食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小兒厭食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食欲評分 食量評分 面色評分腹脹評分觀察組 51 治療前4.47±0.80 4.83±0.78 4.27±0.77 4.38±0.62治療后1.20±0.38△▲1.21±0.31△▲對照組 51 治療前4.51±0.83 1.25±0.34△▲1.26±0.29△▲4.41±0.59治療后2.45±0.60△4.72±0.71 4.19±0.72 2.60±0.62△2.53±0.48△2.42±0.43△
(2)血清GAS、MTL、SS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GAS、MTL、S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GAS、MTL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SS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幅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厭食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小兒厭食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胃動素、生長抑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胃泌素(pg/mL)胃動素(ng/L)生長抑素(ng/L)觀察組 51 治療前 40.97±8.65 204.89±20.71 16.67±3.36治療后 61.26±11.78△▲9.56±1.28△▲對照組 51 治療前 41.08±8.75 260.35±23.94△▲16.29±3.14治療后 50.45±10.75△205.51±20.34 231.61±22.68△12.13±2.45△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12%(48/51),高于對照組的88.24%(45/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小兒厭食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4)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肝腎功能皆正常,且治療后臍部皮膚無損傷。
小兒厭食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菌群失調、幽門螺桿菌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精神因素等引起攝食調節中樞障礙,胃腸動力不足,胃腸排空延遲,消化功能降低,最終導致厭食[8]。小兒厭食癥的治療方法包括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但在臨床中很多厭食患兒病因并不明確,故多采取綜合治療。中醫外治法具有多靶點治療的特點,廣泛用于兒科病的治療[9]。
厭食癥屬中醫“惡食”“不嗜食”等范疇,小兒臟腑嬌嫩,脾氣未充,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久病傷脾等致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日久成厭食之證。在治療方面,因小兒脾常不足,補則易壅滯,消則易傷正。然而,小兒臟器輕靈,治療得當易于康復?!侗静菥V目》言:“土愛暖而喜芳香?!苯式淌谝嘣疲浩⒔〔辉谘a貴在運[10]。筆者認為,治療應宗“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之旨,行芳香運脾之法。蒼術苦溫以祛濕濁,辛香以運脾和胃;甘松醒脾暢胃,具有補、和、緩的特點;藿香芳香以化濕,性溫以和中;厚樸降氣除滿;生姜溫中健脾,并作賦形劑。諸藥配合,芳香運脾,降氣和胃。雖不用人參、黃芪等補脾,而脾胃氣自復,且芳香之品,氣輕揚,無峻消傷正之虞。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蒼術主要活性成分為多種揮發油,具有促進腸胃蠕動、調節脂質代謝及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11-12];甘松主要活性成分為萜類、黃酮類、木脂素類、香豆素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調節血糖代謝、抗心律失常、抗焦慮等作用[13];藿香主要活性成分為萜類、酮類、黃酮類、酚類、酚酸類化合物,具有調節胃腸道功能、抗炎、抗氧化、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14];厚樸主要活性成分為樸酚、和厚樸酚等,具有增強胃腸道動力、調節血糖及血脂代謝、抗抑郁等作用[15];生姜主要活性成分為酚類、萜烯類、纖維素等,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炎、調節血糖及血脂代謝等作用[16]。臍即神闕穴,內通五臟六腑,外聯四肢百骸。從臍與消化系統的關系而言,臍為人體先天之命蒂,脾為后天之本,臍為脾胃經脈所過,與兩經氣血相通[17]。臍部皮膚角質層較薄,神經、血管豐富,臍療藥物可通過經絡傳導、神經調節、經皮滲透等途徑發揮功效,加之本研究所用藥物為芳香藥物,皆具有較強的皮膚穿透性,可使藥力直達病所[18]。臍療能避免小兒厭藥問題,減輕對肝腎的損害,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研究發現,腦腸肽對攝食調節中樞具有重要調節作用,其中MTL水平下降會抑制小腸黏膜生長,影響胃腸吸收能力;GAS水平下降會影響消化液分泌,降低幽門括約肌及胃竇動力;SS 經負反饋對胃酸分泌進行調節,并通過中樞神經控制胃排空[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食欲、食量、面色、腹脹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兒血清GAS、MTL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SS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改善幅度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以上結果提示,在西藥基礎上采用芳香運脾方臍療治療小兒厭食癥可進一步改善患兒厭食癥狀,調節血清GAS、MTL、SS水平,提高治療總有效率。研究顯示,臍療、中藥口服、推拿等綜合治療小兒厭食癥可改善臨床癥狀,增加體質量指數,提高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與瘦素水平[20-22]。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藥療與經絡療法結合起來,以溝通內外的“臍(神闕)”為靶點進行外敷治療,取得了與綜合治療相似的臨床效果,避免了小兒厭藥的問題,加之操作簡便、安全,值得推廣。然而,本研究采用中藥顆粒劑貼敷,操作煩瑣,下一步擬研發透皮貼等劑型,以簡化操作,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