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文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 智慧城市設計學院,重慶 400072)
紫花苜蓿作為豆科苜蓿屬植物,因為含有豐富的粗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所以被稱為“牧草之王”,并且得以在全世界廣泛種植(馮長松和盧欣石,2008)。劉建華(2022)以20% 比例發酵紫花苜蓿替代粗飼料中的青貯玉米,結果發現,肉牛的平均日增重顯著提高,料重比顯著降低,在提高肉牛生長性能的同時,飼養經濟效益提高了1194.2 元/ 頭;肖俊楠等(2019)在波爾山羊飼喂過程中,以30% 比例苜蓿草粉替代粗飼料中的花生秧,經過60 d 的試驗期發現,波爾山羊的平均日增重顯著提高,料重比顯著降低,最終的毛利潤從181.88 元/頭提高到193.40 元/頭。由此可見,紫花苜蓿具有促進草食動物生長發育,提高飼養經濟效益的作用。而在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草食動物對優質牧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傳統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無法滿足草食畜牧業的發展需求(楊家荔,2022)。為進一步優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把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 奶罐+ 肉庫”,“糧改飼”農業改革得以積極推進,力求因地制宜地增加以紫花苜蓿為代表的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孫慧,2023)。重慶是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紫花苜蓿產業既能保障優質牧草的持續穩定供給,又能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此,本試驗旨在為重慶地區篩選適宜生長的紫花苜蓿品種。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選取5 種紫花苜蓿種子,分別為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九號、澳洲極光、渝苜一號。經檢測,所有紫花苜蓿種子均無蟲蝕、發霉、變質等問題。
1.2 試驗設計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均采用機器播種,播種時間為2022 年秋季,次年初花期刈割,播種行距為30 cm,深度為2 ~3 cm,播種量為15 kg/hm2。種植區域集中在重慶農村地區,并進行統一的水肥管理,避免管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對試驗結果構成影響。每種紫花苜蓿選取5 個重復小區(1 m×1 m),分別測定生長和產量,并計算經濟效益。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1.3.1 生長 每個重復小區隨機選10 株,測定自然狀態下紫花苜蓿的株高;采用游標卡尺測定紫花苜蓿的主莖直徑;以葉片和花蕾重量除以莖稈重量計算葉莖比。
1.3.2 產量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均刈割4 次,第一茬為初花期,留茬5 cm,之后間隔50 d 再次刈割。刈割后測定5 個重復小區(1 m×1 m)紫花苜蓿的鮮重,65℃烘干后測定紫花苜蓿的干重。試驗結束后,計算全年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和鮮干比。
1.3.3 經濟效益 根據紫花苜蓿的市場價格(干草1.8 元/kg),計算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利用Excel 軟件整理試驗數據,用SPSS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s 進行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P<0.05 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生長分析 由表1 可知,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株高顯著提高(P<0.05),平均數值分別為95.41、94.72 cm。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主莖直徑、葉莖比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主莖直徑數值最高的為中苜三號,葉莖比數值最高的為中苜一號。

表1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生長分析
2.2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產量分析 由表2 可知,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鮮重、干重和鮮草產量、干草產量顯著提高(P<0.05),其中中苜三號的平均數值分別為8.05、2.07kg/m2和80500、20700kg/hm2,渝苜一號的平均數值分別為7.94、2.03kg/m2和79400、20300kg/hm2。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鮮干比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數值最低的為中苜三號。

表2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產量分析
2.3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3 可知,紫花苜蓿干草價格統一按1.8 元/kg 算(忽視營養水平差異對價格的影響),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九號、澳洲極光、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分別為33120、37260、35280、35460、36540 元/hm2。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了4140、3420 元/hm2(P<0.05)。

表3 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分析
株高是衡量紫花苜蓿生長性能的關鍵指標(黃佳媛等,2022)。張學云等(2015)在研究中苜一號紫花苜蓿株高過程中發現,不同濃度鹽脅迫均會對中苜一號紫花苜蓿株高產生影響,隨著鹽脅迫濃度的增加,株高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孟凱(2020)將試驗地方設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研究不同紫花苜蓿品種的生長情況,結果發現,當行距為30 ~60 cm 時,同一品種紫花苜蓿的株高、生長速度差異不顯著。在本試驗中,紫花苜蓿統一采用機播方式,行距為30 cm,排除了行距因素對不同紫花苜蓿品種株高的影響。張少平等(2019)嘗試將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三號等紫花苜蓿品種引入甘肅河西地區種植,在采用條播方式情況下,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三號的3 年平均株高分別為93.1、90.4、94.3 cm。這一數值與本試驗結果較為相近,本試驗中,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九號、澳洲極光、渝苜一號的平均株高分別為86.59、95.41、91.46、90.20、94.72cm,且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株高顯著提高。這說明,在重慶地區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具有較好的生長性能。
紫花苜蓿的產量通常采用干草產量指標來量化分析(馬埡杰等,2024 ;孫建祥等,2022)。張進紅等(2019)研究了中苜一號、中苜二號的年干草產量,結果發現,中苜一號、中苜二號第一年干草產量(總3 茬)分別為11.64、12.87t/hm2,到第二年,中苜一號、中苜二號的干草產量(總5 茬)達到20.36、17.28 t/hm2。呂會剛等(2019)以中苜三號紫花苜蓿品種為試驗對象,嘗試在東營鹽堿地上種植,當播種量為15 kg/hm2,行距為30 cm(與本試驗一致)時,第一年干草產量為7766.7 kg/hm2,到第二年干草產量提高到16950.0 kg/hm2。本試驗中,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九號、澳洲極光、渝苜一號的干草產量分別為18400、20700、19600、19700、20300 kg/hm2。且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鮮重、干重、鮮草產量、干草產量顯著提高。說明在重慶地區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具有較高產量。而干草產量數值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本試驗在高標準農田中進行,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態,完善的農田配套均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長發育,從而提高干草產量。
一般情況下,紫花苜蓿的經濟效益除了與干草產量直接相關外,還體現在動物飼養環節。劉會芳(2016)對紫花苜蓿、小麥和玉米3 種作物的種植成本和經濟效益角度進行分析,從而計算各自的收益率。經過試驗發現,在灌溉生產條件下,紫花苜蓿的干草產量為10234.3 kg/hm2,產量低于玉米的12916.5 kg/hm2,但考慮到種植成本,則紫花苜蓿的收益率最高,達到328%。因此,推廣種植紫花苜蓿能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解云燕和何孝容(2023)嘗試以5% 比例的苜蓿草粉替代育肥豬基礎日糧中的玉米、豆粕,經過8 周的試驗期后發現,與飼喂全玉米、豆粕日糧相比,日糧中添加5% 比例的苜蓿草粉,育肥豬的飼養經濟從314.06 元提高到317.90 元。王玉(2020)以70% 紫花苜蓿+30% 玉米秸稈混合青貯的方式替代奶牛粗飼料中的青貯玉米秸稈,經過60 d 的試驗期后發現,奶牛平均日產奶量顯著提高32.3%,飼養經濟效益提高25.8%。樊文娜等(2017)嘗試以40% 比例的苜蓿草粉等量替代波爾山羊粗飼料中的花生秧,試驗為期60 d,結果發現,替代后波爾山羊的飼料成本雖然增加了1.48 元/kg,但波爾山羊的總增重卻從11.00kg 提高到12.54 kg,以羊肉市場價格計算,飼養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在本試驗中,苜一號、中苜三號、甘農九號、澳洲極光、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分別為33120、37260、35280、35460、36540元/hm2。與中苜一號相比,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4140、3420元/hm2。說明在重慶地區中苜三號、渝苜一號紫花苜蓿品種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本試驗條件下,中苜三號和渝苜一號的生長、產量及經濟效益最佳,更適合在重慶地區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