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峰?肖志華
摘 要|情緒是個體對外界事物是否符合其主觀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的失衡,不僅會影響個體當下的身心整合,還會在社會活動層面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中醫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3E模型。該模型利用五志之間的克制關系,在原初不平衡的情緒(E1)基礎上引入另一種情緒(E2)以抑制E1,并通過考慮平衡效果(E0)來達到下一個平衡狀態。3E模型的提出旨在為情緒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五行;五志;3E模型;情緒管理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學說,通過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揭示事物永恒發展變化的規律,進而探究宇宙萬物的終極平衡。五行學說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更準確地說,它揭示出了宇宙間天地交通,往來無窮的永恒運動規律。盡管自該學說誕生后,諸多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材、五德、五性、五類等諸多說法,但以上皆是在人文角度對五行學說進行補充,與原初的意義有一定出入[1]。
情緒管理是保持個體情緒健康與身心整合的重要心理干預策略,也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最大化交際效果的主要手段。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個體身心的平衡,還能增強個體與環境的適應性,并提升個體的自我發展。反之,情緒調節不當或對情緒沒有進行任何干預乃至放任其自由發展,都會破壞相應的平衡從而負面影響個體心理健康。喬建中等(2000)在適應性維度上認為情緒管理是一種適應社會現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功效性方面,情緒管理是一種服務于個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活動。特征性界定方面,情緒管理是以情緒的某一種特征著手對其進行界定,從而實現情緒的平衡[2]。黃敏兒等(2000)認為,情緒管理是個體通過對于自身情緒的調節進而影響自己或他人的過程[3]。孟昭蘭(2005)對多名學者的觀點進行整合后將情緒管理定義為通過對情緒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進行監控與調節,從而使個體適應外界情境和人際關系需要的動力過程[4]。傳統情緒管理的視角,更多聚焦于“動力學(例:孟昭蘭,2005)”“經驗的內化(例:喬建中 等,2000)”與“系統觀(例:黃敏兒 等,2000)”,而鮮于采用“文化屬性”“批判及整合”視角重新審視情緒管理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導致情緒管理策略長期囿于窠臼,無法及時進行拓展與探索。
中醫學與先前論述的情緒管理視角有所不同,它深刻挖掘中華文化內涵,主張“身心不二”的哲學觀,將情緒表達認定為生理活動的心理產物,而并非一味割裂生理與情緒的關聯。溯源中醫學對情緒管理的影響,盡管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并未明文提出“情緒管理”一詞,但在該書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情緒管理思想。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有:“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庇纱苏Q生了以“情志相勝學說”為代表的理論體系。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樸素的古代心理學思想和情志之間相互制約關系來進行治療的干預方法[5],具有典型的文化屬性,其原理是在于解除致病情志的影響、改變情志的刺激方向和刺激內容的重新組合[6]。由此可見,中醫五行學說豐富的內涵,為情緒管理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不僅于此,五行說立足于中國本土精深幽微的文化底蘊,以身心整合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個體健康的維護與平衡,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2 中醫五行學說
中醫認為,五臟是人體的中心,環繞五臟而成的六腑及其他經脈、組織與器官共同構成了個體。五臟主宰了人體最主要的生理與心理功能,是五行在人體內的集中代表。五臟之間相生相克,共同左右著個體的平衡。如果平衡可以動態維持,則個體將處于健康的狀態,反之,當平衡被打破而無法再度回歸,個體將會在生理或心理維度罹患疾病。此外,中醫是秉承一元論的哲學流派,秉承身心不二,將世間萬物皆看成“氣”所化,《素問·五常政大論篇》中有:“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保?]《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周易》中更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保?]《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有:“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保?0]由此可見,“氣”即為《道德經》之“道”,亦為《周易》之“易”,更為五行之“根”?!饵S帝內經》中,更將由“氣”衍生出的五臟(心、肝、脾、肺、腎)、五志(喜、怒、思、悲、恐)作為五行的其他現象學表現而進行論述,系統說明了五行學說對個體生理與心理產生的重大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保?1]此外,《類經》中有:“五氣者,無藏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保?2]在中醫的世界觀中,萬物合發于氣,情緒作為個體經驗的認知感受,亦由“氣”所生成。由此可見,中醫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巧妙將“情緒”流轉回溯到“氣”的流轉,借由五行的理論實現彼此的生克,體現出中華文化特有的偉奇與智慧。
3 五臟與五志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诽峒?,“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毛海燕認為:“五志,……,是五臟與生俱來的本能,屬于五臟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體現[13]。”換言之,五志為五臟的一部分,五臟之氣運化而生五志,五志作為五臟之氣,亦為五臟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五臟是可見的五志,五志亦為無形的五臟。
五臟與五志的對應關系,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不勝枚舉,吳敬梓《儒林外史》中范進高齡中舉,大喜之下罹患失心瘋,體現出了心與喜的對應關系。柳永《蝶戀花》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明思慮重下,水米不進易于導致脾胃失和、功能受損。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林黛玉因傷春悲秋,憂郁成疾,肺癆而終。古代文學作品中不乏人物恐懼過度而小便失禁的情節,體現出了恐懼對“腎”的傷害。最后,肝主氣血,經常發怒易于導致皮膚暗黃,血氣不佳,充分說明了“怒”對肝臟的損傷性影響。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說道:“悲可治怒,以惻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保?4]
清代余震《古今醫案·按》中朱丹溪醫案一則:“一女新嫁后,其夫經商兩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丹溪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于脾,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克土,怒則氣升發而沖,開脾氣矣。其父掌其面,呵責之,號泣大怒,至三時許,令慰解之。與藥一副,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且歸。后三月,夫果歸而愈[15]。”朱丹溪采用激怒療法,以“怒”克“思”,將“怒”所導致的氣血上浮與“思”所產生的情郁下沉相頡頏,很好地平衡了案主之前由于思慮過重而導致的癡迷、呆滯、氣滯等病理性不平衡狀態。中醫主張怒能升陽,激發氣血生成,促進血液循環,由此將因“思”而導致的血氣凝滯沖散,從而由改善當下生理狀況入手達到疏解情緒的功能。適宜的憤怒非但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與損傷,相反還可以起到去得失、解憂愁、消郁結、抑驚喜、振意志的作用[16]。
在五行中,“火”對應五臟中“心”,主“喜”,“土”對應五臟中“脾”,主“思”,“金”對應五臟中“肺”,主“悲”,“水”對應五臟中“腎”,主“恐”,“木”對應五臟中“肝”,主“怒”。在治療的方法上,包含了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等[16]。由于五志兼具五行相生相克的特征,為此五種情緒之間存在著特定的生克關系。從相生的關系來看,喜生思,思生悲,悲生恐,恐生怒,怒生喜。從相克的關系來看,喜克悲、悲克怒、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五志之間生化流轉,交相呼應,共同在人的情緒系統中扮演特定的角色,由此維系個體情緒的平衡。
通過上述實例不難看出,五志的克制關系的確可以實現情緒的再次平衡,然而無論如何調節,都必須首先確定需要進行干預的不平衡情緒、克制前者的情緒,以及克制后反饋的情緒,從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可操作性。鑒于上述考量,提出3E情緒管理模型可以很好地在實操維度幫助個體實現情緒調節。
4 3E模型
4.1 模型概述
3E(3 Emotions,3E)模型是一個微型的情緒調控系統,其原理是利用中醫五行學說中五志之間的克制關系重新實現情緒的平衡,乃至身心的平衡。3E包含了E1、E2與E0三種情緒類型。E1是個體當下的問題情緒,即不平衡情緒,是個體需要主動干預的情緒。E2是通過言語、想象或行為誘發的,可以在五行學說基礎上克制E1的情緒。E0是對E1與E2是否實現平衡的反饋情緒,是檢驗E2是否有效克制E1的重要量度。理想的E0應該是平靜的、穩定的,既不會偏向E1,更不會偏向E2,而是守正而中庸的??偟膩碚f,E1是問題情境,E2是解決手段,E0是反饋機制,3E一體,共同促成個體當下情緒問題的解決。
從形式上不難看出,3E模型是對中醫情志療法的操作性簡化,通過提煉該過程的三大情緒核心要素,實現對于情緒管理全過程的審思。
4.2 模型應用
3E模型使用的前提,是個體當下存在需要進行管理的情緒,例如憤怒。根據五志生克的關系,平衡“憤怒”需要“悲傷”情緒的介入,于是激發“悲傷”情緒的產生成為模型應用最為重要的環節,其形成需要用特定的言語、想象或行為激發,而無論選取哪一種激發的手段,都需要考慮在E1的情境(Context)下介入言語、想象或行為,而不能脫離E1產生的情境背景。比如大學生A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遭受輔導員B的斥責,進而引發了A的憤怒。B對A說“這次考得這么糟糕,看來你也就這個水平了”。A覺得自己的能力絕不僅限于此,于是憤怒之余與B產生了爭吵……
不難看出,A之所以憤怒,是因為A覺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以A為干預對象,同時介入3E模型,可以得到E1為憤怒,而E2為悲傷。激發E2產生的言語、想象或行為應緊密圍繞E1生成的事件背景,例如“木已成舟,成績的確不理想,很可能自己今后都失去了保研的資格”“輔導員因為我的成績不理想,會讓我在TA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吧,TA很可能下次都不會再對我眷顧了”,等等。而不能是“我的狗死了,我很難過”,或者“我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我太傷心了”。主張在E1背景下實現E2的激活,是幫助情緒主體A在多維度意識到問題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激發的情緒多元性,由此實現情緒之間的克制。相反,脫離E1生成的情境而單純激發E2,會導致情緒主體再次回歸E1情境時再次激活先前問題情境,由此導致情緒的克制失敗。在E1的事件背景下激發E2,是解決情緒失衡的關鍵。
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確保E1是單一的情緒內容,不包含其他的情緒要素,例如嫉妒。嫉妒是由憤怒、不滿、怨恨、自責、羞愧等多重情緒疊加生成的復合情緒,這種類似情境之下,需要情緒干預主體意識到E1的核心情緒要素,而并不應整合情緒的其他表現方面同時進行干預。在確定靶點情緒的基礎上,應找到能夠克制前者的E2,從而實現情緒管理。從根本上來看,情緒主體需要在情緒干預前對當下自身的E1進行評估,確定E1的基本成分及核心靶點情緒的占比,由此實現干預過程與結果的最優化。
為了保證情緒管理的有效性,E2與E0在模型的應用中應盡量保持同步,激發E2的情境背景固然重要,但是時效如何,刺激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E1的克制水平。為此,作為反饋機制的E0應實時對干預的效果進行權衡,由此反饋E2的干預水平。如果經由E0反饋后E2不能很好克制E1,則應提升E2的激活量,反之亦然。當E2很好地平衡了E1,E0的反饋結果應該是個體重新恢復情緒的平穩狀態,同時對應無明顯失衡的外在表現。
4.3 操作實例
實例1:“這么長時間沒見TA,我好想TA啊……”
解析:該語句的情緒表達是“思”,由五臟中“脾”負責,五行屬土。如果實例中的當事人由于太過思慮他人而導致情緒失衡,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與學習,根據3E模型就要通過介入另一種情緒重新實現情緒平衡。在這里,E1為“思”,克制E1的情緒E2為“怒”,激發“怒”產生的言語、想象與行為很多,兼顧E1生成的背景和情境,可采用言語或想象如“雖然我想TA,但是TA壓根兒就不想我……”“TA在那邊有了新歡,把我忘了……”激發E1當事人產生憤怒情緒E2后,需要在E1與E2之間進行平衡的考量,即E0,思考E2的憤怒程度是否足以平衡E1的思念。如果激發E2生成的憤怒不足以平衡E1,則需要通過言語、想象、行為進一步激發E2,反之,如果激發E2生成的憤怒平衡E1后有剩余,則可考慮降低言語、想象、行為激發E2生成的程度。在此過程中,要通過E0的反饋靈活調適激發出的E2情緒。
實例2:“我的媽媽生病住院了,我太難過了……”
解析:該語句中的情緒表達為“悲”,由五臟中“肺”負責,五行屬金。同樣,如果當事人因為悲傷而導致情緒失衡,則需要通過介入“喜”來對其進行干預。為此,E1為“悲”,E2應為“喜”,在E1產生的背景下激發E2,可以使用如“雖然媽媽住院了,但是正好借此機會進行全身檢查?!被蛘摺皨寢屪≡旱臅r候發現了問題的早期癥狀,簡直再幸運不過了?!钡认胂蠡蜓哉Z之后,同樣進行E0維度的衡量,反饋E2激活的程度是否很好實現了預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激發E2產生的言語、行為或想象并不一定是真實的,只要在E1的情境背景下完成E2的激活即可。
實例3:“又要出早操了,我跑不下來……”
解析:該句中情緒的表達為“恐”,由五臟中“腎”主宰,五行屬水。對應3E模型E1部分為“恐”,需要在E1發生的情境背景下激發“思”的情緒加以克制,為此,E2為思。結合E1的背景,可使情緒主體在出早操的過程中,誘發其產生思慮。例如,跑步的過程中步數是多少,周圍的景致發生了哪些變化,自己的呼吸、脈搏、心跳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由此激發E2借以漸弱由E1帶來的不良影響。
實例4:“太煩了,體能達標又沒過,想發火……”
解析:該句中情緒的表達為“怒”,由五臟中“肝”主宰,五行屬木。對應3E模型中E1為“怒”,需要在E1產生的情境背景下激發“悲”加以克制,為此,E2為悲。在情緒主體產生憤怒的情境下,應使其意識到無論怎么憤怒,最終的結果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那就是自己的體能測試失利,該結果很有可能會影響情緒主體年終的平均成績、評優甚至畢業,由此激發出其生成“悲傷”情緒以此克制之前產生的憤怒。
實例5:“哈哈哈,我又拿到了一個國家獎學金……”
解析:該句中情緒表達為“喜”,由五臟中“心”主宰,五行屬火。對應3E模型中E1為“喜”,大喜傷心,需要在E1產生的情境背景下激發“恐”來克制,為此,E2為恐。為了克制E1,情緒主體需要意識到,國家獎學金的獲得很有可能使其成為眾矢之的,由此引發他人的嫉妒與敵視,甚至破壞先前營造的良好人際關系。再有,如果下次自己不能如愿以償繼續獲得國家獎學金,會不會由此懷疑自身的能力不足,再或者會不會引來他人的譏笑或者幸災樂禍。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發情緒主體的“恐懼”情緒。
5 討論
從中醫五行說的原理來看,3E模型的確獲得了相應的理論支持,然而復雜的實踐環境僅僅通過一個簡化模型加以干預,仍然面臨諸多疑點。例如,情緒主體能否在情緒化過程中及時內省并有效識別E1,對其自我意識有較高的要求。此外,情緒主體是否可以實時在出現E1的情況下及時通過介入適當E2進行干預對個體而言仍然充滿挑戰,如果E2激活時機不當,抑或激活背景與E1不吻合,均會影響情緒管理的效果。最后,如何通過E2的激發實現E0的最佳平衡,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再次完美調適,對情緒主體而言仍然頗有挑戰性。
6 結論
3E模型是在中醫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新型情緒管理模型,主張通過情緒生克的關系實現情緒管理的預期,其效果毋庸置疑。3E模型簡便易行,將中華傳統中醫文化中五行思想與情緒管理相結合,豐富了文化自信的內涵,也從文化心理的視角拓展了情緒管理的外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3E模型的量化研究會更加豐富其內涵,由此服務于更多的情緒管理者。
參考文獻
[1]尹曉琳,魏鳳琴.五行五藏理論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46(9):931-935.
[2]喬建中,饒虹.國外兒童情緒調節研究的現狀[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2):49.
[3]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的實質[J].心理科學,2000,23(1):109.
[4]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5.
[5]曾智.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之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42-46.
[6]譚從娥,王米渠,劉明.2種角度論情志相勝的心療原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9):2589-2590.
[7]黃帝內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241.
[8]老子.道德經[M].李若水,譯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157.
[9]周易[M].中華文化講堂,注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307.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487.
[11]黃躍東,李珀,趙俊芳.中醫情志的發生機制芻議[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4,14(4):43-45.
[12]張景岳.類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28.
[13]翟雙慶,王長宇,孔軍輝.論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臟歸屬[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5):1-4.
[14]許芳,李俠.情志相勝法在抑郁癥臨床應用中的思考[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2):95.
[15][清]余震.古今醫案·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8.
[16]舒文銳,倪喆鑫,潘霄.中醫情志療法的情緒沖擊、情緒替換實質[J].醫學爭鳴,2015(4):23-26.
3E Model of Emo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Five-element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 Xiaofeng1 Xiao Zhihua2
1. The Department of Police Management,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
2. 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
Abstract: Emotion is the attitude experience generated by whether the external things meet the subjectiv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Emotional imbalance not only affects the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integration but also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imension of current social activit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3E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uses the overcom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to intervene another emotion (E2) based on the original unbalanced emotion (E1) to suppress E1 and finally reach the next balance by considering the balance effect (E0). The proposal of the 3E model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approaches for emo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Five elements; Five emotions; 3E model; Emotion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