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蒲鞋市小學 黃文燁
群文閱讀作為新課程改革后大受推崇的閱讀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不容偏廢。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融為一體,不僅可以凸顯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推進核心素養發展。本文聚焦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價值意蘊,提出二者結合教學的路徑,以期為當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提供一種新的實踐樣態。
閱讀與寫作本就是小學語文“一體兩翼”的課程內容。隨著新課程的縱深推進,群文閱讀應運而生,其本質是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個細節展開多組文章、多篇文章閱讀,實現“1+X”的系統化知識體系建構。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結合將為學生提供豐富鮮活的語言材料及優質的寫作方法指導,讓“一體兩翼”的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更富有特色,起到更大的教育效力。因此,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培育目標,以群文閱讀為主要載體,引領學生汲取群文的優質內容,開展多樣化寫作活動,促進讀寫思維的延伸,增厚素養根基。
群文閱讀作為新課標背景下延伸出來的一種新型閱讀教學實踐形式,更強調學生對多文本的聯合。教師根據所教學內容,提煉開放性的話題,整合多篇文本,引領學生閱讀,將促進學生智慧共享,拓寬學習視野,發展綜合學習效能。
群文閱讀與寫作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將獲得豐富的語言文字信息,增強文本信息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延伸創作思維。學生在寫作中則運用自己所收獲的語言文字符號記敘事物、傳遞信息,表達自身的情感思想,展開創造性的輸出活動。群文閱讀與寫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串聯。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將吸收豐富的寫作素材,掌握多元語言表達的方式與技巧,了解某篇文章布局的技巧及寫作的多種形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能夠運用豐富的語言文字符號,完成多維且準確的表達,同時能夠以寫作反作用于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時學生在寫作中將綜合反思閱讀文本的內容,實踐各種寫作形式,寫出更富有深意、體系的文章。
由此觀之,群文閱讀將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寫作則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二者在語文課程中屬于相互支撐、相互輔助的關系。基于群文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空間,驅動他們在多文本閱讀中感受主題思想,收獲豐富的閱讀經驗。然后將自身的閱讀經驗轉化為寫作內容,從感性的多文本閱讀轉向深刻把握作品的表達方式,實現讀與寫的有效遷移。
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將改變部分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龐雜閱讀信息、難以深層解讀閱讀主題的情況。閱讀在促進寫作的同時,寫作也能反哺學生高效閱讀。學生在寫作中將自主回顧群文語篇中的線索及內容,深化對群文內涵與主旨的理解,實現深度品文。同時,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閱讀視野不僅停留于“點”上,還將呈“點成線—線成面—面成體”的形式作立體化構建,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學生對群文語篇作初步分析與解讀后,教師應圍繞群文閱讀主題擬定寫作話題,引領學生以寫作的形式表達群文內容與主旨的思考與見解。學生一邊寫作一邊展開無限的聯想和想象,聯合豐富的群文語篇內容,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出發加以整合,以語言建構的形式傳達自身的所思所想,將能反向驅動自身深度品讀文章的能力。
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將打破學生研讀、討論群文語篇后閱讀教學進入尾聲的單一死板、缺乏拓展性的桎梏模式。在不同題材、寫作模式的群文語篇之下,可以衍生出多種不同的寫作范本,同時多樣的寫作也能反哺學生展開多樣化的閱讀探究。如教師根據群文語篇題材、內容、中心引領學生完成續寫、改寫、仿寫、縮寫、擴寫等,為學生思維發散提供廣闊舞臺。學生也將在多維寫作中分析思考群文語篇的異同之處、汲取優質語言、提升寫作技巧、完成寫作任務、提高求同存異的能力、走向高效創寫群讀深思的境界。
著名教育學者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由此觀之,閱讀與寫作之間的交融和聯系一直存在,也是教育學者研究的重要話題。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將進一步深化教師與學生讀寫結合的意識,培植讀寫共生、相互砥礪的根基。教師構建群文語篇時,聚焦教材內外,收集、整理與主題相關、契合學情的群文語篇,引領學生于群文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剖析寫作方法、深諳寫作話題,自主創作,能讓學生形成讀寫結合意識。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將經歷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聯通“學”與“用”,貫徹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創,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逐層進階。
品析語篇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只有深入揣摩語篇,才能積累豐富的語料,流暢自如地創作。教師在構建群文篇目時,要秉持分析多樣性、寫作多元化、多文本之間有所關聯的原則,合理建構語篇群組。在指引學生閱讀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感受語言特色,分析作者寫作的藝術手法,思考、品鑒群文語篇特色。同時鼓勵學生批注、摘取、銘記群文中的重點詞句,做到高質量、深層次品析。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研究的最佳嘗試。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作家筆下的動物”,寫作話題為“我的動物朋友”,均可以圍繞“可愛的動物朋友”這一主題實踐。教師在構建群文語篇時,要從閱讀文本、鏈接文本、課外文本出發落實。閱讀文本為《貓》《母雞》《白鵝》;鏈接文本為夏丏尊、周而復的《貓》和葉·諾索夫《白公鵝》片段;課外文本為季羨林《老貓》、豐子愷《阿咪》、老舍《小麻雀》。在引領學生品析語篇時,教師要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構建讀寫一體化的品析思路:感受作家表達的情感——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的——嘗試寫出熟悉動物的特點。循著這一邏輯,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出發品析語篇,感悟作者情感,體會作者寫法,鑒賞群文表達的藝術。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優秀作家們是如何給熟悉的動物“畫像”的。
探究一:一群備受寵愛的貓。群文閱讀老舍、夏丏尊、周而復的《貓》,提取關鍵信息,厘清文本結構,分析三位作者分別寫了貓的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將貓寫具體的。而后拓展閱讀季羨林《老貓》、豐子愷《阿咪》,類比這兩篇與課內三篇文本的相同之處。
探究二:一只偉大的雞母親。群文閱讀老舍的《貓》和《母雞》,從情感表達、結構層次、事例表達、語言風格等方面發現共同點。
探究三:一對高傲的鵝。群文閱讀豐子愷的《白鵝》與葉·諾索夫的《白公鵝》,分析兩個作家筆下鵝的相似之處,思辨兩個作家究竟喜不喜歡鵝。
學生在閱讀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批注、勾畫、摘錄等方式積累寫作語料。如學生可勾畫描寫動物特點的語句或段落,批注作者的情感態度,不同顏色標記寫作手法不同處等,用于寫作時借鑒參考。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的最大難點在于學生寫作思路較混亂,無法準確將群文閱讀的收獲融入寫作。究其根源,是學生缺乏對群文語篇的深度梳理與研討。不同語篇組合可以衍生不同議題。教師可以循著群文閱讀語篇的具體內容及預備展開的寫作訓練活動,提出富有探究性、啟發性、思考性的議題,引領學生研討群文,獲得對群文篇目的深刻認知,構建完整的寫作思路。
在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從不同維度深度品析群文篇目之后,便可聚焦單元人文主題“作家筆下的動物”,提出“作家對動物情感表達的異同”這一議題,讓學生對比閱讀《貓》《母雞》《白鵝》,跟進導語:“同學們,《貓》《母雞》《白鵝》三篇文章雖然寫的是不同動物,但是三個作家在寫法上做到了宏觀的步調一致,微觀的些許不同,研討群文的脈絡與情味。”學生將展開思辨、研討,進一步梳理寫作思路。學生研討后,也從微觀及宏觀等兩個視角作出了反饋。
1.微觀:些許不同。
《貓》《白鵝》主要是圍繞動物的一個特點寫:《貓》通過“縱向剖析”與“橫向列舉”的形式詳細闡述了貓的“古怪”不是缺點,而是獨特與可愛之處。《白鵝》通過叫聲、步態、吃相詳細闡述了鵝的“高傲”。與《貓》相比,《白鵝》全文雖未表達喜愛之情,但處處透露著喜愛之情。
《母雞》主要是圍繞動物的多個特點寫:欲揚先抑,刻畫了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特點。
2.宏觀:步調一致。
《貓》《母雞》《白鵝》在寫法上雖有微妙差異,但是步調幾乎一致:明貶實褒,表面不喜歡,實際表達了深深的喜愛之情。
學生聚焦議題完成了研討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如果要寫一個動物朋友,大家結合群文會如何構思呢?”學生交流后回答:“先確定所寫動物,圍繞特點運用不同手法寫作。”學生通過這種議題研討的形式,自主構建起了合理有序的寫作思路。
學生經歷了語篇賞析及議題研討等一系列活動的鋪墊之后,對群文語篇的寫作模式、語言風格、主旨內核已有所了解。教師便可以以此為基礎,展開相應的寫作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借鑒運用群文語篇中的寫法模式,完成高效寫作。對此,教師可以根據群文閱讀語篇主題設計不同的讀后寫作任務,要保證任務具有多樣性、開放性,能驅動學生自主投身于寫作活動,闡述自己對群文語篇的思考與領悟。
首先,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有關于動物的視頻片段,讓學生串聯經驗,選擇印象深刻的動物為其制作“名片”,以短短幾句話寫出動物的突出特點。如教師可以播放《瘋狂動物城》《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剪輯視頻,引領學生結合群文閱讀基礎,激活“小練筆”經驗,制作喜歡的動物名片。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文本,創設情境,讓學生改寫,落實段落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
情境1:如果老舍、豐子愷的貓、母雞或者白鵝丟了,他們在張貼“尋物啟事”時,怎樣介紹才算清楚呢?
情境2:假如老舍、豐子愷要出遠門,準備將貓、母雞或者白鵝寄養一段時間,又該怎樣介紹呢?
情境1 重點是讓學生聚焦動物的外形、叫聲、步態、特別動作展開描寫,情境2 重點是讓學生聚焦動物的生活習性、脾氣、飲食、睡眠、生活環境等方面展開描寫。
最后,教師可以以“我的動物朋友”為主題,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描寫動物朋友。學生寫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作家的表達方式(寫出動物特點,表達對動物的情感)、謀篇布局技巧(在描寫動物特點時,用先總后分的論述方式)、語言表達特色(明貶暗褒、欲揚先抑)等,寫出動物朋友的特點,表達喜愛之情。
評價是課程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學生之間存有個性差異,寫出的文章自然不同。評價能幫助學生攻瑕索垢、酌盈劑虛、臻于至善,反思回顧群文語篇,完善優化寫作內容,持續深化讀寫素養。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展評寫作成果,共享經驗,互相借鑒,將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結合推向高地。
比如,學生通過句到段、段到篇的練習,完成了不同的寫作任務。那么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交換作文,互相閱讀,反思交流。學生在交流“動物名片”與“情境語段”的作文時,組內成員重點參照視頻觀看及群文語篇閱讀經驗,分析對方是否突出描寫了動物特點,然后再次回顧課內文本,對比交流,以此來完成對群文語篇的創造性思考。
學生在交流“我的動物朋友”這一寫作內容時,組內成員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分析評價:
1.主題是否明確,文章中動物的特點是否有依據,符合事實。
2.材料是否得當,所寫動物的特點是否突出,細節描寫是否得當。
3.情感是否清晰,字里行間是否表明了自己對動物朋友的喜愛之情。
4.結構是否明朗,在描寫動物特點時,是否按照一定的結構娓娓道來。
5.寫作角度是否新穎,使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法,比如明貶暗褒、欲揚先抑等(此為加分項)。
學生根據評價提示,將積極參與組內作文互評活動。教師可以讓他們評出組內優秀作文,給出推薦理由。隨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投影功能,依次展示優秀篇目。全班學生結合各小組推薦的閱讀理由,再一次評價,做到全班互評。這樣便能讓學生從個體到群組、從群組到全體,逐漸拓展寫作思維,明晰寫作方向,借鑒更為新穎、獨特的寫作創意,全面提升寫作素養。
綜上,閱讀與寫作作為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在新課程改革縱深推進下,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為學生提供的助力可見一斑。教師應該重視二者的融合,于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品析群文語篇,積累寫作材料;立足議題研討,構建寫作思路;實施讀后寫作,完成寫作內容;評價寫作成果,反思交流經驗。教師精心鋪設結合教學的路徑,幫助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互通有無,持續深化讀寫一體思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