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馮瓊 鄒廣杰
【摘要】? 目的? 探討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在甲狀腺外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21年3月1日- 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128例患者納入對照組,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在2022年6月1日- 2023年7月31日收治的患者中選取128例患者為優化組。對照組實施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優化組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以患者機體生理功能和心理恢復健康為目標,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于整個麻醉護理的管理模式中。比較兩組患者氣管拔管所需時間、麻醉質量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和麻醉護理滿意率。結果? 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后,優化組患者的氣管拔管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化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麻醉質量、縮短拔管所需時間、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患者滿意度更高。
【關鍵詞】? 甲狀腺外科手術;優化麻醉護理管理;麻醉質量;不良反應;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61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05--03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藥物通過氣管插管由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暫時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以患者意識消失、喪失痛覺、代謝降低等為主要表現,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消除或減輕患者圍手術期恐懼感及疼痛感,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安全保障。由于甲狀腺疾病本身容易引起患者精神緊張、易激動、抑郁、恐懼、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往往會影響麻醉效果[1],以及手術中患者容易產生躁動、呼吸抑制、低體溫、惡心、嘔吐及麻醉后復蘇延遲等情況,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甲狀腺外科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就是全身麻醉,它與其他麻醉方式相比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風險最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提高麻醉的效果,預防和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手術室優質護理在醫院開展數年,針對麻醉護理又進行進一步優化,采取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制定出有效的麻醉護理管理措施,結合患者術前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相應的心理評估,在整個麻醉手術過程中實施人性化護理管理模式,將“人文關懷”理念始終貫穿于整個麻醉護理中,通過調取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時間、診斷、拔管所需時間、麻醉質量評分、麻醉不良反應、患者麻醉護理滿意度、患者術前訪視及術后訪視等病歷資料對比優化前后的麻醉質量及患者護理滿意度,討論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是否符合患者麻醉復蘇的需求。現將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在甲狀腺手術患者中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3月1日- 2023年7月31日醫院收治的甲狀腺外科擇期全身麻醉手術患者的病歷記錄25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2021年3月1日- 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128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齡25~62歲,平均50.87±9.65歲。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在2022年6月1日-2023年7月31日收治的患者中選取128例患者為優化組,其中男87例,女41例;年齡27~65歲,平均51.38±7.2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符合《實用甲狀腺外科學》(第2版)甲狀腺外科疾病診斷標準和手術治療適應證[4];溝通表達能力正常。
(2)排除標準:麻醉禁忌證和麻醉藥物過敏者;術前合并肝、腎、肺、心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精神病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者。
1.2? 麻醉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術前訪視,評估患者麻醉風險程度,嚴密監測各項生命指標,術中與麻醉師配合默契,檢查各項藥品和物品,保持手術室內溫度在24~26℃,濕度在55%~60%;患者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麻醉師和術者,及時應對各種問題。
1.2.2? 優化組? 采用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即在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基礎上實施人性化麻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注重患者心理活動: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調節其心理情緒,以患者機體生理功能和心理恢復健康為目標,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于整個麻醉護理中。
(2)護理措施改進:院里及科室定期組織學習國內外麻醉護理新知識、新概念、新業務、新動態,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不斷更新麻醉護理措施。若遇到任何疑問及時請教、討論;科室定期對相關操作和理論知識進行培訓和考核;通過集體宣講的方式互相提高業務水平,不斷鞏固麻醉護理相關知識,掌握最新的護理技能要求,了解并熟練使用手術室內器械設備。
(3)強調術前訪視:主動、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訪視時告知患者全身麻醉手術的方法、原理、預期效果、不良反應,強調麻醉基本流程、麻醉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不良事件等問題;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評估心理狀態。強調吸煙者要戒煙,特別是吸煙會導致呼吸道分泌物過多,通過戒煙盡量減少痰液發生,重點講清楚吸煙對整個麻醉手術過程以及術后的危害,并給予其安慰及鼓勵,增強信心,緩解緊張、易激動等情緒變化,以良好的心態,主動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
(4)術中麻醉護理:麻醉前提高風險意識,做好交接,明確重點事項,避免遺漏;患者進入手術室時應積極溝通、交流時采用安慰、鼓勵性語言;向患者介紹手術時環境及麻醉、手術醫師,轉移其注意力,消除陌生感、易激動、恐懼、緊張等負性心理;給予加溫毯、加溫輸液器以及液體恒溫箱等為患者進行保溫,避免肢體范圍暴露;采取舒適的體位,并且在關節骨隆突的地方采用海綿墊或軟枕進行保護;對持續受壓部位進行按摩,防止壓瘡發生。做好生命體征的監測工作,必要時備好加溫毯加溫,維持患者的體溫,可提高麻醉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利于麻醉患者蘇醒,也降低了因低體溫引起的不良反應。在麻醉手術期間,應注意呼吸道護理,及時排除患者的痰液,符合拔管條件的患者,應及時拔管,并清潔呼吸道分泌物,提高風險意識。嚴密觀察生命體征,防止墜床,做好管道護理,避免管道脫落。
(5)麻醉蘇醒期:將備好的術前患者喜歡的輕快、抒情、悅耳的音樂播放,以促進患者盡快復蘇和減輕疼痛感,同時也減少躁動和惡心嘔吐的發生,促使其情緒平穩,有利于提高麻醉質量和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1)氣管拔管所需時間及麻醉質量評分:麻醉質量評分參考麻醉質量評價麻醉量表[5],最高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麻醉質量越佳。
(2)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躁動、呼吸抑制、低體溫、惡心嘔吐等。
(3)麻醉護理滿意率:采用紐爾卡斯護理滿意度[6]進行評價,最高分為9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佳。評分>80分可評定為很滿意;評分60~80分可評定為滿意;評分<60分可評定為不滿意。麻醉護理總滿意率=(很滿意+滿意)例數/觀察例數×100%。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氣管拔管所需時間和麻醉質量評分比較
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后,優化組患者的氣管拔管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后,優化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麻醉護理總滿意率比較
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后,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是以患者機體生理功能恢復為主要的護理目標。忽視患者因為心理因素對麻醉質量的影響,往往只是采取按照流程進行處理各種問題,而不是在預防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方面提前做好預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通常是遵照醫囑執行的護理措施,比較被動,缺乏預見性, 故效果不理想。而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是在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上,在細節處進一步完善的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調節其心理情緒變化,降低由心理因素而造成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是以患者機體生理功能和心理恢復健康為主要護理目標;是以患者為中心,注重于“人文關懷”理念 ,人性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依據患者心理活動而制定出麻醉護理措施。甲狀腺患者手術需要做全身麻醉,麻醉藥物通過氣管插管由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使患者的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出現暫時性的麻醉,從而能減輕患者在手術時出現的劇烈疼痛,能更加保證手術的成功率。麻醉和手術對患者都有一定的刺激性,會使患者生命體征等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急變化,加上還有許多患者對于手術和麻醉等相關知識接觸掌握的比較少,而甲狀腺疾病患者有些是體內甲狀腺激素增多,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還有些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易出現精神緊張、焦慮、抑郁、恐懼、易激動等心理問題,負面情緒變化都會增加麻醉后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從而影響麻醉效果[7]。而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是針對每個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實施心理疏導和安慰,使患者從接受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的時候,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對患者講解成功案例,使患者提高對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的信心,減少不良環境刺激,以愉悅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本研究結果發現,優化組氣管拔管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麻醉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能縮短拔管所需時間和提高麻醉質量,有效地保障患者機體各項機能的恢復。分析其原因發現,常規麻醉護理模式只是按照程序進行操作,護士責任心和主動護理服務意識不強,忽略患者心理活動,往往只是簡單的口頭宣教,未能顧及患者心理上的個體間的差異,因此導致麻醉護理效果不理想。
全身麻醉后不良反應多發生在麻醉蘇醒期,在此期間患者意識清醒以后,要求護士在第一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是否出現其他不適的癥狀,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方案制定,然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要及時告知患者所處環境和手術情況,從而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要求:①在術前隨訪視時,重視患者心理和精神層面的護理需求,讓患者了解更多的麻醉和手術等相關知識;了解患者喜歡的音樂、視頻記錄下來,在麻醉蘇醒期間播放,可以緩解患者躁動和疼痛[8];②關于患者拔除氣管導管后容易出現的呼吸抑制 、惡心嘔吐等現象,認真執行將患者頭側一邊,去枕平臥,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以減少和預防呼吸抑制的發生。監測體溫,做好保暖措施,減少暴露部位,因為機體體溫降低,冷敏神經元興奮性明顯增加,骨骼肌收縮,引發寒戰,進一步使機體耗氧量增加,發生低體溫會影響麻醉和手術效果。使用加溫毯、加溫輸液器以及液體恒溫箱等措施能使溫度高于體表溫度,通過傳導與對流,使熱量向皮膚方向流動,避免因體溫過低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從而預防低體溫、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在此期間始終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整個麻醉護理操作中;使麻醉恢復中各項繁瑣、復雜的工作,更加流程化、規范,語音簡單易懂,護理內容更加細化,從而讓患者接受更全面的護理。本研究結果發現,優化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發現,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與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相比較,它更加重視以患者為中心,時刻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若發現患者出現麻醉相關的不良反應,立即給予針對性的處理,以此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保證患者麻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優化組患者的麻醉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發現,常規麻醉護理管理模式是由護理人員依據既往經驗實施的基礎麻醉護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的護理管理,患者無法獲得優質護理服務,護理依從性不高,難以達到麻醉護理預期效果。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重視患者心理活動,提高了患者對麻醉和手術風險認知度,有針對性的評估并及時疏導患者心理活動,實施人性化護理,使麻醉護理工作更系統、更全面;同時也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增強責任心和主動服務意識,對患者心理活動評估更準確,制定出的方案更貼近于患者的需求。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對麻醉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優化麻醉護理管理模式的實施,提高了護士業務水平,明確在崗位上的職責;使患者接受貼近需求的麻醉護理,從而可降低麻醉和手術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縮短氣管拔管時間,提高麻醉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4? 參考文獻
[1] 魏春燕,胡玉娣.心理護理對手術時麻醉患者應激反應及心理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2021,13(2):73-74.
[2] 任藝,管敏鈺,王云珍,等.全身麻醉藥物的神經毒性實驗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8,39(1):84-87,91.
[3] 孟紅梅,黃志慧.手術室無痛護理對非全身麻醉患者舒適度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1):191.
[4] 田興松,劉奇主編.實用甲狀腺外科學(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54-158.
[5] 牛丹丹,余文靜,李芳,等.精準護理在心臟移植手術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50):262-263.
[6] 查盈冰.電話隨訪聯合醫護一體化護理干預在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1):4006-4008.
[7] 楊彥萍,秦婷,關麗麗.動機性訪談對合并其它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罕少疾病雜志,2019,26(4):79-81.
[8] 周潔了,楊淼.五行音樂療法對全麻術后患者疼痛及情緒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7,10(32):872-874.
[2023-10-1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