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宏廟小學 鄭 燕
北京教育學院 李懷源
新課標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適應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貫徹新課標要求,筆者以培養完整的人為價值理念,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發展目標,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嘗試改變教學方式,以“整本書”為課程單位,以“讀”為基本路徑,設計開展全學科閱讀課程和實踐活動,通過全學科閱讀課程和實踐活動打通課堂內外的聯系,用激勵的評價促進課程的深化,努力探索能力目標的達成度不斷調整的課程動態系統。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按照新課標要求和語文學科的性質,教師每學期圍繞特定主題人物,用學科內基礎性學習任務打底,構建發展性和拓展性語文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閱讀有關主題人物的整本書,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設計語文主題實踐學習活動,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學期主題人物為“詩圣”杜甫,以課內杜甫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引入,杜甫草堂時期的兩首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為基礎性學習任務打底,晨讀材料中《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拓展性教學素材。本課“走進杜甫草堂,感受詩歌的溫度與力量”以“設計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為發展性和拓展性任務載體,為學生創作提供真實情境。學生結合整本書《中華人物故事全書——詩仙詩圣》《杜甫傳》閱讀經驗和四首詩歌的注釋,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詩歌內容,整合數學學科為四首詩歌分別畫“心情圖”和“志向圖”,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杜甫詩歌的力量與溫度,并將兩圖合并為簡單統計圖的形式,直觀感受杜甫雖遭受人生坎坷卻心系蒼生的偉大志向。整合式主題實踐活動,打破課內單首詩歌機械學習的壁壘,利用數學折線圖以及合并簡單統計圖理解詩歌,打破學科壁壘。學生通過共學任務,自主探究,最終形成可視化成果,將思維外顯,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1.朗讀杜甫草堂時期的四首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能根據內容和表達感情為詩歌分類。
2.通過畫四首詩歌的“心情圖”和“志向圖”,體會杜甫心系蒼生的偉大志向,感受詩歌的力量與溫度。
通過畫四首詩歌的“心情圖”和“志向圖”,體會杜甫心系蒼生的偉大志向,感受詩歌的力量與溫度。
1.圖書:《中華人物故事全書——詩仙詩圣》《杜甫傳》。
2.學習單:微信推送編輯稿、四首古詩及注釋。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確定主題人物“詩圣”杜甫后,教師課后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杜甫的整本書《中華人物故事全書——詩仙詩圣》《杜甫傳》。五年級有關杜甫的詩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布置基礎性學習任務:查閱資料了解詩歌背景,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學生收集資料,自主了解本詩的背景是飽受安史之亂流落在外的杜甫,聽到安史之亂結束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全詩處處滲透著“喜”字,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的無限喜悅的心情,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但是,學生只能簡單了解,并不能勾連以往課內學習過的關于杜甫的詩、了解杜甫的生平經歷和情感變化,因此無法對本詩引起共鳴和產生深入感受。
本課以課內杜甫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為基礎性任務打底,以“設計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公眾號設計為拓展性和發展性任務,復習鞏固杜甫草堂時期的兩首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將晨讀材料中《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為拓展性教學素材進行合作學習。這種任務形式新穎、貼近生活,創設了真實情境,激發了學生策劃創作的興趣。任務前期,師生共同明確公眾號設計的標準,課上學生合作設計、編輯和評價過程有章可循。
1.激趣導入,引出話題
(1)基礎導入:這節課是“走進杜甫主題課程群”中的主題實踐課,本學期,我們一起學習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了杜甫得知安史之亂結束時欣喜若狂的心情。為什么杜甫會如此開心呢?
(2)總結回顧:同學們的回答幫助我們回顧了“詩圣”杜甫之所以如此欣喜,是因為一生飽受安史之亂之苦,報國無門,得知收復的消息欣喜若狂。課后,同學們閱讀了有關杜甫的書——《中華人物故事全書——詩仙詩圣》《杜甫傳》。通過閱讀這兩本書,我們知道杜甫的足跡遍天下,其中有一站就是成都,于是有了名揚四海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草堂”寓居不到四年,卻創作了兩百多首詩歌。你們知道的有哪些詩歌呢?
(3)任務導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看為我們帶來了什么任務。
2.任務驅動,情境調動
(1)出示創意征集啟事(如圖1):
圖1
“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創意征集啟事
(2)解讀啟事內容:明確任務要求——設計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現場出示任務學習單,賞析內容為杜甫草堂時期詩歌《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晨讀材料《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明確任務標準:直觀多元的意思就是用多維度的方式去呈現,比如,可以用圖表、思維導圖、視頻等,讓人一目了然。思考深入就是要聯系閱讀的書和背景資料,形成自己的想法。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本課設計了三個共學活動:活動(一),朗讀詩歌、回顧內容、詩歌分類;活動(二),結合閱讀經驗和四首詩歌內容畫作者的“心情圖”;活動(三),理解詩歌感情,畫作者的“志向圖”。三個活動都是以四人小組進行組間合作、交流探究、動手操作、共同匯報展示的方式進行。這種自主探究的共學活動以培養完整的人為價值理念,轉變教學方式,由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學生之間的思想進行碰撞,引發學生的深刻思考和深度參與。活動(一)板塊通過朗讀詩歌,回顧詩歌韻律和內容,掃清詩歌字詞停頓障礙,為深入理解詩歌做鋪墊。小組在對詩歌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對詩歌內容和主題進行統整,引發深入思考。
1.多種形式朗讀詩歌
(1)抽讀四首詩歌。
(2)男女生輪流讀四首詩歌。
2.共學活動(一)
(1)出示共學活動(一)要求:
①朗讀四首詩歌及其背景資料,結合注釋,說出四首詩歌的內容。
②將四首詩歌按照詩歌類型在推送中進行分類粘貼,寫出詩歌類型。
③小組交流匯報形式:
這首詩歌的類型是 ,講的內容是 。
(2)回顧詩歌類型:敘事詩、送別詩、田園詩、抒情詩、邊塞詩、詠史詩,分發詩歌類型卡片。
(3)小組合作:
①小組成員結合學習單中的詩歌注釋和背景,分別交流四首詩歌的內容。
②小組交流討論四首詩歌的類型,從類型卡片中挑出相應的詩歌類型粘貼在“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學習單上。
(4)小組匯報展示:
①匯報詩歌類型:《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田園詩;
《蜀相》——詠史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情詩。
②匯報詩歌內容,回顧復習詩歌。
(5)小組匯報展示,組間評價補充。
新課標指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生活經驗提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為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教師應重視和倡導跨學科學習,突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整合,打破單科、單課的壁壘,促使學生在主題實踐活動中提升綜合能力,同時強化各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本課共學活動(二)和(三)中,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學習單上為四首詩歌畫“心情圖”和“志向圖”,從中體會單首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杜甫詩歌的力量與溫度,并將“心情圖”“志向圖”合并為簡單的統計圖,直觀感受杜甫雖遭受人生坎坷卻心系蒼生的偉大志向。
1.共學活動(二)
(1)出示共學活動(二)要求:
①結合閱讀經驗和詩歌內容,在文稿中畫出杜甫草堂時期四首詩歌中作者的“心情圖”。
②小組匯報要求:本首詩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小組合作:
①小組交流探究四首詩歌表現的是當下杜甫怎樣的心情,以直觀多元的方式進行呈現。
結合藝術教育教學的形式,一改我們起初開設課程時作為教育者帶領孩子們繪畫的教學理念;我們認識到在課程的起初可以設立導入環節,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門類以及孩子們的心情,這樣相比傳統教學方式將更快的使孩子們進入課堂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也會相應提高,我們作為教育者是充當一位引領者而并非灌輸者,應當注重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提高認知力與想象力而非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
②小組分工,每人匯報其中一首詩歌中作者的心情,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對詩歌的理解說明原因。
(3)小組匯報展示,組間評價補充。
2.共學活動(三)
(1)出示共學活動(三)要求:
①在四首詩歌中,作者心中分別裝著的是什么?
②如果讓你為這四首詩歌畫一張“志向圖”,你會如何畫呢?
(2)小組合作:
①小組交流探究在四首詩歌中,作者心中分別裝著的是什么?寫在微信推送學習單的相應位置。
②小組共同交流探究四首詩歌,每首詩歌中,作者此時的志向如何?以直觀多元的方式進行呈現。
(3)小組匯報展示,組間評價補充:
小組成員邊展示微信推送學習單中的“志向圖”邊匯報:《江畔獨步尋花》中,作者志向相對比較低,此時他的心中裝著美景;《春夜喜雨》中,作者志向要高一些,此時他的心中不僅裝著春雨,還裝著農民,希望他們有好收成;《蜀相》中,作者志向更高一些,此時他的心中不僅崇拜諸葛亮的豐功偉績,還對比自己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志向最遠大,此時他胸懷天下、心系人民。
新課標指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引導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
本課通過三個共學活動中的交流探究、動手操作等任務,最終合并對比“心情圖”和“志向圖”,通過教師提問和設計點撥,使學生發現在四首詩歌中,作者心中裝著的分別是美景、農民、圣賢和天下,從而從兩個圖正好相反的規律中感受杜甫即使在生活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胸懷天下、心系蒼生。其中,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后總結杜甫詩歌的溫度與力量,理解先賢志士的偉大情懷,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1.問題提升
(1)總結四首詩歌的志向:有人說杜甫寓居“草堂”時期,是人生相對安逸的日子,他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寫了兩百多首詩歌,那他忘記自己的志向了嗎?
預設:沒有,他仍然心懷天下、心系蒼生,因為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說明作者即使身處逆境,依然牽掛百姓。(結合詩歌和背景說出原因)
(2)說出具體志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胸懷天下、志向遠大,那其他三首詩歌,作者心中裝著的是什么?
預設:美景、農民、圣賢。
2.合并對比“心情圖”和“志向圖”
(1)合并對比談發現:將“心情圖”和“志向圖”合并,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發現他在越高興之時,他的志向越小,但是,他在經歷人生苦難之時,卻擁有更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
(2)感受杜甫情懷:從中你發現杜甫與常人有什么不同?
預設:與常人不同的是他經歷的年代是戰爭頻發、人民苦不堪言的時期,卻成就了他的現實主義詩風、心懷蒼生的情懷。
3.總結深化本課主題
問題:回歸課題,請大家談一談杜甫草堂時期,杜甫詩歌的溫度和力量是什么?
預設:我認為杜甫詩歌的溫度是杜甫在人生低谷之時也能關心百姓、胸懷天下,力量是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志向高遠。
新課標指出,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本課伊始,教師出示“杜甫草堂詩歌賞析微信推送”創意征集啟事,明確和解讀評價標準:直觀多元和思考深入。在兩次共學活動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再次強調評價標準,出示評價表格。展示匯報環節后,組間評價補充,體現整個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對學生的展示匯報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最終共同評價,出示評價表(見表1)。
表1 評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