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王菲 劉玉清
摘要:傳感器作為一種檢測裝置,能夠將感受到的被測量物體信息轉換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隨著智媒技術的發展,傳感器在新聞媒體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一種重要的數據收集工具。傳感器新聞的報道范圍不斷擴大,報道優勢日益凸顯。傳感器作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在新聞議題設置與選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感器新聞的報道議題主要涉及環境、災害、健康、交通等領域。這些議題具有聚焦社會熱點、洞察未來趨勢、采用數據敘事、注重闡釋政策等特征。整體而言,目前傳感器新聞的報道議題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優化和完善。
為了促進傳感器新聞議題健康發展,文章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把握長尾,注重議題發掘,這意味著不僅要關注熱門話題,還要關注一些比較冷門的話題,從而更全面地反映社會現象;二是避免趨同,突出議題特色,這要求新聞媒體在選擇報道議題時避免與其他媒體趨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三是兩面提示,避免議題片面,這要求在報道議題時,要同時考慮正反兩面,避免只報道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四是“三度”并重,展現議題魅力,這要求在報道議題時,要注重深度、廣度、溫度三個方面的展現,從而讓讀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現象。
文章認為,傳感器新聞議題的設置與選擇需要新聞媒體及采編人員注重發掘議題、突出特色、避免片面報道,同時注重深度、廣度、溫度三個方面的展現,為新聞議題報道提供更準確、客觀和全面的數據支持。
關鍵詞:傳感器新聞;報道議題;傳感器技術;數據;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00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河北傳媒學院在讀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助項目“傳感器新聞的選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CCXXM2024026
(一)環境議題
環境議題是當前公眾最關注的議題,也是傳感器新聞最擅長的報道議題。環保機構通過傳感器設備能夠實時監測、收集和傳遞各類環境數據[1]。媒體從業人員則可以利用這些傳感器所提供的大量環境數據,發掘有價值的環境新聞議題。例如,今日美國2012年4月發布了一篇調查性新聞,名為《幽靈工廠——廢棄工廠周邊區遭受嚴重鉛污染》,該報道分析了傳感器獲取的大量土壤和地表數據,揭露了在調查的區域中鉛濃度嚴重超標的事實。報道發表后,環保部門隨后宣布將重新檢測460家廢棄的鉛冶煉廠[2]。將傳感器技術應用于環境議題報道中,能夠準確地顯現環境遭到破壞的程度,及時發現環境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
(二)災害議題
由于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不可預知性、強大的毀滅性和破壞性等特點[3],因而災害性新聞報道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傳感器災害新聞能幫助人們獲取災害信息,并采取應對措施。例如,2017年杭州古墩路燈彩街附近發生爆炸,該事故街區的攝像頭傳感器實時傳回數據,有關部門利用這些數據自動識別突發情況,持續監測并發布了多條MGC快訊[4]15。運用傳感器技術不僅提高了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應對速度,而且有助于公眾及時獲悉更多相關數據。傳感器獲取的災害信息數據,能夠為新聞機構進行新聞報道提供實時、準確、有價值的數據支持,幫助媒體從業人員更合理地設置災害新聞議題。
(三)健康議題
健康一直是人們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傳感器新聞可以通過對健康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為公眾提供有關健康狀況、疾病預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網上出現了“500多萬人逃離武漢”的傳言。第一財經迅速發布了《離開武漢的500多萬人都去哪里了?大數據告訴你》[5]165的傳感器新聞報道,這篇報道通過精確的傳感器數據,向公眾展示了離開武漢的人們所去的地方,在有效緩解輿情壓力的同時,提升了媒體報道的可信度。傳感器新聞對健康議題的報道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加全面、客觀、準確的信息,促進健康事業有序發展。
(四)交通議題
通過傳感器設備可以幫助新聞媒體實時采集交通數據、監測交通事故和交通環境、提供科學依據進行交通管理。例如,《太陽哨兵報》2013年發布的調查性新聞《超速警察》,使用GPS傳感器定位檢測與警車有關的數據,揭露了超速事件。涉案的12個部門的近800名警察陸續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6]。與地理位置相關的傳感器系統可以幫助媒體深入挖掘核心數據,從新的角度揭示和描述交通相關新聞事實。傳感器新聞交通議題的傳播,不僅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還有助于改善公眾的出行質量。
(一)聚焦社會熱點,關注民生福祉
履行社會責任是大眾媒體獲得社會支持的前提。傳感器新聞議題往往聚焦社會熱點,話題通常涉及公眾的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如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交通管理等。例如,2021年,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距離火星220萬千米處獲得了首幅火星圖像,照片通過傳感器傳回后,媒體獲得照片后爭先恐后地報道了這一熱點新聞。此外,人們每天通過媒體收看的天氣預報,實際上也屬于傳感器新聞,它是根據氣象衛星等傳感器及遙感技術收集的數據作出的報道[7]。
(二)洞察未來趨勢,提供預測信息
傳感器新聞議題能夠把握時代脈搏,洞察未來趨勢。數據天然具有趨勢性和預測性,需求的量化會加快內容的更新速度,并走在公眾偏好前面,為公眾創造更多新的需求[8]69。
傳感器新聞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預測公眾的需求和偏好,從而創作出能夠滿足公眾需求、迎合公眾偏好的議題。例如,荊頭條在2021年五一期間利用傳感器設備收集假期旅游數據,不僅報道了5月1日當天各地旅游景點的具體情況,還預測了5月2日的旅游情況[5]165,為準備出行的旅客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預測信息。
(三)采用數據敘事,拓展議題深度和廣度
傳感器新聞議題通常采用數據敘事,傳感器在傳媒領域的運用驗證了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論斷,新聞議題的廣度、深度都得到了拓展[8]69。例如,路透社依據美國Planet Labs公司提供的衛星遙感圖像,發布可視化新聞報道《生活在難民營》,該報道生動直觀地揭示了該難民營的惡劣生活環境[4]15。這篇報道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和信息,通過生動直觀的可視化方式將觸目驚心的難民營生活呈現給受眾,揭示了問題的本質。
(四)注重闡釋政策,力求政策落地
在選擇議題時,傳感器新聞通常會將黨和政府出臺的新政策作為議題,不僅注重闡釋政策,而且想方設法推進政策落地。例如,1988年,中央提出加強煙花爆竹的生產和燃放安全管理,此后,全國陸續有200多個城市制定了全面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在“煙花爆竹禁放令”政策實施后,2019年,澎湃新聞推出了《春節禁放煙花后,城市空氣如何?》的交互新聞作品[9],該新聞報道了利用粉塵傳感器檢測空氣中PM2.5和一氧化碳的比值,旨在根據數值的變化來評估燃放煙花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報道顯示,實施禁放政策后,大部分城市的春節空氣質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觀。這篇報道通過數據直觀地將空氣質量具體情況呈現給公眾,在引導公眾關注“煙花爆竹禁放令”政策的同時,客觀上起到了引導公眾放棄燃放煙花爆竹的作用。
(一)關注長尾,開發邊緣議題
長尾理論最早出現在經濟學領域,早在2004年,美國《連線》雜志編輯克里斯便提出了該理論[10]。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議題發生很大的改變[11]。傳感器新聞議題設置需要關注長尾議題,善于開發嶄新議題。傳感器新聞議題關注較多的為熱點話題,往往會忽視一些邊緣性的議題。傳感器新聞可以通過采集和分析冷僻領域的數據,讓公眾了解這些邊緣性議題的真實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而推動社會各領域和諧發展。
(二)避免趨同,突出議題特色
傳感器新聞在選擇和呈現議題內容時,應盡可能避免議題內容的重復和趨同,凸顯議題特色[12]。當多個新聞機構或媒體報道同一議題時,倘若某個議題的報道內容趨同,公眾在閱讀大量相關報道時就會感到厭倦,對內容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傳感器新聞可以通過對當地特色元素的捕捉和分析,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和關注當地的事件和問題。同時,可以將傳感器新聞與當地文化背景聯系起來,突出議題的區域特色,進而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富有區域特色的報道。
(三)兩面提示,避免議題片面
一面提示指呈現某個觀點只強調一個方面。兩面提示則同時強調或突出正反兩個方面[13]。通過兩面提示法使事物的兩面性都擁有發言權,從而給人們一種公平、公正的感受[14]。由于傳感器新聞議題涉及的因素往往比較復雜,因此需要采用兩面提示的方式,以避免報道的片面性。傳感器新聞議題的報道應采取采訪和收集多方觀點、呈現事件的多個方面、引用多個權威機構和專家的觀點等多種措施,盡可能地實現全面、客觀的報道,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價值,促進社會科學決策和輿論引導。
(四)“三度”并重,展現議題魅力
在報道傳感器新聞議題中不能僅僅呈現冰冷的數據,需要溫度、廣度、深度“三度”并重,展現議題的魅力。溫度代表著新聞的人情味和情感色彩,通過關注人們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觀,可以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15]。傳感器新聞報道要拓展報道領域的廣度,延展新聞議題的范圍。傳感器新聞報道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傳感器采集數據背后的原因、影響。通過深入調查和研究,追根溯源,并揭示問題的本質。“三度”并重的傳感器新聞議題,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客觀、深入的報道,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傳感器技術及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同時,“三度”并重的傳感器新聞議題的大量報道,可以提升新聞的可信度和可讀性,滿足公眾的需求,并提高新聞的質量和價值。
智媒時代,傳感器技術的持續進步與廣泛應用,對新聞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的不斷升級,傳感器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為傳感器新聞議題的擴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未來發展中,傳感器新聞議題要不斷創新和優化,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更加準確地判斷新聞價值、篩選新聞議題,拓寬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幫助新聞工作者發現更多優質議題。同時,借助傳感器技術,媒體可以預判傳播效果,正確引導輿論,推動傳感器新聞議題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崔婧哲.傳感器新聞:新聞生產的“新常態”[J].青年記者,2015(19):82-83.
[2] 許向東.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新模式:傳感器新聞的理念、實踐與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5,37(10):107-116.
[3] 賴秋羽.“微傳播”視域下主流媒體災難報道策略:以“3·21”東航飛行事故報道為例[J].新聞傳播,2023(9):6-8.
[4] 尹楠楠.智媒時代傳感器新聞的發展與反思[J].青年記者,2019(20):15-16.
[5] 馬慶,劉亞.智媒時代的傳播變革:傳感器新聞的興起及應用[J].湖北社會科學,2021(8):163-168.
[6] 劉勝男.實戰案例:借助公共設施中的傳感器進行新聞調查:以《太陽哨兵報》“超速警察”報道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5(6):33-34.
[7] 彭蘭.“傳感器”與“新聞”的相遇會帶來什么?[J].新聞論壇,2017(5):7-8.
[8] 張思雨,劉鳴箏.生物傳感器加持下的新聞研究與應用[J].新聞論壇,2022,36(4):68-70.
[9] 陳良賢,王亞賽,張婧冉.多地煙花爆竹燃放收緊后,除夕夜空氣質量怎樣?[EB/OL].澎湃新聞·美數課,(2019-02-03)[2023-12-0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1170.
[10] 姚華麗.新媒體新聞傳播長尾效應[J].新聞傳播,2023(15):118-120.
[11] 陳曉曦.新媒體新聞傳播長尾效應的作用及應對策略[J].新聞傳播,2021(6):92-93.
[12] 周裕瓊,葉哲佑.從家事到國事:老齡化議題中網絡輿論與公共政策的互動關系[J].新聞與寫作,2023(6):52-64.
[1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4.
[14] 韓文濤.淺析新聞寫作中的平衡手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5):8.
[15] 潘雪.融媒體視域下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3):99-102.
作者簡介 張旭,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與媒體轉型。 王菲,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與媒體轉型。 劉玉清,教授,河北傳媒學院傳媒與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媒體融合與媒體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