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新聞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視野。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作為中央電視臺唯一一個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頻道,通過國際新聞報道使觀眾迅速了解全球新聞事件,滿足觀眾對實時、準確、全面的新聞資訊的需求。為了確保新聞報道的全面性與分析角度的多樣化,央視極其重視新聞來源的廣泛性,采用合作、共享等方式整合全球資源,獲取最新時事新聞。然而,由于大量國際新聞源自外國媒體,觀眾面臨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難以直接理解外媒新聞,因此新聞編譯應運而生。央視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電視媒體之一,其新聞報道與評論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均體現出高度的權威性,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對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新聞采集與編譯策略展開研究,對國內新聞媒體工作的科學開展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文章基于翻譯理論和功能對等理論,對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際新聞編譯工作的團隊構成、新聞素材選擇、編譯方法以及語言形式進行分析,多角度總結其新聞采集與編譯策略,旨在為新聞編譯工作實踐提供幫助,更好地承擔起新聞媒體在全球化時代的責任,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向世界展示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
關鍵詞:國際新聞;新聞采集;編譯策略;功能對等;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033-04
國際新聞至少包含三個基本要素:新聞性、大眾傳播性和跨文化性[1]??缥幕院涂缯Z言性使得國際新聞編譯不可能是一項單純的翻譯活動。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是中央電視臺面向全球播出的綜合頻道,以《中國新聞》欄目為主,建立了一套多類型節目共存、以國內為立足點、面向全世界的新聞播出體系。研究總結其新聞采集與編譯工作策略,對于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改善外部輿論環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
(一)建立輿情監測媒體庫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新聞播報內容以國內外政治、社會新聞為主,聚焦全球重大事件。工作中采編人員首先篩選出符合當日新聞播出焦點的國外媒體文章,重點關注政治經濟話題,尤其是能夠體現外媒態度以及對國內輿論產生影響的新聞。不同的媒體視角不同,為盡可能還原新聞事件真相,需要采集多家媒體報道,綜合分析后編譯[3]。
為此,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建立了輿情監測媒體庫,按地區主要分為四大區域,分別是北美區、英聯邦區、亞非區和非通用語區。北美區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新聞媒體,如美國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加拿大媒體多倫多星報、環球郵報等;英聯邦區媒體主要有路透社、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以及印度斯坦時報、塞浦路斯郵報、每日新聞等;亞非區媒體主要有朝日新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韓國先驅報、菲律賓第5電臺、曼谷郵報、阿聯酋國民報、南非郵政衛報等;非通用語區媒體庫遍及全球,例如日本共同社、德國明鏡周刊、法國十字架報、古巴經濟學家報以及沙特阿拉伯中東報等。一般情況下,海外主流媒體官方網站刊發的報道可認為是相對客觀可信的,能為公眾提供豐富、準確、權威的新聞信息,對了解世界新聞和對外輿情監測具有重要作用[4]。
(二)多元化擴展采編團隊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國際新聞除了由本臺記者采集制作外,還與高校新聞研究所、外語研究社等外部機構開展合作,推動新聞采編團隊結構多元化。在合作過程中,由央視為其提供媒體庫資源,每天劃定新聞范圍后由編輯自行采集編譯,并根據其工作規范給予指導,以保證播出的國際新聞準確傳達信息、反映事實,更好地傳播給節目受眾。采編團隊的多元化組織架構為團隊引入大量具有各項專長的編譯人員,豐富了成員知識結構。由于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單位,年齡層次更為均衡,每名編輯的文化底蘊與觀察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制作的新聞視角更加全面,彌補了譯者專業知識的缺失,進一步提升新聞傳播效果[5]。
海外新聞報道的類型包括國際要聞和與中國相關的新聞,根據內容的不同其編譯重點有所區別:對于國際新聞要秉持中立態度和平衡報道原則,全面收集事件各方的觀點,編譯重點是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最新動態作出客觀清晰的描述[6];而在涉及本國的新聞報道中, 則應首先選擇體現本國外交立場的新聞事件,在此基礎之上運用正確的價值導向加以分析,幫助受眾更好地認識外部世界,了解本國與國際社會發展趨勢[7]。
(一)國際要聞
1.重要會議
高級別重要會議釋放的信息較多且意義重大,可采寫的內容豐富。對于重要會議的報道應注意會議舉行時機和內在意義。
例如,華爾街日報于當地時間2023年6月19日下午6:56發布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新聞,標題特別強調“Resume High-Level Engagement”,即“中美恢復高層接觸”。該事件對中美雙方、亞太地區甚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響,屬于國際關注熱點,編譯過程中應著重搜集相關素材和多方觀點。
2.區域性重大事件
媒體通過報道地區性重大事件,能夠推動信息流通,促進國內民眾對世界時事的了解。
例如,華爾街日報于當地時間2023年6月19日下午3:13發布題為《烏干達校園屠殺標志著伊斯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新聞,屬于地區重大事件,具有極大的地區影響力,是重點新聞素材。編譯中需要重點描述當地從前的貧困狀態,譯文“這個貧窮的邊陲小鎮”對應原文“this impoverished border town”;譯文清晰表述了該新聞媒體對事件重要性的評估,如“盧比里哈中學的大屠殺是烏干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對應原文“The massacre at Lhubiriha Secondary School, Ugandas worst terrorist attack in more than a decade”。
3.全球性重大事件
報道全球性重大事件對于構建互通互聯的當代世界具有重要意義,準確的報道能夠增進公眾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對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的看法,了解經濟危機、國際貿易協議、重大科技創新和環境與氣候問題等,這些議題超越國界,對全人類有著深遠的影響。
例如,彭博新聞社于當地時間2023年7月5日下午3:20發布題為《聯合國支持的首個索馬里重新造林碳信用計劃》的新聞,內容是長期以來持續熱議的全球氣候話題,屬于國際新聞中“重要+次緊急”的選題。新聞須清楚表明該組織的產生條件、行動目的等,因此將其首席執行官表示的該組織的計劃是“Under the plan envisaged by Iroko,between 3,000 hectares (7,413 acres) and 5,000 hectares will be planted with an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trees that sequester carbons and is beneficial for the community”直接譯為“將在3000公頃至5000公頃土地上種植適當的樹木組合,這些樹木可以吸收碳,對社區有益”。此外還要解釋目標背后的理論基礎——“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并將其儲存起來”。
4.突發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
對突發事件尤其是社會安全事件的報道,不僅用于通知新聞受眾該事件的發生,更多用于喚醒民眾的悲憫情懷,展現災難面前人類的團結和互助。新聞標題或導語會精準概括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受災人群等信息,外國媒體常用Sudden、Breaking News或Outburst等醒目的詞明示意義。
例如,美聯社于當地時間2023年7月5日上午8:07報道了秘魯烏比納斯火山噴發,對應新聞標題“Perus Ubinas volcano erupts”。新聞導語為“Ubinas, a southern Andean volcano which has been dormant since 2019, has erupted, coughing out ash onto nearby villages”。美聯社前期曾報道過當地火山活動系列預測,因此本條新聞語言表述較為冷靜客觀,編譯為中文新聞時需要符合原新聞的情感態度,以客觀的視角和清晰的語言表述完整事實,新聞導語直接翻譯為“位于安第斯山脈南部的烏比納斯火山自2019年以來長期處于休眠狀態,近日再次噴發,火山口附近多個村莊被火山灰覆蓋”。
(二)與中國高度相關的新聞報道
1.國內事件的外部觀點
在全球新聞傳播與國際輿論領域,西方媒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慣于惡意抹黑中國形象引導國際輿論[8]。例如其論調長期游走于“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之間:前者活躍于中國經濟出現周期性調整或階段性挑戰時期,而當中國經濟或部分行業取得持續高速增長時,“中國威脅論”便袍笏登場。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關注國內事件的外部觀點,并及時糾偏、給予回應,通過編譯新聞呈現給國際社會一個真正的中國,傳遞真實信息,消除負面影響[9]。
2.他國與中國的雙邊或多邊關系報道
中國與他國關系的新聞主要報道各方外交關系與開展的合作情況,內容集中在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生活等多個領域。對熱點外交事件連續報道能讓新聞受眾明晰國際局勢,幫助大眾鞏固正確的意識形態、樹立恰當的合作與沖突觀。例如,2023年6月19日華爾街日報發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新聞,其導語特別指出“Encounter yields no breakthroughs on Taiwan, human rights and trade in sensitive technology”,即“會議沒有就臺灣、人權和敏感技術貿易方面取得重要決策突破”。這句話傳遞出美國方面對于雙方會談的看法,讓受眾明白美國對事件的態度,是新聞編譯的重點。此外,編譯需要著重強調“美媒認為,會議……”,以表明態度立場。
總之,須重點關注新聞素材選擇和編譯重點的確定,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一是要有豐富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知識;二是要了解國內外形勢的最新發展動向;三是要了解我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四是要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及時掌握宣傳報道口徑;五是要具備敏銳的政治意識及新聞意識[10]。
央視國際新聞頻道的報道以動態消息與分析評論為主,按表達的內容和方式可分為消息類與分析評論類。消息是公開發布的、尚未正式發表的信息,編譯講求時效性和準確性,語言表述簡明扼要。分析評論則體現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態度,編譯語言須立場明確、語言深刻、邏輯連貫,注重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平衡,起到引領方向、凝聚共識的作用。
(一)消息類
消息類新聞的報道主要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即譯文在翻譯時不僅要保持與原文意義相同、對等,還應保持形式上的對等[11]。因此,編譯中通常按原新聞敘述順序準確表達時間、地點、事件即可,可適當弱化對內容結構的調整。
例如,美國媒體彭博新聞社于當地時間2023年12月5日在“稅收和支出”板塊發布的關于英國百強企業2022年稅單的報道中寫:“Separate analysis by the Wealth Club, a high net worth investment service,found that just 100, 000 wealthy individuals paid £55 billion of all income and capital gains tax,accounting for 24% of the total.According to the report,the 100 highest earners alone paid £46 million each on average.”整段涉及大量專有詞匯和數據,為了準確表達信息且確保符合受眾閱讀習慣,首先須厘清主客體,在此基礎之上將其翻譯為:“高凈值投資服務機構財富俱樂部的獨立分析報告顯示,僅10萬名富人就繳納了550億英鎊的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占總收入的24%。報告稱,收入排行榜前100人平均每人繳納4600萬英鎊。”本條新聞的形式、結構與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直譯專業名詞和術語,突出簡、明、快的特點[12]。
(二)分析評論類
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而西方的價值觀比較重視個人權利。與之相應,中國的新聞報道傾向于運用整體思維審視新聞事件,傾向于化解沖突,而西方媒體往往將事件本身的沖突放在首位[13]。因此,可以在保證原文主題不變的基礎上適當增補編譯,運用歸化與異化翻譯實現中外信息在語言和文化上的融合,綜合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這樣有助于國內新聞受眾理解外方的觀點并保持正確立場,避免因為理解誤差而產生矛盾和沖突[14]。
以2023年7月4日前后各國媒體對巴以緊張局勢加劇的編譯報道為例,路透社發表了一篇題為“Israel and Palestinians risk deeper conflict in a distracted world”的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是“在動蕩的世界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面臨著更深層次沖突的風險”。文章分析了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2022年12月重新掌權以來,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由于宗教民族主義者擔任內閣要職承諾采取更強硬的立場,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分析家加?!す岵颊f,以色列民粹主義政治的興起推動了對巴勒斯坦人采取不妥協行動,這將引發巴勒斯坦人的進一步反應,并導致當前沖突的持續升級。與之相似的是美國媒體美聯社于當天發表的名為“A year of fighting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 just escalated.Is this an uprising ”的報道,標題譯為《持續一年之久的巴以沖突突然惡化,是否會演變為暴動?》文章梳理21世紀以來巴以的緊張關系,重點關注兩國長期斗爭導致的政治動亂、社會秩序混亂和死傷慘烈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美聯社將這場動亂定義為“起義”,但巴勒斯坦分析人士、前內閣部長齊亞德·阿布·扎亞德表示:“應當將這場戰斗描述為巴勒斯坦人憤怒的浪潮,而不是起義。”
依據和平解決爭端的新聞導向,對此新聞的編譯參考了同期(7月4日)今日埃及刊發的文章“Egypt led trilateral summit urges Israel to stop unilateral illegitimate”,題目的意思是“埃及領導的三方峰會敦促以色列停止單方面非法行為”,文章主題為如何尋求和平解決方案。為提高新聞可信度還參考了當事方以色列時報刊發的文章“PA freezes all ties with Israel over Jenin raid as US urges closer cooperation”,標題指出“巴勒斯坦宣布全面凍結與以色列政府聯系,美國就此敦促雙方加強合作”。文章主題是當前巴以雙方需要共同努力,以避免造成更加劇烈的局勢動蕩。
2023年7月5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播出題為《關注巴以沖突——聯合國:巴以暴力循環必須停止》的編譯新聞,首先陳述7月4日巴以沖突給民眾帶來的傷害,再對以色列軍隊7月3日凌晨對杰寧地區發起大規模襲擊行動作為事件背景予以分析,最后指出聯合國要求沖突雙方必須停止暴力循環。對比可以得出結論,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稿件更關注如何和平解決沖突,而非路透社與美聯社所關注的沖突本身。
總而言之,英文的思維及表達習慣多偏向演繹式,而中文的思維及表達習慣偏向歸納式,應在結構上適當調整,使譯文符合中文表達習慣[1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國際輿論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西方國家從近代開始就已逐步完成對全球主要媒體的掌控,占據輿論場中的價值觀制高點,常常隨意指責、抹黑,甚至通過媒體影響和干涉其他國家內政。對于這種現狀,必須立足國際輿論陣地,提升引領輿論風向的能力,對西方媒體歪曲報道作出及時、有效的應對,增強對外新聞話語權。因此,國際新聞工作者要搭建多元化新聞采編組織、建立輿情監測媒體庫、根據目標語言及新聞框架構建文本、運用功能對等理論來保證譯文質量,使編譯新聞的可讀性與真實性最大化,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同時,在堅守原有陣地基礎上,增強自主設計國際新聞議題的能力,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傳播海內外新聞,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麻爭旗.論國際新聞編譯的文化策略[J].現代傳播,2005(1):59-63.
[2] 張琳.關于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新聞報道策略的思考[J].現代傳播,2003(5):31-34.
[3] 崔力文.國際新聞編譯的選擇方法:以《參考消息》的涉臺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0(12):94-95.
[4] 宋佳烜.淺析國際文化新聞編譯的實操手段[J].傳播力研究,2018(19):38.
[5] 李夢蕾.國際新聞編譯策略綜述[J].科技視界,2017(27):64-65.
[6] 丁智擘.擦亮中國的眼睛:央視新聞頻道國際新聞節目現狀研究[J].聲屏世界,2004(12):22-24.
[7] 史亭玉,張平功.對外新聞話語編譯的理論、原則與策略[J].學術研究,2022(10):43-48.
[8] 陶丹丹.“一帶一路”國際新聞英漢編譯中的敘事建構[J].東南傳播,2019(12):70-71.
[9] 吉艷惠.論國際新聞編譯人員的“把關人”角色[J].西部廣播電視,2022(6):17-19.
[10] 張敏.國際新聞編譯如何把握素材的選擇[J].中國編輯,2005(3):58-59.
[11] 徐樂.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新聞編譯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64-66.
[12] 汪斐.基于目的論的財經新聞編譯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21(19):79-81.
[13] 馬琎晶.淺談如何做好新聞編譯工作[J].新聞世界,2010(6):115-116.
[14] 劉榮霞,張瑩.論新聞編譯中的敘事重構與外交立場:以《環球時報》《參考消息》對“南海問題”外媒報道的英漢新聞編譯為例[J].東方翻譯,2018(6):17-25.
[15] 王歌.外媒新聞報道的編譯方式和尺度分析[J].科技傳播,2015(17):12-13.
作者簡介 高賀雅姝,研究方向:英語、國際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