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麒羽 李陽
摘要:隨著短視頻的流行和數字技術不斷發展,傳統視頻新聞面臨挑戰,新聞攝像課程實驗教學模式亟待創新。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是湘南學院新聞學專業必修課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攝像與后期剪輯技能,提升審美與創作能力,能夠按既定要求完成拍攝并制作成視頻,為將來從事新聞報道、影視作品制作等相關工作積累經驗。課程實驗教學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攝像與剪輯技能,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構建“互聯網+”的實驗教學新模式,是邁向現代媒體要求的關鍵一步。
文章基于該校新聞學“一流專業”與融媒體實訓平臺建設情況,就該課程理論與實驗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結合短視頻流行、數字化技術變革以及學生個性化教學需求等現狀進行剖析,進而分享課程實驗教學創新路徑,如觀摩與分享的教學模式,模仿與創作的教學實驗項目,多元化攝像技術如短視頻新聞剪輯、VR新聞制作等,以及構建“互聯網+”的實驗教學模式。課程通過設置創新且具備挑戰性的實驗項目,融合學科知識與新技術,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技能,力求培養更多緊跟時代發展、貼近行業需求的媒體人才。
關鍵詞: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實驗教學;短視頻新聞;數字技術;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109-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湘南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成果,項目編號:65;2023年度湘南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國漫電影的文學藝術教育”成果,項目編號:2023XJ31
短視頻時代,信息過載使得人們不再滿足于視頻新聞的簡單呈現,而更注重質量、創意和深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1]。攝像設備、視頻編輯軟件的使用,新聞媒體平臺的更迭等,無一不體現視頻生產對數字技術的依賴。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為視頻制作和發布提供了更廣泛的創作空間,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湘南學院新聞學專業2021年入選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依據學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辦學定位,積極適應媒體融合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2]。
近年來,新聞學專業遭受大眾質疑,新聞學考研、考編“卷”,就業“難”,“張雪峰:打暈不報新聞學”事件更是影響了新聞學專業的招生,湘南學院新聞學教育承受巨大壓力。學校對新聞學學生的培養理念亟須調整,不僅應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技能的培養,還應考慮就業市場對人才多元化能力的需求[3]。
湘南學院新聞學專業教研室于2022年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將傳統的攝影與攝像課程拆分為新聞攝影與圖片編輯與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理論課程僅20學時,實踐課時共44學時,教學過程中更全面地考慮到攝像技術的技術性、實操性和藝術性教育,從而使新聞專業學生在課程中真正掌握攝像及剪輯技能,創作出具有一定藝術水準、適應短視頻時代發展的影像作品,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一)短視頻新聞制作
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興起,人們熱衷于通過短視頻獲取新聞資訊[4]。短視頻新聞具有即時性與快速傳播特征,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呈現和傳遞信息,通過注意力抓取的方式吸引用戶[5]。同時,短視頻新聞具備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如紀錄片式的敘述、現場報道、專題探訪等,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更靈活的呈現方式。然而信息傳播速度快,觀眾可能只關注標題和片段,忽略復雜和深入的信息。課程教學內容應緊貼短視頻新聞特性,通過開展深度報道、分析和解讀等實踐活動,在視頻新聞生產過程中注重信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二)數字化技術變革
起源于科幻小說的“元宇宙”概念已融入人們的互聯網生活,也為新聞傳播帶來了全新的范式。“元宇宙”是由多種技術和服務組成的復雜生態系統。在元宇宙的框架下,視頻新聞借助NFT進行生產,“新聞傳媒機構在采集信息過程中擁有原始資料,如新聞故事、現場照片、視頻等,利用NFT技術開發和利用資源”[6]。相較而言,VR技術在我國更為普及。新華網、央視網等傳統媒體網站都設立了VR專區,以全景式圖景呈現新聞,互聯網平臺憑借網絡互動的優勢,強化新聞視覺與互動效果。“沉浸體驗與傳統新聞閱讀方式存在差異,‘VR+新聞作品的后期制作難度較大。”[7]建立數字化實驗環境,引入元宇宙教學是一大難點。
當前課程尚未涵蓋以上應用,很多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這些概念,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適當對這些高新技術的概念進行講解和實踐指導,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動向,使學生逐步適應日益復雜和多變的科技與媒體環境。
(三)個性化教學需求
實驗課時量的增加要求教師重新思考教學和評估體系的建設。傳統實驗教學考核僅關注學生的拍攝作品呈現,而忽略其新聞創意、藝術水準、團隊協作等。視頻的拍攝制作與影視藝術的視聽語言密不可分,而新聞學專業按本科二批普通類錄取,對影視藝術的積累欠缺。已有研究指出,文化類專業學生“缺乏審美藝術層面的基礎知識,缺乏良好的審美能力,很少有親身參與藝術創作的經歷”[8]。此外,由于攝像技術的局限性,動畫能呈現更夸張的畫面,如動漫電影《紅辣椒》天馬行空的夢境,國漫《長安三萬里》中的盛唐風貌……都是真實的攝像鏡頭難以展現的。將電影藝術、動畫藝術元素融入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對影視藝術的鑒賞能力,訓練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及專業水平,也能夠提升其創意表達和畫面敘述能力。課程通過建立多元性的教學和評估體系,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潛力。教學內容和方法呈現差異化,滿足學生個性化職業發展需求。
(一)觀摩與分享教學模式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制定某一主題,如“紅”“新聞導向性”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作品,包括經典電影片段、優秀新聞視頻或其他相關影像材料,在課堂上分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教學與討論分隔開,使學生通過討論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9]。學生有機會展示自身對課程主題的理解,接觸到多樣影像作品,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在作品的觀摩中引入動畫作品,如國產神話題材動畫作品、日本動漫電影,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奇幻、大膽的視聽語言。通過觀摩與分享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影像及視聽語言的理解,提升學生對影像藝術表達方式的敏感度,激發學生對影像藝術的興趣。
(二)模仿與創作實驗項目
融合影視作品原片、動畫作品的觀摩與視聽語言理論與技巧的學習,將其與新聞視頻的實際創作相結合。實驗教學充分借鑒前人在新聞視頻觀摩和制作方面的研究經驗,引入對影視作品原片的模仿實踐與自主創作。“學習是認知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表征的過程。”[10]將電影原片和動畫作品作為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觀摩的同時參與模仿實踐,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影視文化語境,使其切身感受影視作品的創作流程及視聽語言的組合方式。通過電影結合課程內容進行系列實訓項目,如固定鏡頭、運動鏡頭、電影用光及色彩、剪輯的章法、類型電影的模仿等。同時,模仿動畫作品,嘗試手繪簡單的分鏡腳本,感受視聽語言的創造力,如實訓項目要求學生分組描繪動畫電影《未麻的部屋》中臥室畫面的構圖,感受作品色彩的運用。課程引導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影視原片為媒介,培養學生學習主體性[11]。
(三)多元化技術學習策略
課程積極探索多元化攝像技術培養策略,使學生快速適應未來媒體行業需求。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包括智能跟蹤、場景分析、語音識別等。在湘南學院融媒體實訓平臺,學生將學習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來提高攝像效率和拓展創作方式。同時,探索在元宇宙虛擬空間中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的方式,在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將新聞視頻內容轉化為NFT作品,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和切身體驗,闡釋NFT技術對于新聞傳媒機構資源管理和變革的意義[12]。基于VR和AR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現狀,制作逼真的虛擬場景和與實際環境融合的增強現實內容,培養學生創造力。
另外,隨著豎畫幅的短視頻新聞、手機剪輯APP的普及,新聞記者不僅需要掌握傳統攝像和編輯技巧,還應適應使用手機拍攝和剪輯[13]。課程實訓安排部分實訓項目,訓練學生使用手機拍攝,掌握手機剪輯APP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同時對短視頻平臺特點和用戶新聞喜好進行剖析,相應安排實訓項目內容。如根據短視頻用戶瀏覽習慣,訓練學生豎屏畫面的拍攝和構圖技巧。
(四)“互聯網+”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
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實驗教學與融媒體平臺緊密結合,構建“互聯網+”的實驗教學模式[14]。利用湘南學院融媒體實訓平臺,積極推動平臺實訓與課程教學同步,“媒體融合核心在于多類媒體生產資料的共享和傳播渠道的互融,融媒體實訓平臺包含策、采、編、發四個生產環節。”[15]以實訓項目“短視頻新聞制作”為例,采用分組模式,給每個小組布置相同的新聞視頻實訓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拍攝視頻,提交短視頻新聞專題報道,最終發布至短視頻平臺。該項目實訓在對學生成果進行考察打分時,不僅要關注新聞內容與視頻制作質量,還應對其短視頻賬號運營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量。該教學模式不僅培養學生新聞報道和視頻制作的技術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對新媒體運營的理解和應用。
在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湘南學院新聞學注重學生實驗創新能力,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新聞攝像與視頻編輯課程在攝影與攝像課程的實驗教學基礎上進行創新,結合短視頻、數字技術發展背景,將新興技術融入實訓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科視野,同時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修養。而受限于環境、資金等影響因素,學生對于新興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還存在一定難度,融媒體平臺的操作和內容發布流程還需要與其他課程實驗項目相配合,新聞學專業應進一步完善各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計劃,加強學科知識與新技術的融合,積極推動“互聯網+”的實驗教學模式,按照一流專業建設以及融媒體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為國家媒體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EB/OL].新華社,(2022-11-09)[2023-11-15].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1/09/ c_1129113557.htm.
[2] 韓筠.以在線課程為重要抓手,促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9(18):26-28.
[3] 閆瑞.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攝像》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新聞世界,2022(8):72-75.
[4] 谷依笑.移動新聞生產方式的視頻化轉變及隱憂[J].新聞傳播,2023(22):63-65.
[5] 張步中,施澤林.三個著力點,讓新聞短視頻鮮活起來[J].新聞與寫作,2023(12):106-109.
[6] 葉舒寧,胡雨濛.元宇宙視域下新聞傳媒業的機遇與挑戰:基于NFT技術的運用[J].東南傳播,2023(5):27-29.
[7] 丁佳玄.媒介技術視域下VR新聞報道實踐與發展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3.
[8] 張崢雯.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秦智,2023(10):110-112.
[9] 臧倩文.對分課堂教學法在高中《哲學與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23.
[10] 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5):77-80.
[11] 呂小亮.課程評價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9.
[12] 余苗,黃莉莉.數字藏品賦能新聞出版:應用實踐及趨勢展望[J].中國出版,2023(19):33-39.
[13] 龍強,馮強.“在抖音做新聞”:新聞從業者的短視頻平臺生產實踐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3(12):78-87.
[14] 羅見聞.融媒體實訓平臺在新聞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與創新分析:以湘南學院新聞學專業實踐課程改革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49-51.
[15] 張守榮.“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反饋[J].高教學刊,2023,9(36):169-172.
作者簡介 陶麒羽,助教,研究方向:影視藝術。 李陽,助教,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