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保證公路工程設計質(zhì)量,文章總結了路基邊坡防護目標、防護類型和設計原則,分析了植物防護、土工格室護坡、植生混凝土護坡、骨架護坡、護面墻等防護措施的設計要點。同時,以某山區(qū)二級公路為研究對象,制定了路堤邊坡和路塹邊坡的防護方案,可為類似路基邊坡防護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 路基邊坡;防護技術;生態(tài)防護;圬工防護;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 U41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2-0123-03
0 引言
公路工程作為帶動區(qū)域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里程逐年增加。公路在建設期間,需回填或開挖形成邊坡。在連續(xù)降雨天氣下,邊坡坡面會出現(xiàn)雨水徑流,對坡面土體產(chǎn)生沖刷、侵蝕,使得邊坡坡面的力學性能下降,嚴重的可能引起邊坡滑塌或整體失穩(wěn),引起不良的社會影響。目前,很多設計人員在選擇路基邊坡防護措施時,套圖現(xiàn)象嚴重,對設計原理了解不清,導致邊坡防護方案的適用性差。因此,進一步研究路基邊坡防護設計要點具有重要意義。
1 路基邊坡防護基本理論
1.1 邊坡防護目標
在降雨強度較大的地區(qū),雨水在邊坡內(nèi)的入滲量會明顯小于邊坡土體的入滲能力,從而在坡面產(chǎn)生雨水徑流。邊坡坡面的土顆粒在雨水徑流的作用下,會受到水拖曳力Fd和上舉力Fl,見式(1)和式(2):
(1)
(2)
式中,Cd——阻力系數(shù);C——上舉力系數(shù);A——土顆粒在水流方向的投影面積(m2);ρ——水流密度(g/cm3);u——顆粒表面水流速度(m/s)。
當拖曳力和上舉力的合力大于土顆粒自身重力時,邊坡坡面土顆粒就會被持續(xù)沖走,故邊坡防護的目標是防止土顆粒被沖走。
1.2 邊坡防護類型
經(jīng)過對國內(nèi)多條在役公路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公路路基邊坡防護方式有生態(tài)防護和圬工防護兩類,前者包括植物護坡、植生混凝土防護、土工格室防護等,后者包括骨架防護、護面墻等。由于我國公路邊坡防護理論很多是借鑒鐵路或水利行業(yè),所以比較重視工程效應。對于高度較大的邊坡多采用圬工防護(尤其是發(fā)展較落后的山區(qū)),景觀性較差,且與自然景觀不協(xié)調(diào)。為了推動公路工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在路基邊坡防護中加強生態(tài)防護的應用。
1.3 邊坡防護設計原則
公路路基應根據(jù)其所在地區(qū)的地質(zhì)、氣候氣象、水文條件、經(jīng)濟水平等選擇合理的護坡方式,并滿足以下基本原則[1]:一是安全性原則。防護后的邊坡要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確保其安全系數(shù)在規(guī)范要求內(nèi)。二是經(jīng)濟性原則。邊坡防護方案要對比工程造價,避免投入成本過高。三是協(xié)調(diào)性原則。邊坡防護方案應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提高道路美觀性。
2 路基邊坡生態(tài)防護設計
2.1 植物護坡
2.1.1 防護原理
植物防護對路基邊坡的防護原理體現(xiàn)在兩方面[2]:一是水文效應。坡面植物可以截留雨量,使雨水在未到達坡面前就被植物枝干截留,隨后部分雨水蒸發(fā)、部分雨水重新濺落在坡面上,減小了雨水的勢能和動能,從而降低坡面侵蝕。二是加筋效應。一般情況下,植物根系越密集,對土體的加筋效果越好。植物根系在土層中雜亂無章地生長,使得植物根系與土壤形成一種復合材料,從而提高土體的黏聚力。由莫爾—庫倫準則可知,黏聚力增加后,最小主應力增大,莫爾圓半徑減小,土體破壞線上移,如圖1所示。
2.1.2 植物防護措施
目前,常用的植物護坡措施有人工植草、客土噴播、三維網(wǎng)植草等,其中人工植草是施工工藝最簡單、工程造價最低的一種工藝,適用高度較低、坡度較平緩的土質(zhì)邊坡,但是人工操作不易控制草籽撒播密度,使得草籽成活率偏低,在暴雨天氣下防沖刷效果不好;三維網(wǎng)植草技術是先在邊坡坡面上固定一層三維網(wǎng),可以在草籽未長成前保護邊坡坡面不受雨水干擾,但是大部分三維網(wǎng)是以熱塑脂為原料,成本較高,且老化后易產(chǎn)生有害物質(zhì),會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對于土壤松軟、土質(zhì)復雜、坡度較大的路基邊坡坡面,可采用客土噴播植草護坡,即先將草籽、肥料、植物纖維、保水劑、黏結劑、土壤及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均勻攪拌成“客土”,并將其噴附在邊坡坡面,具有施工效率高、工期短、效果好等優(yōu)勢。如公路投資金額充裕,建議優(yōu)先選擇客土噴播防護邊坡。
2.1.3 植物設計
在實際公路項目中,應因地制宜選擇護坡植物,優(yōu)先選擇根系發(fā)達、成活率高、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種,謹慎選擇外來物種。護坡植物要盡量做到草本植物、灌木、喬木相結合,構建相互依存、共同成長的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
植物用量宜綜合考慮當?shù)氐慕涤炅俊⑼临|(zhì)、邊坡坡度、邊坡坡向、公路施工季節(jié)等因素,具體草種用量M可按式(3)計算[3]:
(3)
式中,m——期望成株數(shù)(株/m2);C1~C5——分別為年降雨量、土質(zhì)、坡度、坡向、施工季節(jié)修正系數(shù),具體取值可參考表1;C6——草種發(fā)芽率,取90%。
2.2 土工格室護坡
2.2.1 防護原理
土工格室具有質(zhì)量輕、耐腐蝕、抗拉強度高等優(yōu)勢,可將其用于公路路基邊坡防護中。土工格室對邊坡的防護原理體現(xiàn)在:①排水作用。土工格室能填補邊坡坡面縫隙,并作為排水通道,將雨水徑流排出,降低邊坡土體的含水量。②防滲作用。土工格室具有防滲功能,可減少雨水徑流向邊坡內(nèi)部的滲入量。③加筋作用。土工格室埋入邊坡土體內(nèi)部,可與周邊土體形成復合材料,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參數(shù)和邊坡的整體穩(wěn)定性。
2.2.2 土工格室護坡注意事項
土工格室適用于坡度<1∶1.0、缺乏石料的路段。在施工前,要將邊坡坡面的雜物清理干凈,保證坡面平整,防止雜物刺穿土工格室。同時,應按需在周圍開挖水平種植溝,降低水土流失,改善植物生長環(huán)境。需注意,種植溝間距不宜過于稀疏或密集,控制在20~30 cm。
2.3 植生混凝土護坡
植生混凝土護坡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型綠色環(huán)保型防護技術,在很多地區(qū)的公路項目中已經(jīng)推廣應用。植生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肥料等成分組成,按功能不同可劃分為植物型多孔纖維混凝土、可凈化水質(zhì)植生混凝土砌塊、抗沖刷型植生混凝土等,不同植生混凝土的特征和適用性見表2[4]。
3 路基邊坡圬工防護設計
3.1 邊坡骨架防護
3.1.1 骨架形式
目前,公路路基邊坡防護中骨架形式有拱形骨架、菱形骨架、人字形骨架等,不同骨架常用的尺寸、圬工量、截排水效果對比見表3。
綜上,建議公路路基防護設計時優(yōu)先選擇每平方米圬工量最小、截排水效果較好的拱形骨架。
3.1.2 骨架材料
為了避免路基邊坡坡面在雨水徑流作用下出現(xiàn)水土流失、表層掉塊等病害,骨架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和厚度。
骨架常用材料有強度較大的混凝土預制塊和漿砌片石,其中預制塊骨架的圬工量小,可標準化施工,但造價偏高;而漿砌片石成本低,但需嚴格控制施工質(zhì)量。因此,在石料豐富的區(qū)域,建議使用漿砌片石骨架(以挖方石料作為原材料);在石料缺乏地區(qū),宜使用預制塊骨架[5]。
此外,由《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 D30—2015)可知,路基邊坡骨架厚度應≥0.4 m。
3.2 邊坡護面墻防護
護面墻適用于路基邊坡坡面巖石風化嚴重的路段,且邊坡坡率不宜陡于1∶0.6。護面墻只嵌入邊坡坡面表層(取決于墻厚),在設計時可忽略土壓力作用。大量工程實踐表明,護面墻厚度取決于邊坡高度H,當H≤2 m、2<H≤6 m、6<H≤10 m、10<H≤16 m,護面墻頂寬分別取0.4 m、0.4 m、0.4 m、0.6 m,護面墻底寬分別取0.4 m、0.4+H/10 m、0.4+H/20 m、0.6+H/20 m。
在含水豐富的地區(qū),護面墻墻背應設置排水孔。同時,為了提高護面墻的穩(wěn)固性,可在墻背每隔4~5 m設置一個耳墻。
4 路基邊坡防護設計實例
研究對象為某省道公路,全長22.8 km,設計標準為二級公路,設計荷載為公路Ⅱ級,路基寬度為8.5 m,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公路所在區(qū)域為溫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且以短時強降雨為主,最大日降雨量可達36.5 mm/d。
4.1 填方段邊坡防護設計方案
K0+000~K1+000段路基的地勢較平坦,以填方路堤為主,填料為黏性土,邊坡最大高度為5.5 m、最小高度為1.6 m(滿足基本洪水位要求),均為一級邊坡,邊坡坡率為1∶1.5,不設置護坡道。由于K0+000~K1+000段路基邊坡高度不均勻,不宜采用同一種邊坡防護措施,否則會造成路基經(jīng)濟指標偏高或防護效果差等情況。
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和臨近項目建設經(jīng)驗,建議邊坡高度≤4 m的路段采用植物防護(K0+000~K0+350、K0+550~K0+1000),植物選擇紫穗槐,草籽用量取15 g/m2,土路肩用M7.5漿砌片石進行加固;邊坡高度>4 m的路段(K0+350~K0+550)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護,骨架采用M7.5漿砌片石,并每隔20 m設置一道截水槽,骨架內(nèi)種植紫穗槐,具體邊坡防護方案如圖2所示。
4.2 挖方段邊坡防護設計方案
K10+600~K10+700段路基地勢高,以挖方路塹為主,邊坡巖土體以強風化和中風化砂巖為主,邊坡整體高度較均勻,在12.6~13.5 m之間,均為二級邊坡,邊坡坡率自下而上分別為1∶0.75、1∶1.1,坡腳處設置寬1 m的碎落臺。為了防止邊坡坡面沖刷,在一級邊坡設置了護面墻,材料選用M7.5漿砌片石,具體設計參數(shù)為:護面墻頂寬取0.4 m,底寬取0.8 m,在墻背設置3排仰斜式排水孔(梅花形布置),并在距離坡腳4 m處設置一個耳墻。
5 結語
該文主要研究了路基邊坡防護設計原則、生態(tài)防護和圬工防護的設計要點,并以某二級公路為研究對象,制定了路基防護方案。研究成果表明:
(1)公路路基邊坡防護目標是防止土顆粒沖刷,設計時要堅持“安全性、經(jīng)濟性、協(xié)調(diào)性”的基本原則。
(2)路基邊坡生態(tài)防護包括植物防護、土工格室防護、植生混凝土防護等,其設計關鍵是確定植物類型和用量。
(3)邊坡骨架宜優(yōu)先選擇拱形,厚度不小于0.4 m,材料可用漿砌片石或混凝土預制塊。
(4)護面墻多用于風化嚴重的路塹邊坡,可結合實際需求設置排水孔和耳墻。
參考文獻
[1]陳光文. 公路路基邊坡防護要求及方案分析[J]. 交通科技與管理, 2023(15): 135-137.
[2]彭小錄, 牛力達. 綠色公路建設理念在甘南高寒區(qū)路基設計中的應用[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3(5): 27-30.
[3]郭文禮. 道路路基邊坡加固防護工程的設計分析[J]. 運輸經(jīng)理世界, 2023(11): 140-142.
[4]藺青青. 邊坡防護技術在公路路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3(3): 122-124.
[5]馬建國. 公路路基設計中邊坡防護技術的應用[J]. 交通世界, 2022(14): 108-110+114.
收稿日期:2023-11-20
作者簡介:王磊剛(1991—),男,本科,工程師,從事公路勘察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