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東北抗聯精神是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抵御外族入侵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展現的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我們在新時代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將東北抗聯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支撐。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確立為最高理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無數東北抗聯將士能夠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威武不屈,就是因為他們對革命理想忠貞不渝。楊靖宇將軍曾說:“黨是革命者的生命、靈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證”。正是有了這樣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使得他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勇赴國難,百折不撓,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趙尚志一生曾三次身陷囹圄,在屢次遭受挫折打擊、身處逆境時從不灰心,在斗爭的關鍵時刻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高尚品質。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共產黨員能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理想信念矢志不渝。
習近平總書記把理想信念比喻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視為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課題常修常煉。今天,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任務十分艱巨,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只要我們堅定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理想和信念,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勇于創新,就一定能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窮兇極惡的日偽軍,東北抗聯將士不畏艱險,頑強苦斗,用赤子般的忠誠與熱情,在最為惡劣的斗爭環境中爬冰臥雪,吃草吞棉,征戰不息,以頑強的意志堅持抗戰14年,迎來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東北抗聯在與敵人長期的斗爭中,繼承和發揚了首創首行、獨立自主的開拓創新精神,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東北抗聯率先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供了經驗;率先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尤其是建立遍布整個東北的獨具特色的密營,為長期抗戰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需要繼續發揚東北抗聯的開拓創新精神。要加快體制創新,推動新區發展,使其成為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實驗區,從而帶動東北地區整體的體制創新和結構轉型。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動能,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國家重大核心裝備以及重大工程項目在東北地區啟動、實施,在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國家產業鏈現代化作出貢獻。要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塑造產業鏈,為國家探索產業鏈高端化發展路徑積累經驗。
東北抗聯精神作為無形的精神資源,激勵東北人民發揚“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東北抗聯精神是極其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東北抗聯14年的苦斗,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革命文物、抗戰遺址遺跡,這些資源是東北抗聯精神的有形物質載體。作為珍貴的歷史資源,革命文物是革命歷史最真實可信的見證,有著獨特的史料價值和史證作用。東北抗聯的遺址遺跡具有鮮明的感染力,其重要地位是教科書和課堂無法代替的。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用東北抗聯精神凝心聚力。要保護挖掘東北抗聯革命文物、抗戰遺址遺跡資源,打造東北獨有的紅色教育基地,將東北紅色文化資源與青山綠水、冰天雪地的自然資源有機融合,將黨史學習教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發展紅色旅游有機融合,深挖東北抗聯精神內涵,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推動東北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東北抗聯精神將繼續激勵我們以更大決心、更足干勁,胸懷“國之大者”,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積極履職盡責,在建好建強“三個基地、一個屏障、一個高地”中體現擔當作為,在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推動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