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虹 曾曉林
(韓山師范學院 廣東 潮州 521041)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育青年主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積極弘揚傳統美德,逐步成長為兼具世界眼光與民族傳統的新時代青年?!盵1]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對文化未來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要求,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文化自信。而“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又是國家建設發展的關鍵力量,可見激發中國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加強文化的自信心是極其重要的。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依舊使用簡單的灌輸方式對中國青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成效肯定一般。當今的中國青年思想多元活躍,對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適應力強,也自成一套適用于新媒體的溝通體系。所以當下要引領中國青年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傳播方式和探索新的傳播路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也加快了信息繭房對青年用戶包圍的進程。信息繭房是由美國學者桑斯坦提出來的,他認為信息繭房會讓用戶只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并置身于讓自己身心愉悅的領域內[2],久而久之,用戶就如受困在蠶繭中一般,對繭房外的信息不甚了解,因此本文認為信息繭房會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路上的攔路虎,亦值得探討。
一項對國內十所高校的700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導向[3]。在另一項針對南京800名青年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都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益于自身的成長發展,也認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很有必要[4]??梢?,中國青年在主觀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有十分積極的態度。
調查顯示,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流于表面,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探究,難以構建深度的知識體系。例如閱讀四大名著只讀簡裝版,對待部分常識的把握程度僅停留在中學階段。而且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缺乏系統全面的整體認知,往往只關注其一兩個方面,如傳統節日文化、四大發明等,而對中醫藥文化、戲劇文化等其他與自身關系不太密切的優秀傳統文化則較為陌生[5]。
中國青年學習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最多來源是課堂,其次是通過書籍、旅游見聞、電視節目等方式進行學習,都屬于單向傳播的渠道,缺乏互動的活力。雖說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新媒體上進行傳播,但其內核依舊是傳統媒體的傳播思路[6]。又或者是在新媒體上進行傳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分娛樂化,例如出現“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惡搞事件,文化被泛娛樂化的負面效應極強,不利于中國青年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背后價值的思考。
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是在2006年,當時中國的新媒體時代也未真正到來。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新媒體時代的確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信息訂制的服務,大大降低了用戶搜索信息的成本的同時信息繭房也逐步形成,特別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深陷在繭房中的用戶所接收的信息、價值觀會逐漸單一化與固化,無法拓寬自身的信息接收面,這等消極作用也十分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7]。因此,需要進一步分析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探究其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原因。
從文獻分析的結果來看,桑斯坦曾提出信息繭房也被稱為是自我偏好的同質化,也有其他學者直接稱為同質化繭房[8]??梢娫谛畔⒗O房描述性概念中,同質化是其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特征。本文將從用戶群體和算法過濾機制這兩個方面所導致的同質化對信息繭房的形成進行闡述分析。
用戶在新媒體中的好友數量越多,用戶會通過觀察線上好友的共同興趣和觀點,并在交流中展示這類興趣和觀點,這是為了讓自己在新媒體上的形象更穩定可靠。在新媒體上也經常出現沉默的螺旋的現象——當一件事情的某個觀點被多數用戶所認同時,那么支持其他觀點的用戶會呈現出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無形的群體壓力讓群體同質化更深了一步。再者是用戶會在新媒體上尋找認同自己觀點想法的群體,并當用戶在此群體中涉入的程度越深時,群體內部的用戶會對觀點和想法進行強化和同質化,這便產生了“回音室效應”,既是在一個獨立的圈子中,觀點和想法都得到了充分的回應,回應室效應雖然不完全與信息繭房一致,但它與信息繭房有著相似的心理機制。綜合以上論述,再結合近年來我國新媒體上興起的各類亞文化組織,它們都有明顯的群體組織,每一個亞文化的群體都十分獨立,擁有屬于自己群體的觀念與立場,青年用戶無論是出于喜愛還是為了合群加入到這些類型的群體中,青年用戶之間的信息會逐漸顯現出趨同的特征。亞文化的觀念與立場在這個群體內得到逐步的強化,讓青年用戶充分認同對自己的觀念立場。所以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媒體上的主流文化,但由于在新媒體上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不夠新穎,其主流文化地位也受到亞文化群體的不斷沖擊,青年用戶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在亞文化群體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失去更多的競爭力。
算法的過濾機制——其一是內容的推薦,它通過當前用戶在新媒體上關注的對象情況,預設當前用戶感興趣的其他對象,并推薦給當前用戶;其二是協同過濾機制,這個機制是挖掘當前用戶在新媒體上所展示出的興趣點,然后通過將擁有類似興趣點的其他用戶的觀點看法推薦給當前用戶,從而讓當前用戶有所謂的新發現,但依舊是在不斷強化用戶的喜好,將用戶困在信息繭房內[9]。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流量至上、娛樂至上的時代,各種娛樂、獵奇甚至低俗等無營養內容層出不窮,利用青年用戶的好奇心給其帶來即時性的上癮體驗,一旦用戶上癮,算法會對青年用戶的興趣點進行采集與分析,不斷地讓青年用戶在無意識中攝入更多無營養內容,全然不知自己已經被信息窄化和偏食。長此以往,青年用戶在新媒體上能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則越來越少。還有西方國家通過利用新媒體各個平臺的信息繭房算法過濾機制向中國的用戶,尤其是向青年用戶隱性地輸送包含其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的內容,如影視作品、網絡游戲等,而且部分西方的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還摻雜著黃賭毒等不良元素,試圖利用信息繭房的同質性使青年用戶全面接受西方的思潮,而且青年用戶是互聯網的主力軍,長期沉浸在新媒體這個虛擬的花花世界中會產生失控感,加劇自身主體意識的模糊,從而更容易被不良觀點立場所迷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也容易被瓦解。
個性化算法過濾機制確實是造成信息繭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算法也不外乎是一種突破信息繭房同質化的好方法。一方面,用戶無論是對各類觀點的看法,還是對內容的選擇,甚至是在新媒體中的群體站位都非一成不變,特別是青年用戶,他們喜愛探索更新鮮的事物,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會發生遷移,算法應該及時甚至是預測到用戶的變化,以此促使用戶注意力的轉移與延伸。另一方面,算法需要“出其不意”,不能讓青年用戶在其舒適的領域內久待,身為青年需要利用新媒體開拓自身的眼界,因此算法適當地為青年用戶推薦慣性之外的訊息和內容很有必要。
算法被優化的同時,也需要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通過科技賦能,采用數字呈現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還能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立體起來,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吸引青年用戶,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感化青年用戶,讓青年用戶從內心深處贊同并熱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2023年4月莫高窟的“數字藏經洞”小程序上線,僅僅上線1周有超過1400萬用戶進入小程序,用戶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領略莫高窟的神奇壯麗,小程序內還設置有游戲互動機制,增強用戶的體驗感,進一步加深用戶對莫高窟文化歷史的了解。如今微博,抖音,微信,嗶哩嗶哩等社交平臺的用戶量巨大,且多為青年用戶,但是各個平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并不全面,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特點的凝練,像許多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宣傳時常常面臨著“走不出去”的難題,這就需要多依托各類社交平臺、移動客戶端、融媒體平臺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包裝,例如2023年的春節,潮汕地區的英歌舞走紅網絡,刷屏各大社交平臺,讓全國各地的用戶甚至是海外用戶都認識了英歌舞這一非遺文化,特別有助于增長中國青年的文化自信心。當然不僅是非遺文化需要弘揚,讓堅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賬號能在各個平臺都有一席之地,都很有利于優質作品的產出和實現效果的良性循環。而且也只有當傳播的形式不斷地豐富,才能在新媒體上占領更多的地位,再加之算法的優化,最后達成新媒體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算法更大概率地推薦給青年用戶的目標。
加強對新媒體上各個平臺的監督,通過實名認證,鎖定賬戶的年齡層。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齡范圍是14~35周歲。所以,平臺需要有社會責任意識,為年齡范圍在14~35周歲期間的青年用戶多輸送與本平臺原來的調性不同的信息內容資源,促使青年用戶接觸更多元化的信息內容,為青年用戶營造出一個信息較為均衡的環境,努力讓青年用戶打破信息繭房。當然這可能并不太利于平臺的定位,甚至不利于平臺的收益,但平臺要將眼光放得長遠——只有將青年托付起來,國家才能更強更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平臺的運營才有可能長久不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始終要以內容為王。一是政府要加強力度展開網絡清朗行動,對以“低俗媚俗”內容博取流量的行為零容忍,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出一條規整之路。二是由于青年用戶是成長生活在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里,當他們面對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難免會覺得生澀難懂。因此,既然身處在文化傳播的新時代,就要利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豐富傳播的內容。三是利用傳統文化優秀的內容,打造優秀的衍生品,通過各類衍生品豐富文化傳播的內容,再將其傳播出去,從而實現形成文化性、藝術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的傳播模式,突破了以往老舊刻板的呈現形式。例如,近幾年來,在青年群體中炙手可熱的國潮風很好地證明了跨界融合的方式是一種成功的嘗試。像虎年春晚的舞蹈節目《只此青綠》,便是以我國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千里江山圖》為創作背景打造出來的,采用的是“文化+藝術”的跨界融合方式,一時間快速地稱霸在新媒體上的各個平臺,國人對其贊不絕口,甚至夸張地稱看完《只此青綠》不止有“文化自信”已經是“文化膨脹”了,更是有許多青年用戶模仿挑戰“青綠腰”,又將模仿的照片發送在新媒體上,引發大家的討論和熱議。在熱議中,青年用戶間又互相科普了更多關于中國傳統舞蹈、傳統畫作的知識熱點,至此引起新一輪的熱門話題。
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增長中國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新媒體的介入與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加劇了信息繭房的現象,因此需要不斷地研究造成信息繭房的影響因素,不斷地提出突破信息繭房的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好新媒體,突破信息繭房同質化,巧用新媒體打造多元傳播路徑,可以為中國青年帶來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青年源源不斷地吸取精神食糧,匯聚成勇往直前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