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鳳妮
(南寧日報社,廣西 南寧 530000)
在信息時代變革過程中,各類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三微一端”的深化發展,切實改變了當下新聞信息傳播格局,給受眾新聞閱讀途徑和閱讀習慣帶來很大的影響。面對愈加復雜的新媒體傳播格局,網絡新聞編輯者需要積極審視當前新媒體時代語境,掌握各類新媒體平臺特征,并立足受眾需求重新思考編輯角色的多元定位,不斷革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找準“守正”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加快工作轉型,提高工作質量,在復雜的新媒體洪流沖擊中站穩腳跟,持續發展。
新媒體是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概念。具體來講,新媒體環境主要突出以下特征。第一,開放性和即時性。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交流的主題、對象范圍上,即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超越了傳統領域間的交流障礙,信息主題更加泛化和多元,各種思想文化得以自由傳播至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使得輿論引導范圍大幅擴展。即時性體現在信息傳播速度和及時性上。新媒體憑借先進的傳播技術、龐大的傳播主體以及專業和非專業的傳播技能,使得信息傳播時間更快更及時,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獲知想要了解的信息內容。第二,海量性和兼容性。新媒體對信息量、數據類型、數據處理的速度較之傳統媒體擴大幾萬倍,而且與傳統媒體優勢兼容,既具有電視在聲音、文字、圖像方面的呈像優勢,也涵蓋報紙持久儲存信息的優勢,為大容量、豐富性的信息儲存、檢索、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第三,互動性和平等性。互動性體現在信息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雙向和多向交流特點,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閱讀者、觀看者,同時還是信息的評論者、反饋者,有利于信息傳播主體與受眾建立緊密關系,促進信息多元交流。平等性體現在信息傳播不再像傳統媒體那樣是一個控制中心和一條隧道,而是很多人都有編輯傳播信息的權利,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同時增強了受眾發布、傳播信息的自由性和主體性。第四,影響性和滲透性。基于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渠道、方式、主體等要素的變革,使得新媒體信息輿論影響力更大,滲透性更強,極大地提升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知情權、發言權以及參與權。
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媒體行業的迭代和變革,新媒體環境的改變為新聞編輯帶來不可忽視的挑戰,具體如下。第一,主導權削弱。在新媒體格局還比較單一的早些時期,新聞編輯普遍被稱為信息“把關者”,即新聞編輯具有較為權威的信息傳播把關權,只有對信息進行審核和修改后,信息才能進入受眾的視野。然而,隨著新媒體媒介日益豐富,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出現賦予了媒體語境新定義,大量自媒體的出現讓新聞編輯主導權被嚴重削弱,新聞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甚至很多編輯還需要根據各類平臺受眾發布的信息來確定新聞的真實度,主導權的削弱也意味著編輯者需要肩負的把關責任更重,否則很容易出現輿論謠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第二,技術性增強。新媒體格局變革之前,新聞編輯者的工作還比較流程化、單一化,主要精力放在審核、內容編輯與精校等方面,所需技術也比較簡單。但進入新的媒體時代,各類平臺涌現,圖、文、視頻以及H5 等新聞傳播方式層出不窮,新聞編輯想要提高新聞內容核心競爭力,需要廣泛掌握各種爆點知識、剪輯技術、創新思路,以迎合受眾口味,突破流量洼地,最終破局出圈,這對于傳統網絡新聞編輯來說無疑是一項技術性挑戰。
網絡新聞編輯想要進一步適應新媒體環境,應對“新洪流”的沖擊,需要改變傳統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對自身職業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實現向復合型人才的轉變。具體角色定位如下。
在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平臺應時而生,媒介語境越發寬泛,新聞傳播陣地逐漸擴大。但通過對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研究可以發現,每一類媒體平臺的屬性特征和受眾畫像都有所不同,有的傾向于圖文,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中青看點等,有的傾向于短視頻,如微視、抖音、快手等,有的傾向于長視頻,如西瓜視頻、火山視頻等。基于此,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新聞編輯逐漸向策劃組織者的身份靠攏,其需要具備強大的爆款策劃能力,認真分析每一類平臺的屬性特征,在新聞內容策劃中做到作品與平臺流量機制的相匹配,從而更好地打造爆款作品,破局出圈。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趨勢,各式各樣的新聞載體層出不窮,刺激著受眾的眼球,提升了受眾審美水平,切實推動了新聞信息的形式化變革。想要打造高流量新聞爆款作品,擴大新聞品牌粉絲基數,單靠優質的內容和傳統的排版編輯技術顯然略顯乏力,亟需編輯工作者掌握更多編輯手段和剪輯技術,創作更受到當前主流受眾青睞的新聞作品,以提高新聞傳播“破圈”幾率,增強新聞輿論的影響力。因此,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編輯應擔起技術掌控者的角色,成為技術精湛、思路新奇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存在重復度高、作品低質的現象,究其緣由,是因為流量紅利驅動下,大量自媒體用戶涌入媒體傳播行業,他們沒有穩定的新聞素材來源,所以大多靠搬運復制的方式來批量創作新聞作品,導致新聞內容高度重復且把關不嚴問題頻發,針對這一業態現狀,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加以整治。作為品牌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堅守輿論紅線,認真做好輿論把關者,在新聞內容制作審核發布過程中,嚴把事實關、政治關、辭章關、畫面關,避免新聞傳播負面影響的產生。
新媒體時代,信息互動性強,影響力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輿論走向。因此,網絡新聞編輯者不能只顧新聞創作而忽視效果反饋,其應作為數據分析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新聞制作前和制作后的相關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如新聞制作前分析該款新聞內容的重復度、爆款率和真實性,分析新聞與平臺、受眾的適應性等,避免因選題不好造成無效新聞傳播,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在新聞報道后,還要對新聞傳播效果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審視工作的不足,積累編輯經驗。此外,新聞傳播后還要分析輿論數據和輿情走向,通過與受眾互動等方式,將輿論朝向積極正能量方向引導,以避免以謠傳謠問題的擴散。
在網絡新聞編輯的整個工作流程中,素材采集是一項極為核心的任務,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獲取了新聞素材方能順利開展后續工作,也只有素材優質才能更輕松地打造爆款新聞作品。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新聞素材更為多元的采集通道,新聞編輯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素材采集技術方法,靈活取材,高效利用,不斷擴充新聞素材庫,提高新聞傳播效率、效力。第一,通過媒體矩陣現有渠道取材。在圍繞平臺矩陣取材用材時新聞編輯者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注重選題,盡量選擇一些富含正能量的新聞素材,做好正向輿論引導;二是反復鑒別素材的真實性,不可為了流量做“標題黨”;三是不能單純地搬運復制,要在原有事件的基礎上,深挖背景信息、思想內涵,并捕捉事件延展契機,融入自己的想法,以獨特的剪輯技巧讓新聞作品打上自己的“原創”標簽。第二,與各地“云記者”合作取材。“云記者”是新媒體發展中衍生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熱衷于拍攝錄制身邊的人、物、事,并發布到網上,可視為最基層的“新聞生產者”。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廣泛與各地的“云記者”加強聯系,通過適宜的合作方式收集他們手中新聞素材,這樣既可以不斷擴充自我素材庫,而且還能保證素材的真實性和豐富性。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技術設備進入行業視野,對智能高效開展編輯工作發揮了巨大的助力作用。近年來,有關媒體曾首次展示我國人工智能新聞平臺,即“媒體大腦”,其通過獨特的攝像及設備傳感技術,高效快捷進行自動化的信息采集、分類和追蹤,充分彰顯了MGC 視頻新聞的強大之處。由此可見,智能設備的科學應用會逐漸成為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重要內容,網絡新聞編輯者需要積極掌握各種各樣的智能設備及各類先進的智能技術,有機統籌網絡新聞編輯工作流程,尋找新設備、新技術在各編輯工作環節中的應用契機,以此弱化工作強度和難度,提高工作效率。例如,網絡新聞編輯者可利用傳感器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對一些新媒體矩陣平臺中的時事新聞信息進行高效收集、分析與追蹤,并將之轉化為類別清晰、可視化的信息,通過為媒體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文字、語音、視頻等內容,提高編輯工作效率和質量,從而讓編輯人員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優化新聞內容,創新報道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新聞傳播創新力的研究是所有網絡新聞編輯者當前亟須關注的焦點。在“內容為王,受眾為主”的新媒體時代環境下,提高新聞傳播創新力首先需要思考新聞傳播樣態的創新,促使新聞傳播可以為受眾帶來更為舒適和新鮮的審美體驗,以促進受眾互動、評論、轉發,從而獲取流量密碼,突破流量洼地。例如,體育新聞是媒體市場流量較大的新聞板塊,針對體育新聞在新媒體矩陣中的一稿分發,需要編輯者綜合考量新聞內容、平臺機制、受眾屬性等多種因素,既要保證新聞內容與平臺對版、與受眾對標,還要保證新聞編輯形式可以推陳出新,讓受眾眼前一亮。舉例來說,在以圖文為主的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新聞作品時,編輯者需要提升筆力,在保證新聞事實不模糊的情況下,多用能夠引人思考的話語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從另類角度探索事件背后的故事,呈現不一樣的新聞樣態,以此體現新聞閱讀的意義。例如,針對“女排失利”事件的報道,新聞媒體大多從“失利原因”“誰來負責”等角度進行新聞報道。如果可以從“女排未來登頂需克服重重困難”這一角度報道該事件,反映出女排精神永不斷延的理念,無疑更能引導受眾客觀看待女排的失利。又如,在短視頻平臺發布新聞作品時,可以改變傳統“主持+報道”的新聞編輯形式,用“音樂+文字+慢畫面”的剪輯手法為受眾打造沉浸式新聞視讀直播間,用自帶流量的爆款音樂作為引流元素,用文字簡述新聞信息,用慢畫面引發情感共鳴,如此能夠帶給受眾全新的新聞視讀體驗,提高作品的完播率。新媒體時代下的受眾審美能力正在不斷提高,網絡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不斷創新新聞報道樣態,增強新聞傳播創新力,以適應受眾需求,獲取流量密碼。
隨著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的拓寬、新聞容載量的增加,以及受眾互動性的增強,新聞輿論的影響力逐漸增大。新聞輿論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彰顯新聞傳播價值,教育受眾,另一方面卻也讓負面輿論有了可乘之機。某些時候,網絡新聞編輯還未正式發布新聞報道,但關于新聞事件的謠言卻已經充斥網絡,這顯然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網絡新聞編輯要發揮好輿論引導者的角色作用,時時關注網絡輿情走向,既要對受眾所關注的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理性分析,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真實報道,還需在發布后及時關注受眾的互動信息,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可為了流量推波助瀾,而是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通過正能量的評價回復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有效控制新聞輿情走向,避免以謠傳謠問題的擴散。此外,針對新聞輿情不可控的情況,網絡新聞編輯需要另開專題,從傳播正能量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做延伸報道,潛移默化改變受眾的觀點,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積極宣傳者。后真相時代,網絡新聞編輯要恪守道德紅線,堅守輿論底線,做好輿情把關,傳播正能量,維護網絡世界的純潔干凈。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編輯角色定位愈加多元化,這也意味工作要求越來越高,想要更好地勝任編輯崗位,在來勢洶涌的新媒體洪流沖擊中站穩腳跟,網絡新聞編輯者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綜合素養,成長為一崗多專的復合型人才。其一,網絡新聞編輯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決抵制誘惑,做有品位、有底線的新聞制作和傳播者。其二,網絡新聞編輯要堅持鍛煉筆力和腦力,提高新聞文案撰寫水平,能夠從更加新穎和有意義的角度提煉新聞要素,創作新聞稿件,為受眾帶來更為舒適和沉浸的閱讀體驗。其三,網絡新聞編輯需要學習和掌握各類新技術,包括熟練的大數據應用技術,精湛的文字排版、圖片處理和視頻剪輯技術,新設備應用技術、素材采集技術等等,通過技術武裝自身,迎接新媒體時代更為嚴峻的挑戰。其四,網絡新聞編輯者需要增強多媒體運營能力,切實掌握不同媒體特征和受眾畫像,可以根據平臺的適應性創作新聞作品,提升一稿分發效果和多媒聯動效力,以擴大新聞輿論影響力,充分發揮品牌矩陣作用,促進品牌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傳播業態更加復雜和多元,對編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在新媒體洪流巨變中大步邁進,網絡新聞編輯需要積極審視新媒體環境特征以及時下工作面臨的挑戰,明確認識自己的多重角色定位,不斷提高綜合素養,推進工作轉型,做一名有品位、有底線、有責任、有能力的復合型新聞編輯工作者,以助力網絡新聞品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