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輝
(福建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而又細致的戰略部署,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將返鄉創業納入擇業范圍內,這一新的選擇既充滿了機遇又面臨著諸多挑戰。
推拉理論源于19世紀80年代歐內斯特·拉文斯坦所提出的“遷移法則”基本框架。20世紀50年代,唐納德·博格系統性地提出推拉理論,他認為人口遷移的決定是兩種力量在不同方向上相互作用的結果。推力是指出發地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拉力是指流入區內較好的生活條件和舒適的環境。
推拉理論是研究解釋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較好的理論之一。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動效應。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的壓力,以及他們與城鎮居民在就業、收入、社保福利等方面存在的較大差距,降低了新生代農民工留在城市的意愿,同時也促進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回流。另一方面是鄉村的拉力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出臺很多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產業興旺吸引了更多返鄉勞動力利用自身資源進行創業。鄉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農民有了更好的居住環境,文化素養也有了很大提高。種種因素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意愿下降,返鄉創業意愿不斷增強。
馬斯洛從人類需求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每個層次需求之間的關系是漸進的,只有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農民工創業動機相結合,有助于理解農民工返鄉創業動機。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實際上是一個滿足自身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他們在外地打工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不僅僅關注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需求,而且追求更高層次的歸屬感和體現自我價值。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目的是追求事業成就,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或者是為了回報社會,或者是為了改變家鄉相對落后的面貌。對于很多長期在外漂泊的農民工來說,城市很難給予他們足夠的存在感和歸屬感。相反,在家鄉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不僅能為創業帶來充足的資源基礎,還能帶來情感支持。
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活動對國家、社會以及農民工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工就業創業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增收致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1 220萬,預計2025年將超過1 500萬人。返鄉創業農民工充分開發鄉村、鄉土、鄉韻的潛在價值,或利用農村人力資源優勢在家政、餐飲、物流、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等領域創業,或依托農村電子商務生態鏈和生態圈開展“互聯網+”創業,或依托產業集聚區、電商孵化基地和農業園區創業。他們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為鄉村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現階段,大多數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相結合,從事餐飲、物流、批發零售等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動了當地就業,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相關研究表明,80%以上的返鄉農民工從事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業活動,成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新動力。
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承擔起帶領廣大農民增收創收、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任,有效緩解了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農民幸福指數。
外出農民工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為其返鄉創業提供了資金支持。數據顯示,2021年,外出農民工的月平均收入達5 013元,比2015年的3 359元增長了1 654元,增長49.24%,2015—2021年年均增長7.07%。
生活資料的滿足、技術和經驗的日積月累、一定的資金、家鄉的創業政策優惠與良好的人脈關系,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返鄉創業農民工更容易利用自身資源和外部條件實現自身價值。
第一,創業技能和管理經驗欠缺。雖然他們有外出務工的經歷,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識,但是在自主創業時,部分人員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在具體實施創業的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對于產品的營銷渠道和銷售模式等缺乏創新思維,不僅增加了創業的風險,也容易挫傷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積極性和信心。
第二,規避風險意識薄弱。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創業新手,雖然他們的觀念、行為和社會交往都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其抗擊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依然薄弱。由于缺乏實際調查研究,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僅憑個人經驗或者學習模仿他人進行創業,對于市場需求和變化了解不足,其創業項目的可實施性不強,可持久性不夠,市場競爭性差,最終會導致創業失敗。
第一,創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已有一定的存款積蓄,但要求他們支付創業的全部啟動資金,大多數還是很難做到,農村金融服務欠缺、抵押擔保難度大,再加上銀行貸款條件與程序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創業的規模和選擇。
第二,政策扶持和宣傳力度不夠。一是部分基層政府執行力較差,存在不作為的現象。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導致一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對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不了解。二是扶持不到位。有的基層部門著眼當前利益,沒有將政府的宏觀政策與本地區資源優勢相結合,不能有效指導返鄉農民工因地制宜地創業。
第三,缺乏科學規劃。創業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創業者的創業能力、資金狀況、政策支持力度、地方資源與環境狀況等。由于缺少政府對其項目的規劃和指導,新生代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系列復雜問題,影響創業項目的實施。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現階段農村創業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間,突出表現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體系等硬件設施方面。
第二,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夠。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擁有較強的家庭觀念,在其返鄉創業的過程中,家庭成員的態度,尤其是其配偶的態度至關重要。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家庭支持度普遍較低。
第三,缺乏創業成功典型示范,可學習和借鑒的機會相對較少,也導致新生代農民工不敢輕易嘗試創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
第一,提高農民工創業能力。理論和實踐證明,創業培訓是釋放創業潛能、提升返鄉人員創業能力的有效手段?,F階段,一方面,必須不斷提升農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農民工獲取信息的能力,把握市場運行態勢,準確預測市場需求,不斷增強創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優化創業模式。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的返鄉創業模式愈加多樣化。應鼓勵他們借助“互聯網+”模式打造互聯網銷售平臺,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依托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形成產業鏈集群,帶動整體發展。
第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有效規避風險。建立風險研判機制,深入市場調研,幫助農民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一,拓寬融資渠道,簡化審批手續。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投資力度,增設鄉村金融機構和服務項目;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破解農村融資困境。二是政府要簡化創業審批手續,適當降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門檻,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自主創業,扶持新的創業經濟體。
第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農民工是創業的主體,政府要扮演好“引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大力宣傳相關創業政策,積極引導,讓農民工了解優惠政策,熟悉政策流程,避免盲目創業。
第三,加強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影響較大,特別是與農民工創業項目選擇有關的水電設施和現代物流體系。應突出抓好灌區等水利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以及現代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項目建設。
第四,優化創業環境。創業環境包含的許多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返鄉創業者的創業行為,例如:生態環境、經濟基礎、人際網絡等。
第一,助推民營企業發展,促進返鄉就業創業。一是立足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結合民營企業特色優勢,推動民營企業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二是充分汲取民營企業家創業經驗,發揮民營經濟成功人士的帶頭引領作用。三是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
第二,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對返鄉創業的引導作用。新聞媒體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傳遞正確的創業信息、普及創業知識、提高農民思想意識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媒體應利用互聯網、報刊等平臺向廣大返鄉創業或有返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傳遞相關政策和信息。同時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大力宣傳成功優秀的案例。
第三,發揮家庭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影響。在廣大農村,樹立良好的家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設和諧有愛、奮斗進取的家庭文化,有利于激發個人創新創造潛能,強化創業意識,為新生代返鄉創業提供堅強后盾。
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新生代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在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協調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應努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素質,營造更加成熟的創業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管齊下,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