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陜西科技大學文化與教育學院/陜西省嵐皋縣佐龍鎮曉道小學)
作為鄉村教育的核心力量和“活的靈魂”,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對鄉村教育事業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當前形勢下,鄉村教師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專業培訓不足、發展機會不均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影響到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為應對這些挑戰,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加強專業培訓、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等。然而,要真正健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還需要深入研究鄉村教師面臨的具體問題和需求,以便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對策。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鄉村教師隊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意義。
信念是一個人對一種事物或者一個命題深信不疑并完全接納的心理傾向或者狀態。教師的教育信念是教師在教學情境與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工作、教師角色、課程、學生、學習等相關因素所持有的觀點。積極的教育信念能夠促使教師用積極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與生活中去,保障鄉村教育健康發展。
教師的專業知識一般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下,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鄉村建設人才,已成為當前鄉村教育的首要任務。這對鄉村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教師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學科知識,還應具備綜合化的思維,掌握多層次、多梯度的其他學科知識,即全科的專業知識。
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發布。大單元整體教學、跨學科教學等教學方法開始推行,這對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一種挑戰。跨學科的教學能力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比如,在英語教學中尊重各國文化差異,在數學教學中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在思政課中注重團體意識的培養。這種跨學科的教學能力,就需要鄉村教師熟悉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農村學生的特點。
內驅力是教師主動從事有意義活動的內在動力,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需要。離開了教師自我成長的需要,空談教師專業成長,空想教育發展,效果不會十分理想。因為教師專業發展本身的問題就是如何激發教師自主發展,使其產生內生動力。在鄉村戰略背景下,鄉村教師應保持積極的專業內驅力,不斷地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鄉村教師專業素養是否滿足新時代教育要求,專業能力是否信勝任新工作,專業情感是否切合新階段教育使命,不僅關系著鄉村教育的宏觀發展,更關系著鄉村學子的微觀成長。當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1.全科教師短缺。小學全科教師應具有“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的特征,既要有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全面的學科知識和合理的教學能力,又要有從事鄉村教育教學工作、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而這樣的全科型教師在鄉村十分匱乏。
2.流動管理不完善。很多鄉村教師以農村學校為跳板,干幾年就想方設法調到城市工作。按規定,教師進入農村學校需滿一定的服務年限后才能調動。很多教師通過交流輪崗或借調的方式先進入城區學校工作。在此期間,教師編制雖然繼續保留在農村學校,卻存在大量“在編不在崗”的現象。這對于學校以及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不利的。
3.發展機會不平等。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在專業發展的機會上還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現象,主要體現在教師培訓及相關的權威專業技能競賽中。一方面,隨著網絡的發展,在教師培訓中,城鄉有著等同的培訓機會,鄉村教師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獲得更廣泛的培訓機會。然而,這些專業培訓過于籠統,與鄉村教育教學現狀并不相符,導致培訓效果欠佳,教師培訓獲得感較低,甚至無形中增加了鄉村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在教學技能大賽中,鄉村教師面臨機會不平等的現象。由于鄉村學校客觀條件限制使得鄉村教師處于教學技能大賽的劣勢。沒有同樣的發展學習平臺與機會,卻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導致鄉村教師輸在了起跑線上。
1.社會地位不高。當前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仍然偏低。一方面,體現在工資待遇上。工資待遇不僅是物質生活保障,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鄉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在近幾年有所提升,但仍然沒有達到可以留住鄉村教師、吸引大量男性教師進入鄉村教育領域的水平。鄉村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另一方面,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欠佳,各種設施不健全,生活所需的供暖設備、空調和教學所需的多媒體等電子設備或是沒有或是無法使用。
2.社會輿論導向欠佳。社會輿論是社會公眾對教師的一種評價和認可,也是提升教師形象、幫助其獲得成就感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事事盡善盡美,出現一些問題就會被放大甚至引起轟動。
1.自主發展意識不強。教師專業發展給教師本身帶來的提高是綜合性的,對教育教學改革的促進是持久的,并非立竿見影。如要求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就覺得很累,并且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成效慢。這就好比翻越山頭一樣,大家習慣了從山上的羊腸小道走,年復一年,不覺得累,也不覺得煩瑣。但要讓他們打通一條隧道,可能一年兩年完不成任務,效益一時難以顯現,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鄉村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認識不足,影響了其主動發展的積極性。鄉村教師只是每天完成分內的教學任務,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不強。有些鄉村教師就算是有了一定的發展規劃,也因鄉村學校無團隊協作、雜事多,最終無法落實。
2.留鄉意愿不強。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鄉村教師能做到下得去,但是下去的卻留不住。隨著“特崗計劃”“免費師范生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政策的實施,再加上省招、縣管、校聘等方式,為鄉村師資隊伍補充了大量新生力量。他們為鄉村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但新招錄的鄉村教師多是外鄉、外地戶籍,對當地風土人情、地域風貌、鄉土文化不了解,很難全身心地融入鄉村生活,即使迫不得已進入鄉村教育領域,也處于“觀望”“懸浮”狀態,視鄉村教師崗位為職業發展“跳板”,一旦遇到其他發展機會和平臺,便想辦法選擇“逃離”鄉村。
1.強化制度保障。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主體是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權威性、規范性措施對資源進行行政配置與監管。因此,要發揮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從國家高度出發,繼續統籌優質資源重點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同時,要規范地方政府行為,明確地方“自由量裁”邊界,杜絕將政策落實簡單理解為照搬照抄,要在領會國家政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地方考證,對政策進行細化分解,變粗放式的政策模板為精細化的執行方式,聚焦真實弊病與現實癥結,從而規范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行為。
2.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的重點予以優先保障,確保黨和國家關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要優化經費投入結構,優先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最薄弱、最緊迫的領域,重點用于按規定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素質能力。要加大鄉村學校教育經費投入。一方面,配備好硬件設施是最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設置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項經費。例如,專項培訓經費、教研經費、教師發展激勵經費等。
3.放寬晉升評優條件。建立鄉村教師職稱晉升新機制勢在必行。要制定鄉村教師區別于城鎮教師的職稱評聘標準。要完善教師輪崗制度。城鎮教師進行職稱評聘,需有相應年限的鄉村教學經歷。適當偏重鄉村教師職稱比例,建設成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有發展”的鄉村教師隊伍。實行鄉村教師和城鎮教師分開評審。適當提高鄉村中小學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向鄉村教師傾斜。鄉村學校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比例不低于當地城鎮同類學校標準。對長期在鄉村學校任教的教師,職稱評聘可按規定“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并對中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制、比例單列,可不受所在學校崗位結構比例限制。
1.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鼓勵師范院校采取多種方式,長期跟蹤、終身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引導師范院校教師與鄉村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加大送教下鄉力度,推動名師名校長走進鄉村學校講學交流。注重開展“走出去”培訓,讓更多鄉村教師獲得前往教育發達地區研修、跟崗學習的機會。
2.培養全科教師本土化。由于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區別,鄉村學校更需要與鄉村本土化相適應的全科型教師。鄉村學校作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應該積極搭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平臺,要因地制宜,建立多方位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為鄉村振興培養本土化的融合型教師。鄉村教師除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農村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與家長的溝通技巧和方式外,還應具備鄉土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能力,結合鄉村發展的特點進行融合型、跨學科式的教學方法,助力培養現代化的鄉村建設人才。
1.明確專業發展意識。鄉村教師要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意識,這是一種內驅動力,是積極、正向、持久的精神動力和熱情。農村教育教學條件有限,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鄉村教師明確自己想成為骨干教師、名師或專家型教師這樣的具體動機后,方可制訂一個長期或短期的規劃。鄉村教師有了明確的專業發展意識,就有了動力和方向,能夠在專業發展遇到困難時得到足夠的精神支撐。
2.樹立終身發展理念。鄉村教師要制訂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以及規劃,不能只處于執行狀態,要進一步提升專業發展內生動力和自覺性,樹立終身發展理念。要不斷借助外部條件的支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不斷給自己充電,進行自我專業發展的提升。
3.增強職業認同感。鄉村教師應立足鄉村大地,做鄉村振興和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有關部門要注重發揮鄉村教師新鄉賢示范引領作用,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因此,鄉村教師作為獨立發展的個體,應該摒棄教書匠的價值理念,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并運用在教學中,從而實現由被動發展向主動發展、由理論知識到教學實踐、由實踐感受到實踐反思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