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曉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再次指出要“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同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優化鎮村布局規劃,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江蘇位于長三角核心地帶,經濟發展水平與新農村建設位于我國前列,但也應該看到當前江蘇鄉村建設依然面臨不少問題,制約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進程與發展。而設計美學的介入,可以更系統、有效地助力相關問題的解決,具有可行性和示范性,亦可為其他區域的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鄉村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在人口分布方面,江蘇鄉村土地面積相對較小,但人口數量較多且較為密集。據統計,江蘇鄉村人口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周邊,以及蘇北的部分地區。除原有居民外,還有一些城市居民和外地務工農民在此居住,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在經濟結構方面,江蘇鄉村以農業為主,兼具工業和服務業。江蘇農業資源豐富,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以糧食、漁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為支柱,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業經濟體系。優質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推動了江蘇鄉村工業化進程,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鄉村旅游、農家樂和農業觀光等產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鄉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在生態環境方面,江蘇鄉村自然資源豐富,湖泊、濕地、山水田園、傳統村落等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為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方面,依然面臨一些問題。一是人口老齡化。城市化進程過快導致資源過度集中,城鄉資源分配不均衡,部分鄉村缺乏經濟支持和基礎設施投入,鄉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村人口大規模外流,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空心村”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距,也帶來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二是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江蘇鄉村一些地區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填海造地、拆遷建設。工業排放物和建筑廢棄物缺乏有效處理,垃圾分類工作不到位,不僅破壞了環境,還對土壤和水系造成二次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失去了原有的宜居特點。三是公共文化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不足。鄉村公共設施和文化資源較為匱乏,人文美育的缺失不僅制約了村民個人素養提升,也限制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影響精神文明建設,不利于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蘇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設計美學是一門研究設計藝術中的美學問題的學科,具有跨學科領域的背景,它涉及各種設計形式,包括:環境規劃、建筑景觀、室內空間、視覺傳達、文創產品等,旨在通過美學乃至藝術哲學的高度對設計藝術的審美現象進行分析。美是一種主觀感受,受文化、時代、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對美的理解因人而異。設計美學對美的本質和特征進行探討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共同的美學價值標準,給觀者和使用者帶來美的感受。對美學規律進行深入研究,合理運用造型、色彩、比例、材質等要素,注重設計元素之間的對比與協調,可以幫助創作者更好地創造美的作品,比如黃金分割比、對稱與平衡、重復與節奏、變化與統一等。設計美學強調功能要與美學相結合,一個成功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需求,還要具備藝術美感。創造力和獨特性也是設計美學的重要方面,強調在設計中融入新穎、富有個性的元素,突出作品的特色和新意。此外,可持續性也是設計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綠色低碳、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等可持續發展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綜上所述,設計美學涵蓋了美學標準、美學規律、功能性、藝術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研究鄉村設計中的美學特點和規律,可以提升鄉村設計的審美價值和實踐能力。深入研究設計美學在鄉村建設中的實踐應用,可以更好理解美的本質,運用美學原理指導鄉村建設,創造出更具創意審美和價值意義的設計項目,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從而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人居環境水平,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發展。
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離不開設計美學的賦能。本文選取江蘇省南京市里佳山村的鄉村建設實踐項目進行調研分析。里佳山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區南部的晶橋鎮楓香嶺,地理環境優越,生態環境良好。村落擁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北臨無想寺景區,區位交通十分便利。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無序開發建設,村容村貌有些雜亂,缺乏必要的公共空間。村中小學長期荒廢不用,祠堂無人管理,村民活動大院被用來堆放雜物,導致鄉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原本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影響了鄉村建設發展進程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針對這些問題,以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為主的設計機構對里佳山村進行了系統整體規劃和設計實施,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并吸引外來游客。
第一,對村民的住宅院落進行局部改造,提升房屋的居住品質。在住宅設計方面,根據村民的實際需求和生活習慣,合理規劃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考慮到老年村民居多的情況,以人為本進行適老化改造設計。
第二,圍繞穿村而過的水渠景觀,對沿渠村民原有的部分房屋進行統一設計改造,將其轉變為吸引村民參與公共活動的場所,增加公共商業屬性和鄰里互助機會,村民還可銷售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創產品及農產品。
第三,對村民活動場所進行更新改造,創造更多公共空間及環境景觀,滿足村民的休閑需求。村民活動大院采用鋼結構設計,形成連續的采光屋頂,打造出一個半戶外的開放性公共空間,增加空間的多功能性和靈活性。除不定期舉辦文化藝術展覽外,還被村民用作棋牌娛樂的場所,在促進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對祠堂進行修繕和再利用,保護并發揚傳統文化。在充分利用原有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對兩大家族的祠堂進行了修復,恢復其祭祀和慶典的功能。
第五,深入挖掘里佳山村的紅色資源,修復了開國元勛粟裕故居、新四軍第十六旅軍工廠、新四軍第十六旅被服廠等紅色遺址,通過文化展示教育、實景互動演出,把革命歷史故事活化。不僅有助于傳承弘揚鄉土文化,加強村民的身份認同感,更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感受紅色文化。
第六,將廢棄的小學改造為鄉村旅舍,為外來游客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和獨特的鄉村體驗。充分利用廢棄小學的基礎結構和原有布局,保留場地上的參天古樹,盡量減少對村落原有風貌的破壞,因地制宜,順應地形,為老房子賦予新的功能。
里佳山村的項目設計及實施,在延續村民沿渠而生的傳統生活方式的基礎上,不僅打造了美麗的鄉村面貌,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傳承了鄉土文化和紅色基因,而且為村民創造了更多的返鄉就業機會,促進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鄉村振興。
江蘇鄉村大多人口密集,經多年發展,雖城市化程度較高,但房屋、道路等各項設施建設比較雜亂,缺乏統一、合理、科學的規劃布局。對鄉村整體布局進行規劃及調整,有助于營造村容美觀、交通便捷、功能合理的鄉村環境;對道路、房屋、綠地的設計和改造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打造宜居的村莊,為村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
在鄉村建設中,將原有的自然風光、人文資源充分利用,對景區、遺址等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與布局,同時改變鄉村環境面貌,打造富有特色的美麗鄉村,可以大大增強村莊的吸引力,有助于開發文旅項目,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同時,可以激發創新思維,促進文創產業的發展,吸引投資和游客,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江蘇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地方鄉土風情,將當地的民居古建、傳統工藝、文化元素、民俗活動等與現代農村規劃和建筑風格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使其得到有效的傳承延續與活化利用,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和獨特魅力。
江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豐富,對綠地、湖泊、河流等自然元素進行合理規劃與設計,在鄉村建設中加強環境保護與推動可持續發展,可有效減少城市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空間,實現江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將科學規劃和智能設計融入鄉村建筑景觀,特別是民居院落的建設及改造中。運用現代技術與材料,結合傳統地方鄉土特色,對空間布局、采光通風、居住設施和衛生條件等進行有效提升,可充分改善村民生活品質,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通過合理的社區規劃與布局,設計社區共享空間、公共服務設施、文化活動場所、綠化景觀雕塑等。建設具有鄉村特色、藝術氛圍和人文關懷的社區空間,提高居民的文化品位,促進交流與互動,增強鄰里關系,形成更安全、和諧的居住社區,加快全民美育的普及,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凝聚力,展現鄉村的文化形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
設計美學與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表明,設計美學在鄉村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旨在改善農村生態與居住環境、提升農村形象和村民生活品質,保護傳統鄉土特色,營造鄉村文化氛圍,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跨學科的設計美學作為一種創造美的藝術和技術,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美觀性和可行性,可以為江蘇鄉村建設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指導和支持,在提高環境品質、促進經濟發展、強化地域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居住條件、加強社區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實現其目標。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通過設計美學來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發展,對于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升村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