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特需學生提供科學的轉銜支持是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江蘇省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通過強化一體統籌、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教師家長育人能力以及組織豐富多彩的轉銜活動等方式,推進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的縣域實踐,提高融合教育質量,幫助特需學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許小燕,中小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學校(南通,226600)。
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要以適宜融合為目標,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要尊重殘疾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實現適宜發展。適宜融合是貫穿特需兒童融合教育全過程的基本理念,關鍵在于打破壁壘、消除障礙,促進學生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然而,當學校、學段、安置方式等發生變化時,特需學生因缺少支持導致問題發生、發展受阻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么如何在學校、學段、安置方式等發生變化的關鍵節點,為特需學生提供科學的轉銜支持,是擺在特教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江蘇省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充分挖掘區域優勢,盤活本土資源,開展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的縣域實踐,提高融合教育質量水平,幫助特需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高位謀劃,強化一體統籌
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是一個統籌協調、系統推進的過程。近年來,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從特需兒童生活質量與支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聚焦特需兒童人生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探討學校、家庭、社區以及社會時代等背景對特需兒童發展的影響。堅持高位謀劃部署,進行頂層設計,從特殊教育的愿景使命、科學轉銜的意義價值、融合教育的育人目標以及普惠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戰略行動、實施路徑、責任分解、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成立轉銜工作領導組,由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主任負總責、副主任負專責、中心組成員具體抓、各學校(或康復機構)負責人全程辦的工作責任體系,為轉銜工作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轉銜工作組集聚教育、康復、醫療、民政等資源優勢、管理優勢、人才優勢,統籌家、校、社協同轉銜的課程開發、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研制高效可行的家校轉銜、幼小轉銜、小升初轉銜、普特轉銜、康復機構與學校之間的轉銜支持策略等。
二、雙向兼任,加深家校融合
海安市著力促進學校(或康復機構)教師的理論優勢與學生家長日常育人優勢的雙向融合,將學校課堂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大課堂相互貫通,使科學轉銜的理論與實踐形成合力,充分彰顯大課堂的育人功效。“融合”重在相互靠近、優勢互補、相互滲透,最終融為一體,而“雙向融合”強調互為主體的雙方迸發活力、注入力量,強調同心、同向、共商、共建。學校(或康復機構)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雙向融合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既有各自工作內容的延展,也有相互工作間的融通。海安市通過搭建雙向融合的轉銜服務平臺,貫通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生活、課上與課下,使雙方利用各自優勢,發揮各自專長,形成聚合,同頻共振,相互賦能,共同成長。目標指向在于通過支持性教育、支持性康復、支持性生活,讓每一名特需兒童克服障礙,順利過渡,人生出彩。
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推動的家?!半p向融合”轉銜路徑,幫助教師與家長實現了從“資源共享”的優勢互補到“雙向兼任”的共同成長。家校“雙向融合”中不斷筑牢“育人共同體”與“發展共同體”。一方面,教師為家長的日常轉銜服務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幫助家長發掘學生轉銜過程中典型案例的科學規律,提升其理論素養,落腳點在于更好地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家長向教師提供學生居家的情緒、思想、行為等信息,讓轉銜工作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雙向兼任工作(教師兼任家庭轉銜指導老師、家長兼任學校轉銜助教),達到深度融合,增強轉銜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教師兼任家庭轉銜指導教師,可以全程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和學生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具體工作,推進科學轉銜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生活;家長兼任轉銜助教,走進學校,走進教室,發揮與孩子具有天然情感黏性的優勢,給予孩子“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滋養,提高轉銜實效。
三、專業提升,賦能科學轉銜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發展融合教育,關鍵在教師隊伍建設。海安市通過融合教育推進會議、融合教育主題培訓、融合教育主題研討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對全體教師普及轉銜常識,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塑造人格魅力,提升專業水平。比如幼小銜接,海安市全面貫徹《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推進幼小銜接工作落地生效,開展小學教育集團與融合幼兒園聯合舉辦的“童享自然,‘幼見秋天”“銜一縷春光,接美好成長”“‘幼見小學,奔赴美好”等活動。再如小升初轉銜,通過培訓,引導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入學期待,努力發現每個學生對初中學習生活的興趣點,從正面引導,減少負面感受。如:組織學生及家長討論、分享對初中的認識、期待和擔心,通過同伴交流和教師引導,增加學生入學期待,緩解入學焦慮;通過參觀學校、觀看學校宣傳片、與初中生面對面交流、體驗中學課堂等方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學的學習生活;通過“大帶小”、角色扮演、獨立自主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恰當釋放消極情緒,學習積極應對和化解問題的方法。
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牢牢把握平等、融合、共享的價值導向,對全體家長開展主題為“關照自己”等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與家庭教育講座,講座中介紹普通孩子與特需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身心健康基本常識,從健康預防、孩子常見的行為問題、轉銜支持的環境創設以及科學轉銜的操作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分析。整合多方資源化解普通學生家長的擔憂與特需學生家長的焦慮等問題,用心用情為特需學生的科學轉銜創設良好的人際氛圍。普通學生的家長能以欣賞、接納的態度對待特需學生,特需學生的家長能以良好的情緒狀態感染、影響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因成人的疏忽和不當做法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引導全體家長用適宜的方式表達情緒,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不愉快的事情,通過每日自助打卡、晨間談話、一日觀察、快樂分享等活動,了解特需孩子的情緒及行為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干預。除此之外,學校還引導家長選擇能給孩子帶來積極情感體驗的故事書、角色扮演活動等,幫助學生感受愉悅、關愛與滿足,對未來充滿樂觀和期待。
四、織密網絡,推進協同育人
海安市在市級層面成立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融合教育領導組、工作組。不斷加強資源教師隊伍建設,對已建成的53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按3∶1的比例配備資源教師。組織全體資源教師參加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等專題培訓,多次組織資源教師線上觀摩來自省內外以及南通各縣(市、區)的優質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講座、融合教育課堂。組織融合教育優質課、優秀案例以及教學基本功展示等評比活動。
在學校層面,各融合學校(或康復機構)成立了特需學生融合教育關鍵節點科學轉銜工作專班,堅持提前介入、關口前移,建立特需孩子科學轉銜“一生一檔”。各學校深入推進融合教育管理制度有效執行,通過培訓有效提升了教師個體心理素養、科學轉銜業務水平,幫助教師扮演好觀察員、信息員、宣傳員、轉銜干預員等角色。
在家庭層面,著力推進市、鎮、校三級家長學校建設,在市教師發展中心設立家教部,在各區鎮教管辦成立家長學校分校100 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均成立基層家長學校。構建起市、鎮、校、班四級家長培訓體系,創辦家長學習班,開設線上家庭教育大講堂、家長教育微課堂、云講堂,舉辦線下家長課堂。各學校把特需孩子教育與轉銜指導作為家長學校必修課,幫助家長提升識別和應對孩子在轉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在社會層面,積極整合殘聯、婦聯、民政、社區、村居志愿服務團隊等多方力量,努力實現海安市教體系統三級家長學校高質量發展,同步輻射校園周邊社區(村居),嘗試從根源上降低乃至消除家長忽視特需孩子關鍵轉折點心理、情緒及行為問題產生的可能性。
五、多彩活動,引領學生成長
一是全員家訪活動。各學校建立了“黨員干部作示范、班主任為主體、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全員家訪工作機制。黨員干部帶頭走進特需兒童家庭,了解家庭現狀,為家庭教育、科學轉銜進行指導、提出建議。班主任及一線教職工帶著學校的深切慰問深入學生家中,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探討育人方法,宣傳適性教育、減緩銜接坡度等知識。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教師叮囑家長履行好監護責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況,做好季節性情緒與行為問題的防范工作,鼓勵家長傾情陪伴、不斷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養與能力水平,為孩子順利過渡、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家訪之后,教師及時整理、分析家訪記錄,為特需學生科學轉銜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個性化“定制”活動。在做好面向全校及班級的集體轉銜服務的基礎上,各校面向學生及家長個體,采用預約活動單的方式,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活動。學生及家長憑預約單參加各種個別化輔導游戲或主題活動課。此外,各學校探索將轉銜服務貫穿于全學科、全過程。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讓轉銜服務全面落地。
三是牽手共建活動。傳統節日前后,邀請普校學生來到特校校園參加牽手共建活動。圍繞“入學季”“成長季”“畢業季”分類設置轉銜教育主題,開展多彩活動。對在特教學校發展特別好、有望轉銜安置至普校的學生進行適應前專題指導、迷茫期心理引導、融合期跟蹤疏導,發展學生綜合素養,提升轉銜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于國寧 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