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融合教育環境中培養孤獨癥幼兒的規則意識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集體。教師可從環境調整、課程調整、支持系統構建三個方面出發,對融合教育幼兒園中孤獨癥幼兒的問題行為進行干預,強化其規則意識的培養,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生活,逐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 孤獨癥幼兒;規則意識;融合教育;排隊行為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牛智慧,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蘇州,215021)。
融合教育指將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納入普通班級接受教育,讓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與普通兒童共同成長。《“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要求,“探索適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孤獨癥幼兒存在社交障礙,很難融入集體,且在集體中缺乏規則意識。盡早接受融合教育有助于孤獨癥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1]。從小養成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排隊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常規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有序排隊,能夠確保幼兒一日生活安全開展,幫助幼兒發展延遲滿足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2]。教師可以通過對孤獨癥幼兒排隊行為的干預,循序漸進地培養其在集體中的規則意識,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生活,逐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A(化名),女,2018年出生,3歲時被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小A于2021年進入當地設立有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普通幼兒園就讀。小A自發語言較少,能說5個字以內的短句,但不能進行2個回合以上的對話,習慣性重復他人問題;回避對視,無主動社交,不能獨自參與集體活動,容易脫離集體;在集體活動中,難以理解規則,尤其是排隊時,問題行為較突出。
二、干預方案的制訂
在融合教育幼兒園中,孤獨癥幼兒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首先是物理環境的變化,從家庭到幼兒園,他們需要被動地面對更多新的刺激;其次是人際環境的變化,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成為日常相處的對象;再次是規范的變化,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孤獨癥幼兒需要遵守幼兒園的相關規范,受到了更多的約束[3]。為了讓小A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形成規則意識,幼兒園發揮資源中心優勢,聯合區特教指導中心為小A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班主任、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及家長針對小A在排隊過程中的問題行為展開討論,共同制訂干預方案。
(一)開展觀察評估,分析行為功能
班主任對小A在排隊過程中的表現進行了深入觀察,在總結小A容易出現的問題行為后,通過對行為發生的時間和情境進行分析,明確了行為的功能。小A在排隊過程中(如放學、前往指定區域等)以及集體活動站立過程中(如做操、升國旗等),容易離開隊伍前往自己喜歡的區角活動、站到非規定位置、取物時插隊。根據行為推斷,小A是因為對周邊環境好奇以及無法確定自己的位置才離開隊伍的;在排隊取物時插隊,是由于小A不理解按順序取物的規則,且急于獲取物品導致的。
(二)確定干預目標,制訂干預方案
根據觀察和分析結果,確定干預目標為小A能按照規則有序排隊,在排隊過程中不離開隊伍、不插隊,幫助其逐漸養成規則意識。參與干預的人員包括小A的班主任、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家長及其他照顧者。干預人員在討論的基礎上,共同制訂干預方案,從環境調整、課程調整、支持系統構建等方面著手實施干預,培養小A的規則意識。在干預過程中,根據小A的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相應調整。
三、干預方案的實施
(一)環境調整
1.物理環境調整
孤獨癥幼兒具有視覺優勢。根據這一特點,教師設計兼具指導性和趣味性的視覺化提示系統,將無形的規則融入有形的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視覺化提示系統由班主任及園所教師共同完成設置:在教室內的飲水機、領餐區等需要排隊的位置貼上直線標識;在操場做操位置用圓點進行標識;利用園內的地磚、線條等現成的“標識”作為提示;利用幼兒園的墻面資源,張貼“排隊”的圖片,以及諸如“有序排隊”的提示語。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通過趣味性的講解將視覺化提示充分運用。例如,排隊接水的過程中,請小A觀察腳下的標識,引導小A站在直線后,隨著隊伍向前慢慢移動;做操的過程中,提示小A站在屬于自己的圓點上。通過多次循環、不斷強化的方式,幫助小A將標識系統和排隊行為進行有效聯結。
2.融合班級氛圍建設
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班級氛圍對幼兒的成長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溫暖、親切地對待每個幼兒,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肯定每個幼兒,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班級重要的一分子;盡量多稱贊幼兒,幫助幼兒樹立信心;鼓勵普特幼兒互相幫助,表揚熱心助人的幼兒。同時,班主任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在和小A家長溝通時,強調家校信息的及時共享,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小A規則意識養成;在和普通幼兒家長溝通時,及時表揚和肯定普通幼兒的助人行為及人際互動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教學調整
1.集體教學調整
針對小A和班級普通幼兒在排隊活動中存在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協助班級教師進行相應的教學調整。在晨會時間,進行排隊情況小結;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用簡單易學的兒歌結合趣味化的游戲情境來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創編了兒歌“小朋友,排隊走。你在前,我在后。不推不擠,向前走”,在課堂上帶領幼兒邊做邊學,在外出活動時再加以提示,以此幫助普特幼兒學習排隊規則;設計了“排隊玩玩具”的社交課,創設游戲情境,幫助普特幼兒樹立“排隊玩玩具”,以及“輪流玩玩具”的規則意識。在教學中,采用差異化教學,既關注普通幼兒的學習目標,又根據小A的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滿足小A的特殊需要。
2.個別化訓練
除了在集體活動中帶領孤獨癥幼兒學習排隊外,還需要對其進行個別化訓練。個別化訓練由資源教師實施,具體方式為:每周進行2次抽離式教學,采用結構化的方式授課,將一節課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講社交故事。教師對美國孤獨癥專家卡羅爾·格雷編制的社交故事進行適當的個性化改編,結合小A熟悉的照片,形成圖文結合的社交故事,為小A講述。第二階段:主題教學。教師設計并開展給布娃娃排隊、給圖片排隊、按照大小排隊、按照規律排隊等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培養小A的排隊意識。第三階段:室外學習。帶領小A到園內各個空間,觀察學習排隊標識,結合第二階段的內容進行鞏固訓練。
(三)支持系統構建
1.家庭支持
家庭成員是干預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排隊的場景有很多,如游樂場、超市、餐廳等。通過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對幼兒進行不斷的訓練,能夠使干預效果得到有效泛化。教師指導家長在帶領小A外出時,要有意識地創造排隊的機會,讓小A在真實情境中遵守排隊規則;在家庭生活中,開展有依次輪換要求的趣味游戲,通過親子游戲增進親子感情,提高小A規則意識。常見的親子輪流游戲有輪流滾球、輪流搭積木、輪流擲骰子、輪流挑選卡片等。如在輪流搭積木的游戲中,家長和小A交替搭積木,在此過程中,家長告訴小A“現在輪到媽媽/寶寶了”,以此來幫助小A建立輪流的概念。
2.同伴支持
普通幼兒是孤獨癥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的重要同伴。在實施干預之前,教師通過觀察和討論,在班級中為小A選出兩個“助學小伙伴”。助學小伙伴為平時在班級中比較遵守秩序,且能夠起到“小老師”作用的普通幼兒。教師對助學小伙伴進行一定的“培訓”,如要在小A找不到隊伍的時候及時把她帶回來,在小A插隊的時候提醒她回到提示線上等。通過將小A與助學小伙伴安排到同一組、座位就近等方式,讓助學小伙伴對其進行幫助。
四、干預成效及反思
經過6個月的干預,小A排隊時的問題行為有了一定的改善。通過對觀察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小A插隊的概率從80%下降到20%,在排隊過程中離開隊伍的概率從90%下降到50%。
家長反饋,小A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按照規則排隊,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緒狀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建議家長使用一定的強化物,在小A成功完成排隊活動后再予以強化。但由于小A情緒比較明顯,家長擔心她會影響他人,因此會提前呈現強化物,這就對小A的行為干預起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建議家長循序漸進,先選擇比較短的隊伍,且在排隊過程中可以先給小A一定的強化物,分散她的注意力,避免情緒出現后再呈現強化物。班級中的普通幼兒經過6個月的時間,規則意識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班主任的積極引導下,普通幼兒主動助人行為出現頻率提高,班級氛圍更加和諧包容。
融合教育強調普通幼兒和特需幼兒的共同發展,孤獨癥幼兒問題行為的干預需要團隊的合作。干預團隊要把控好干預流程和進度,在日常教學中做好教學調整和班級融合環境的創設,同時做好溝通和反饋,共同協助孤獨癥幼兒發展規則意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01-07-02)[2023-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2]曾向花.小班新入園幼兒排隊運動常規建立的策略探析——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視角[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3):31-34.
[3]左娟娟,賀薈中.美國孤獨癥兒童學前融合教育安置研究綜述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23(4):51-58.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