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文章標題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標題來解讀文本,是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聾校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強調文章標題的重要作用,通過解讀標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信心,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使其在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標題解讀;思維發展;聽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62
【作者簡介】 甘宜玲,江蘇省南京市聾人學校(南京,210007)。
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1]。聽障學生聽力受損,在知識識記、文本分析、語言表達等方面往往與同齡健聽學生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影響了聽障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特別是在閱讀方面,聽障學生普遍因未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而存在畏難情緒,閱讀效率低下,更遑論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標題,是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標題式樣繁多,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及核心[2]。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標題的重要性,以文題為切入點,由淺入深,層層設疑,在追問中思考,幫助學生提高文本解讀能力。聾校語文教師應立足聽障學生認知特點,引導聽障學生在閱讀時重視標題解讀,并教授以標題切入文章的閱讀策略,帶領學生將文章標題讀懂讀透,從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在標題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一、明確標題作用,重視標題分析
聽障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往往會忽視標題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對標題視若無睹,閱讀時跳過標題直接讀文章。第二,對標題一帶而過,未能準確把握標題。例如,錯認標題中的字,將《孔乙己》中的“己”當成“已”;遇到較長標題時存在信息的遺漏,在復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標題時,鮮有學生能完整復述;詞序顛倒和破讀,將《諫逐客書》標題讀作“諫逐/客書”。上述情況皆反映了聽障學生對標題重視程度低的問題。
所謂“題如文眼”,標題可以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可以是貫穿文章的行文線索,可以點明文章的寫作對象,可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可以揭示文章主旨,可以設置懸念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可以一語雙關蘊含發人深省的深刻哲理,還可以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等。教師在課堂上需反復強調標題的重要性,將標題的解讀納入教學環節之中[3]。高中階段的聽障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教師在教授新課文時,可以先引導聽障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作用,再回憶舊知,聯系過去所學的文章,明確標題的具體作用。
例如,講授汪曾祺的寫人散文《金岳霖先生》時,教師可通過問題“初中時曾學過哪篇文章,標題作用與本文一致?”,引導聽障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魯迅寫人名篇《藤野先生》。然后歸納此類標題的作用:點明文章的寫作對象,并通過稱謂暗示作者情感。
通過強調標題重要性,明確標題作用,呈現分析標題對解讀文章的幫助,教師讓聽障學生意識到在閱讀文本之前先分析標題是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并鼓勵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覺運用。
二、細化標題解讀,形成初步印象
對閱讀普遍存在畏難情緒,遇到長文就知難而退,一直是聽障學生的語文學習痛點。在強調長文閱讀乃至整本書閱讀的新課標語文課程理念指導下,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篇幅可觀,信息量巨大。這為聽障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挑戰。細化標題解讀,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切入文章,引導聽障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標題來把握文章內容,形成對文章的初步印象,有利于緩解聽障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信心,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以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一文為例,雖然文章所介紹的袁隆平院士因媒體的報道而廣為人知,但文章篇幅較長,且夾雜著專業知識,令聽障學生望而卻步。教師可鼓勵學生先對標題進行精細化解讀。首先,該標題包含正標題和副標題。副標題“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點明文章的寫作對象為“袁隆平”,而他的身份之一,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再看文章的正標題“喜看稻菽千重浪”,這句詩內容淺近,雖然生字“菽”可能令聽障學生產生疑問,但他們可以根據“稻”字聯想到袁隆平院士的突出貢獻——研制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民糧食短缺的問題。一個“喜”字表明態度,體現了袁隆平院士熱愛自己的研究,并甘于為之奉獻的精神。
由此,學生通過仔細解讀標題,在聯想和推理的基礎上,對文章主要內容有了預設,形成了初步印象,鍛煉了邏輯思維,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畏難情緒,甚至產生了閱讀興趣。而在閱讀過程中證實標題解讀的作用,則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閱讀信心。
三、圍繞標題設疑,助力文本解讀
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4]。聽障學生知識儲備相對匱乏,在閱讀方面缺乏主動性,也缺少主動發問的意識。圍繞標題提出疑問,帶著疑問進行文本解讀,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對聽障學生而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
以《陳情表》一文的教學為例,在解讀標題后,教師鼓勵學生圍繞這一標題提出自己的疑問。有學生注意到這個標題缺乏主語,教師可順勢請學生補全主語,并據此強調陳情的主體為作者李密;再思考“李密向誰陳情?”,明確本文的陳情對象為晉武帝;接著思考“李密在文中陳何情?如何陳情?”,從而引出本文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方式。有了這幾個問題作為抓手,聽障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對文本進行分析,并在閱讀過程中著力于這些問題的解決。
圍繞標題設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也能讓課堂教學的線索更為明晰,這對語文積累相對匱乏、思維能力弱于同齡健聽學生的聽障學生是很有必要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有助于提升聽障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架,幫助他們越過最近發展區,達成教學目標。
四、歸納標題類型,促進思維發展
語言文字的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正如新課標中所要求的,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和提升聽障學生的思維,是聾校高中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上文中論及文章標題的多種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群文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引導聽障學生歸納文章標題類型,通過總結和歸納同一類型文章的標題設置,切實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
以文言文教學中的標題解讀為例,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在標題中常明確提示文體。既有上疏陳事的奏疏類文本,如《諫太宗十思疏》《諫逐客書》《陳情表》;也有記錄生活,抒情言志類文本,如《項脊軒志》《赤壁賦》《登泰山記》;還有言事說理的文本,如《石鐘山記》《種樹郭橐駝傳》《庖丁解牛》等。如果再聯系到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學的文言文,不可謂不豐富。在完成某一階段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導聽障學生以標題為切入點,以不同的標準對這些文章進行分類。例如,同樣是“記”,《桃花源記》的性質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就有所不同;而《諫逐客書》《陳情表》《諫太宗十思疏》雖文體看似不同,卻存在共性。學生通過比較、分類、分析,在掌握以標題切入單篇文章的基礎之上,觸類旁通,把握一類文章標題的作用及解讀此類文章的策略,歸納總結,繪制思維導圖,更好地掌握相應的閱讀策略。這對提升聽障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方面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久而久之,聽障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發展,思維品質也能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聾校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聽障學生明確標題的作用,重視標題的解讀,以標題為切入點,通過圍繞標題設疑進入文本,乃至分析文本,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這一閱讀策略的掌握,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增強他們閱讀的信心,使他們在語言實踐中得到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
[2]王廷安,姜治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從研讀課文題目著手加深理解[J].教育現代化,2018(13):345-346,358.
[3]黃大權.透析課文標題,引導學生鉆研文本[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29):23-26.
[4]錢嘉永.語文篇章教學法之擒“文”先擒“題”[J].語文教學之友,2016(10):12-13.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