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 付潔
【摘要】 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課程強調對學生視覺感知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等能力的發展。在繪畫與手工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感官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他們最大限度地融入課堂,培養他們的感知、繪畫與手工制作能力。
【關鍵詞】 多感官教學法;繪畫與手工;培智學校;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郭金,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啟智學校(杭州,311222);付潔,中小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啟智學校(杭州,311222)。
繪畫與手工課程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運用各種工具和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完成作品,發展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培智學校學生的障礙類型復雜多樣、障礙程度各不相同,其感官能力和偏好存在顯著差異,難以主動整合感覺經驗來理解事物,導致在繪畫與手工課程學習中,易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繪畫與手工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對學生視覺感知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動手操作,促進學生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等能力的發展[1]。在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感官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他們最大限度地融入課堂中,培養他們的感知、繪畫與手工制作能力。
一、設計思路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2]“多感官”是多種感覺器官的簡稱,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感官教學法是培養學生感受力,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覺通道進行全方位感知學習的教學方法。使用多感官教學法能夠適應具有不同感知偏好和學習方式的培智學校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讓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感覺通道去感知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3]。
基于多感官教學法的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教學設計可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以學情為基礎,發掘生活化的多感官學習素材,并設計相應的體驗活動;二是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豐富學生多感官體驗的教學環境;三是重視師生、生生互動,在課堂中采用能促進學生多感官記憶的策略。
二、教學實踐
將多感官教學法應用于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課堂,把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和支持融入各個環節中,能促進學生運用多感官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及趣味性。本文以校本繪畫課《春天的柳樹》(以上海教育出版社輔讀學校美術教材第六冊中《柳樹發芽了》一課為基礎)教學為例,詳細論述如何在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課堂教學中應用多感官教學法。
(一)立足學情,設計聯系生活的多感官體驗活動
針對培智學校學生感知覺發展緩慢和感受性存在差異的情況,教師在設計適合學生的多感官體驗活動前,需要先將教學內容和學情研究透徹,如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學科技能水平等。立足學情除了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外,還需要教師通過觀察測試,結合專業理論判斷學生所處的藝術創作發展階段。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恩菲爾德將兒童的藝術創作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發展重點:涂鴉階段(2—4歲),是兒童自我表現的第一階段;前樣式階段(4—7歲),是兒童初步的表現嘗試;樣式階段(7—9歲),兒童有了形體概念;寫實萌芽階段(9—11歲),是寫實描繪初現的階段;寫實階段(11—13歲),是自然表現的階段;青春期階段(13—16歲),是兒童藝術發展的決定性時期[4]。教師不僅應掌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應結合學生的智力年齡,與藝術創作發展階段進行對照,確定其實際所處的發展階段,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合適的發展目標,因材施教。
【學情分析】
《春天的柳樹》一課以柳樹為寫生對象,重點讓學生練習用長、短線條進行造型繪畫。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柳樹有了初印象,但在發現和感知美、捕捉和描繪細節上需要加強訓練。在技法上,能力較強的A組學生能使用顏料、水粉畫筆等軟性媒材繪畫,獨立畫線條的穩定性和流暢性較弱,能簡單寫生,他們的繪畫技能已經發展至“前樣式階段”,因此應以精細動作發展為重點,并強化觀察、概括能力的訓練;能力較弱的B組學生能使用水彩筆等硬性媒材描畫或模仿畫線條,畫不同類型的線條有困難,他們的繪畫技能發展至“涂鴉階段”,因此應以精細動作和知覺的訓練為主。
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基礎,是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經驗。培智教育以生活教育為重,因此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進行多感官體驗是必要的。通過分析學生智力年齡對應的藝術創作發展階段,結合學生感知覺發展緩慢、感受性存在差異的身心特點,教師聯系生活設計了多感官體驗活動——戶外觀察體驗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專門設計的學習任務單的引導下,利用視、聽、觸、嗅等多種感官感知柳樹及其所處環境,在觀察和體驗中為課堂學習和繪畫創作積累豐富的感官經驗。
(二)著眼目標,創設豐富學生多感官體驗的教學環境
培智教育是以“生活為核心”的“個別化”的教育,單一的教學目標無法兼顧所有學生。新課標指出,要通過實施差異教學和個別化教育,幫助培智學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本班學生普遍存在感知覺發展緩慢的情況,教師依據學生現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結合康復情況,設計支持程度不同的個別化教學目標(見表1)。
為了更好地實現個別化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個別化的支持,實現最大限度發展,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分為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心理環境。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布置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學習。
1.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教室環境
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啟發性的環境,有利于喚醒學生的感覺,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貼近生活、感官刺激豐富的環境是培智學校學生感興趣的,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發現美、感受美,提高課堂教學實施效果。
【環境創設】
本節課圍繞主題“春天的柳樹”,在去除與課堂教學無關的環境布置后,首先在電子白板旁邊點綴柳條,在教室中擺放仿真綠植垂柳樹。色彩明亮、形象具體的裝飾不僅是為了美化環境,更是為了喚醒學生的感官,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獲得視覺和觸覺體驗。同時,教師也把裝飾作為課堂教學用具,引導學生在創作時主動觀察,并在學生創作過程中融入視聽元素,播放配有悠悠箏樂的春天柳樹的視頻。風拂垂柳,鶯啼燕語,能喚醒學生的視聽感受,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使其進入感受美、表現美的狀態。
2.采用倒U字型的座位編排
課堂座位編排是教學環境創設的重要元素之一,對學生課堂行為、學習態度和注意力等均有一定的影響。培智學校日常課堂座位編排有傳統秧田型、倒U字型和分組座位。繪畫與手工課堂中,教師需要經常性地評估學生的作業情況,給學生個別化的支持與互動,因此,倒U字型、分組座位更為合適。倒U字型的座位編排為教師設計和呈現教學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也利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心區域。而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同質或異質分組,則有利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環境創設】
本節課采用倒U字型的座位編排,進行同質分組,讓能力相近的學生在一起學習,方便教師輔導,并能減少學生間的相互干擾。倒U字型的座位編排,有利于教師將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活動完整呈現給每一位學生。例如,在觀察柳樹形態的環節,教師在課堂中心展示仿真柳樹,吸引學生的注意;在感知柳條的環節,教師在中心示范,隨時走到有需要的學生面前進行互動支持;在貼柳樹葉子的環節,學生到中心區域練習,教師分發材料和提供指導也更便捷。
3.營造積極、愉悅的心理環境
營造積極、愉悅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多感官功能,甚至能引起各感官之間的聯覺;而緊張、恐懼的心理會阻塞感覺通道。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須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一要關心學生的進步,多表揚和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如學生能仔細觀察,則立即給予評價,表揚學生注意力集中;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能看到、聽到、摸到并有表達欲時,先請學生大膽地說,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身感官體驗;三要注重學生的成功體驗,在給予最少支持的基礎上,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作品并展示欣賞,獲得成功的繪畫創作體驗。
(三)重視互動,采用促進學生多感官記憶的策略
多感官教學法關注的是直接經驗,教學中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結構進行內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豐富學生的多種感官經驗,促使抽象的理性知識通過學生的多感官感知而變得立體化、形象化[5]。教師要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運用促進學生多感官記憶的策略,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充分參與學習,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片段】
情景導入環節,回顧以“春天的柳樹”為主題的戶外觀察體驗活動,教師用多媒體呈現活動記錄?;仡櫴煜さ纳罱涷?,有利于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喚醒學生感官體驗。
講授新知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教具支持,如實物、模型、照片、視頻、板書等,帶領學生開展看、摸、貼、數、比等互動活動,感知春天的柳樹和柳葉特點,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觀察寫生對象,從多個方面學習和記憶。
練習創作環節,學生練習用長線條畫柳枝,用短線條畫柳葉。教師進行視頻演示和直接示范,提供多種學具,如線描稿、不同觸感的畫材、不同大小的紙張等,并對使用顏料(技法:點—提)和水彩筆(技法:兩條短線表現披針形)畫畫的學生分別進行個別化指導。學生在練習創作中運用多感官記憶,加深知識理解,促進技能形成。
展示評價環節,通過展示和介紹作品,生生互評,教師點評。教師為學生提供展示、評價和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欣賞同學的作品,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增強創作自信心。
三、教學思考
(一)課堂上借助多種方式實現多感官教學
在繪畫與手工課堂中,培智學校學生有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使用各種工具、材料,充分體驗制作過程的機會。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感知和欣賞的方法,豐富視覺、聽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趣味。基于課程性質,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同時,在多感官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其他教學方法,如直觀演示法、游戲法、講授法、角色扮演法等,也要用好實物、照片、多媒體等多種教學具,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多感官體驗,鼓勵其主動觀察、實踐。
(二)課堂外激發學生運用多感官開展創作
培智教育要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除了課前體驗活動和課堂教學外,教師要拓展課后寫生,鼓勵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觀察和繪畫能力。體驗式美術教育要求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情緒、情感和認知上的體驗,發展觀察能力,并運用美術創作的形式表達和描繪生活[6]。藝術離不開生活,學生的大多數作品與其直接感知的環境相關,熟悉的生活事物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對繪畫創作產生興趣,激發學生運用多感官開展創作。
(三)通過多感官體驗活動進行康復訓練
培智學校繪畫與手工課程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而且可以輔助進行康復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和康復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將繪畫、手工、音樂、表演、游戲等多種內容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并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多感官體驗活動進行康復訓練,促進身心充分發展、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繪畫與手工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M].任鐘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8.
[3]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腦”加速學習新方法[M].王斌,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71.
[4]王東生.智力障礙兒童繪畫技能指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39-42.
[5]陳燕平.多感官教學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2.
[6]劉淑新.幼兒體驗式美術教育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24.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