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合教育讓特需兒童回歸主流。這種回歸,不僅是空間上的回歸,更是讓他們從本質上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就要求普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從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真實存在的差異出發,適度調整課程,確立發展性目標,兼顧每一名兒童,提供差異化支持,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 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特需兒童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戴守能,中小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南京市小營小學(南京,210016)。
融合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路徑。實施融合教育并不單單是讓特需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同一個空間學習、生活,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的差異化教學是實施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1]。江蘇省南京市小營小學(以下簡稱學校)現有11名特需兒童(情緒行為障礙5人、多重障礙3人、肢體障礙2人、發育遲緩1人)。多年來,學校始終秉持“發展每一個、成就每一個”的教育理念,努力為包括特需兒童在內的每一名兒童提供適合而有質量的教育,滿足所有兒童的發展需要。
一、課程調整:做到最小調整、最大融合
開展融合教育需要對現有課程框架進行調整,以滿足特需兒童的發展需求。面向普通學生的課程具有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而特需兒童的課程設置則具有基礎性、層次性、補償性的特征。但是在一個普通班級中特需兒童的數量是有限的,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適應課程教學要求;少數特需兒童需要單獨設計替代性課程,滿足其差異化發展。因此,課程調整須適度,以期通過最小調整,實現最大融合。
為此,學校在實施融合教育時以國家課程為基本框架,在課程結構上采取二元設計,包括特需兒童必須參與學習的普通課程和學校自主設計開發的特殊課程。普通課程中既有與班級同學一起參加的課程,也有使用特殊教育教材、抽離上課的替代課程,如“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等。特殊課程分為康復訓練課程和社會適應課程??祻陀柧氄n程主要面向感統失調的特需兒童,開展感知、體能等訓練;社會適應課程圍繞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生活自理等主題,以音樂治療、繪本社團課等團體輔導的形式開展(見圖1)。
二、教學目標:實現潛能開發、適性發展
特需兒童相較于普通兒童,其認知能力、情感體驗、社會交往等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要求教學目標的確立也應具有差異化,即以教育公平為基本價值導向,堅持發展性原則,接納、認可兒童的差異,承認每一名兒童都有發展的可能性,從而提供適性教學,開發兒童的潛能,讓他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小王是一名疑似孤獨癥的學生,存在認知溝通障礙和情緒行為問題。任課教師經過和特教學校專業教師的溝通,將小王的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轉向社交互動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上。比如,普通學生需要在觀察、比較、操作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對三角形的認識,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初步感悟三角形底和高的關系,會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教師將小王的學習目標調整為:通過動手操作認識三角形,并能從幾個不同的圖形中找出三角形;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能夠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動畫和游戲等新穎的學習載體培養了小王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小王逐步適應學習生活,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鼓勵小王表達情感和展示創造力。
三、教學實施:兼顧每一名兒童的成長
在融合教育教學中,要兼顧普通兒童與特需兒童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和教育需求,做到有所側重,使兩類兒童都可能從教學中受益[2]。普通兒童主要在常規課堂教學中進行發展,下面例舉對特需兒童的支持。
一是準確分析學情,提供課前支持。普通兒童和特需兒童在學情上存在不可忽視的差異,教學應當從現有學情出發,教師使用前置性學習單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面對特需兒童在知識、能力儲備上的不足,教師要進行前置性支持,以補足他們認知上的缺漏。如在學習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時,教師發現情緒障礙兒童小夏對于二年級的替換方法并沒有掌握,于是利用早讀和課間碎片化時間帶領小夏復習了二年級替換的方法、四年級“和差問題”相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是適時調整難度,提供課中支持。特需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扶。如語文教學中“讀詞語”“讀課文”等基礎性要求可專門面向這些孩子,以增加特需兒童的課堂參與率。而推動他們的思維進階,則可以通過提供支架、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降低理解的坡度,營造共學的氛圍。在課堂練習時,教師多會走到特需兒童身邊,或在言語上加以引導,或手把手行為輔助,或關鍵處指點一二,通過多種形式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三是開展補償輔導,提供課后支持。集體教學后教師通過后測了解學生對核心目標的掌握程度,對達成度較低的學生進行補償輔導,通過個別化講解、增加小練習、補充相關資源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如學習完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課后,特需兒童良良對于文章的內容仍然一知半解,于是教師便邀請幾位學生和良良一起合作,演一演父親觀鳥時的樣子,從而讓他理解父親對鳥了解這么多,源于對鳥的細致觀察,源于那份對鳥的熱愛。
學校在實施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把每一名兒童置于課程、教學的正中央,理解、接納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差異,從差異出發,進行課程調整、目標調整、教學調整,并提供差異化支持,讓每一名兒童都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蘭.融合教育中差異化教學的內涵及特點[J].現代特殊教育,2023:21-22.
[2]李拉.融合教育教學的幾個基本問題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54-58.
(責任編輯:葉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