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圖譜進行音樂教學,符合智障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學習特點。有效運用情境圖譜、要素圖譜、律動圖譜,有利于幫助智障學生對音樂作品建立清晰、明確的概念,直觀地感受音樂形象,進而順利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具體使用中,應注意做好課前預設與適量使用、課堂觀察與使用調整、課后評價與使用思考。
【關鍵詞】 智障學生;圖譜;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芮萍,中小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張家港市特殊教育學校(蘇州,215600)。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唱游與律動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指出要調動學生多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學習、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的情緒情感,激勵、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和美感體驗[1]。在唱游與律動課堂中,利用圖譜進行教學,能將抽象的音樂用形象的圖畫、簡明的符號表現出來,幫助智障學生較好地理解音樂的特點,降低學習難度,從而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豐富情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音樂審美能力。
一、圖譜的界定與分類
視覺是人類感覺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從外界接收的80%—90%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2]。對于認知經驗缺乏的智障學生來說,單純的音樂學習與訓練枯燥且難度大,圖譜能增加“視覺刺激”,不但能集中他們短暫的注意力,還能激起他們的認知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初步的感知與體驗能力。
音樂圖譜簡稱圖譜,是指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為方便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結構、感受音樂作品形象,或幫助學生掌握某項音樂知識技能而采用的一種記錄形式,它將音樂作品中抽象的音樂要素用圖畫、符號、線條、顏色等方式呈現出來,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視覺圖像[3]。
從圖譜的呈現形式和功能導向來看,大致可以分為情境圖譜、要素圖譜及律動圖譜。其中,情境圖譜,是利用圖像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的圖譜類型;要素圖譜,是將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音色等用點、線、符號、色彩等形式呈現的圖譜類型;律動圖譜,是指聲勢律動、舞蹈律動、演奏律動等進行動作提示的圖譜類型。
二、圖譜的設計與使用
圖譜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內容與情感,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更好地產生聯覺上的共鳴。在圖譜的選擇與使用上應遵循簡潔明了、直觀生動的原則。圖譜的數量不宜使用過多,布局要合理,更要注重音樂本身的表現性。
(一)巧用情境圖譜,抓住學生注意力
絕大多數智障學生由于障礙程度重以及障礙類型的疊加,認知、理解能力薄弱,因此,具體形象的教學十分重要[4]。
1.導入呈現
課前導入是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而設計的環節。智障學生喜歡在故事情境中學習,情境圖譜所表現的故事情節,能快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將其順利帶入課堂情境。如:《小寶寶睡著了》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入環節直接使用呈現歌曲內容的圖譜,帶領學生進入歌曲意境,引導學生在圖片的渲染中展開聆聽與想象。
2.隨樂呈現
圖譜可以每一樂句或每一個字詞為單位,用相應的圖片、符號進行組合,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譜了解樂句的劃分,清楚每個樂句的主要內容,進而理解記憶歌曲內容。《小寶寶睡著了》歌詞內容豐富,短短兩個樂句出現了六個生動的形象:星星、月亮、白云、蟲兒、小鳥、小寶寶。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學唱起來頗有難度。若直接看著文字唱詞,多數情況下會中斷,如果用圖片替代文字隨樂呈現,及時給學生提供視覺提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唱難度,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整體呈現
歌唱是音樂教學活動中感受、體驗、表達情感的直接方式。智障學生因認知、理解、記憶能力弱,完整地學唱歌曲較為困難。對此,教師可根據歌曲內容制作完整的情境圖譜,將歌曲完整呈現。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結合歌詞和圖譜進行學唱,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直接看著圖譜進行模唱,這樣的圖譜呈現方式能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體驗踮起腳尖夠著的快樂與自信。
智障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情境圖譜能將抽象的歌詞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在歌曲教學過程中,情境圖譜的呈現,能讓學生對歌詞保持深刻、持久的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妙用要素圖譜,培養學生音樂感知力
音樂由我們的聽覺所引發,較為抽象,讓智障學生靠聆聽來理解、感受音樂的特點和情感是十分困難的。如果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貼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生動、形象的音樂圖譜加以“詮釋”,就可以帶動學生其他感官體驗,從而產生積極的聯覺效應[5]。
音樂要素圖譜以簡易的線條、符號為主,揭示作品的音樂特征。可用符號●表示強,符號○表示弱,●○表示二四拍,●○○表示三四拍,用↗表示旋律上行,↘表示旋律下行,▼表示跳音, 表示連音,等等。符號的視覺提示,能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特點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
1.旋律圖譜
例如,學唱《閃爍的小星星》時,采用點和線條的符號對旋律音高進行標記、串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清晰的旋律線變化,了解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和走向,使旋律更直觀、形象。
2.節奏圖譜
例如,學唱《動物唱歌》時,選擇象征圖形和文字相結合的排列形式,將音符時值和音色特點鮮明地表現出來。
3.音色圖譜
例如,學唱《小小樂隊》時,直接使用寫實的樂器圖片進行提示,引導學生看著圖譜,在樂器圖片處用對應的樂器敲擊演奏。
要素圖譜可以把音樂作品簡單化、形象化,更好地幫助智障學生理解音樂的高低、強弱、長短、音色以及節奏、旋律、結構、情緒等特征,強調體驗與感受,幫助智障學生對音樂作品建立初步的印象。
(三)善用律動圖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每個孩子在開心時都會手舞足蹈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韻律活動作為一種以肢體動作表現的藝術活動,符合智障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好奇、模仿性強等身心特點。圖譜作為載體,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與韻律活動內在的聯系。
1.圖譜選擇
聲勢律動圖譜,以簡單的動作提示呈現身體律動。學生可以看著動作提示,進行肢體律動,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變化律動形式,還可以根據圖譜進行自由創編。
演奏律動圖譜,以打擊樂器圖片呈現樂器演奏的順序和節奏型。學生可以根據圖片提示,選擇對應的打擊樂器敲擊演奏。
舞蹈圖譜,以舞蹈動作或人物形象來呈現音樂的律動特點。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學生可以根據動作提示或人物的外形特征模仿相應的舞蹈動作,來表現音樂的風格。
2.圖譜撤離
當我們聽音樂時,會與之產生聯覺,如聽著遠處傳來的歌聲時腦海中呈現出相應的畫面,聽著舒展的琴聲時感覺像踩在輕柔的沙子上,這些都是通過聆聽想象完成的。對于智障學生來說,需要依靠外在的提示與引導,逐步培養起最基礎的聆聽、想象能力。
例如,《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欣賞活動中,教師根據樂曲的結構與旋律發展的特點,設計出符合音樂作品情感發展的故事《蜜蜂與知了》,配合完整的情境圖譜(“好吃懶做的知了”“直打哆嗦的知了”“辛勤耕作的蜜蜂”“一起勞動的快樂”),讓學生在聆聽的同時融入故事中,體驗音樂的情緒發展和變化。學生在引導下分段進行聆聽欣賞,感知樂曲的段落結構,再結合圖譜上的故事情節展開想象。待學生完整聆聽后,教師可以分次撤離圖譜,讓學生想象被撤離的圖譜所表現的內容,最后再將圖譜完全撤離,將視覺提示過渡到聽覺體驗上,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的聽賞能力,促進聽覺體驗。
圖譜作為輔助性的教學手段,與音樂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傳遞信息,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學習的難度,另一方面能幫助智障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形象,感知音樂特點,提升審美體驗。
三、圖譜使用的注意事項
圖譜對智障學生的音樂學習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教學中也不可完全依賴于圖譜,而忽略音樂本身。巧妙地運用圖譜,發揮其簡潔、富有童趣和獨創性等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音樂教學。教師要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在充分了解學情的情況下,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進行圖譜的設計,讓圖譜成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輔助工具。
其一,課前預設與適量使用。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適合智障學生能力水平的音樂圖譜,包括所呈現的教學環節、圖形數量、使用時長、布局結構和使用頻次等,堅持適量使用原則,突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一特點,重視聽覺體驗,留給學生自主思考與想象的空間。
其二,課堂觀察與使用調整。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控教學進度與方法,不能一味地按照原有設定機械地教學。在運用圖譜的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保證圖譜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其正確的作用。
其三,課后評價與使用思考。圖譜使用是否合理有效,要從多方面進行思考、評價。包括圖譜的知識含量、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達成度、學生的接受與喜愛程度等。音樂圖譜作為音樂教學活動中的視覺輔助工具,設計不可過于繁雜,應注重簡潔明了、美觀實用,更要貼合智障學生的生活經驗。
簡易、直觀的圖譜符合智障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易于被智障學生理解與接受,對學生的音樂感知與表達起到提醒與強化的作用。正確、合理地使用音樂圖譜不僅能降低教師對學生的干預程度,還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與主動性,提高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的參與度,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唱游與律動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3.
[2]游旭群,宋小蕾,王延松.普通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6-77.
[3]唐春曉.音樂圖譜在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泰安市萬官路學校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4]盛永進.多重障礙學生與藝術教育——兼談培智學校藝術課程設計[J].現代特殊教育,2022(2):18-23.
[5]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92.
(責任編輯: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