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橋 李菲菲
【摘要】 調整孤獨癥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提供適宜的感覺輸入,可能改善其行為表現。通過分析16篇與孤獨癥學生物理環境調整相關的文獻發現:研究主要關注物理環境中對視覺和聽覺的調整,多為單一被試設計;使用治療球椅、調整視覺刺激和控制聲音強度能改善他們的任務表現;對于治療墊、照明控制和背景音樂的效果尚存在爭議。這為我國創造孤獨癥學生友好的物理環境提供了思路,也可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孤獨癥學生;物理環境調整;感覺輸入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劉心橋,碩士研究生,浙江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杭州,311231);李菲菲,副教授,浙江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通訊作者:lifeifei1206@163.com,杭州,311231)。
一、引言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其特征包括社會交往及溝通障礙、重復刻板行為以及對感覺輸入的高反應性或低反應性,或對環境的感覺方面表現異常[1]。孤獨癥學生在發展早期出現的不尋常感覺特征,可以歸類為七種形態:對特定的刺激反應過度、低反應、超載反應(不堪負荷環境的刺激)、強烈的感覺偏好(喜歡相同重復性的刺激)、不良的專注力(無法過濾、聚焦于某些刺激)、感覺動作反應差(包括平衡、協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問題[2]。這些不同形態的感覺特征會外化為孤獨癥個體不尋常的行為,這對他們在日常活動中的投入產生了負面影響。
感覺設計方法(sensory design theory)為應對孤獨癥學生的不尋常感覺表現提供了一種具有實效性的途徑。該方法的核心理念是,考慮到孤獨癥個體在感知和整合方面的差異性需求,通過調整環境,改變不同的感官空間,或者創造多樣的刺激區域,來促進孤獨癥者積極行為和技能發展[3]。因此,感覺設計方法專注于深入研究感覺障礙機制,以便設計出適應孤獨癥個體感覺需求的環境[4],使得學校和社會能更好地支持孤獨癥個體的發展。另外,社會建構理論提醒我們,人們對于殘疾的認識是可塑的,并且社會的態度和支持水平對于孤獨癥個體的認知和發展至關重要[5]。在一個包容和支持性的社會環境中,孤獨癥學生更有可能獲得適當的幫助和支持,有更多機會發展潛力[6]。而感覺設計方法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因此,為孤獨癥學生創造一個感覺系統友好的物理環境,對于他們的行為表現、學業成就以及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物理環境的調整涉及環境改變的許多方面,例如噪音控制、光線調節、音樂播放等,旨在提供一個更適應孤獨癥學生感覺和行為需求的環境。雖然已有不少研究者重視調整物理環境對于孤獨癥學生的重要性,并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關于物理環境調整的研究多基于問卷、訪談等方法,例如針對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教師認為高色溫照明對學生的警覺性、態度和能力水平有正向影響[7],然而這類調查研究提出的建議能否滿足孤獨癥個體的需求,缺乏實驗論證。所幸目前國外已有部分研究者對物理環境變化是否能夠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表現開展了一些實驗研究,為這方面的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證據。
因此,本研究將對近年來國外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檢索和梳理,總結物理環境改變對孤獨癥學生有益的最佳證據,為國內創造孤獨癥學生友好的物理環境提供思路和建議。物理環境指的是影響孤獨癥學生感覺和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教室、家庭、治療室等實際的空間和結構設置,以及其中的物理刺激,如光線、聲音、觸覺等。我們將嘗試確定哪些物理環境的調整對孤獨癥學生的感覺和行為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為實踐決策者和工作者提供可行的指導,更好地優化和改善孤獨癥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促進他們的學習和發展。同時,為國內物理環境調整改變孤獨癥學生表現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二、方法
(一)研究程序
首先,以主題詞、關鍵詞、摘要等對ProQuest、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和EBSCO數據庫中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中的英文全文進行檢索,檢索范圍為1980年至2023年,檢索詞分兩大類并用“AND”連接:一類是孤獨癥學生相關的主題詞(ASD or Autism or Asperger or Autistic or 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 AND(child or adolescent);還有一類是物理環境調整相關的主題詞(physical environment or classroom or school)AND(changes or modification or intervention)。搜索最初產生771篇文獻,再根據納入標準對標題和摘要進行閱讀,排除無關、重復以及綜述和調查類等非實驗類文獻,篩選出與本研究高度相關的11篇文獻。最后,為了防止依靠關鍵詞搜索可能會導致的文獻遺漏,對11篇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篩查,另獲5篇相關文獻,最終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共計16篇。
(二)納入標準
搜索獲得的研究必須符合以下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為孤獨癥兒童或青少年,年齡范圍為0—20歲;(2)實驗設計為單一被試設計、準實驗設計或隨機對照實驗設計;(3)研究包含對至少一處物理環境的調整;(4)研究關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認知或行為指標,以考察環境調整的有效性;(5)研究結果關注干預前后或干預過程中研究對象在認知和行為指標上的變化,以考察物理環境調整的有效性。
三、結果
對篩選出來的16篇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目前研究主要從視覺環境調整和聽覺環境調整兩方面對物理環境的調整進行了考察。
(一)視覺環境調整
12項研究涉及到了視覺環境的調整,具體調整的內容可以分為座椅和布局調整以及視覺刺激管理兩方面。
1.座椅和布局調整
物理環境中的座椅和布局調整指的是對特定物理環境中的座椅和布局進行調整和改變,以創造更適合特定需求的空間環境。7項研究采用單一被試設計,重點研究了治療球椅和治療墊這兩種動態座椅對物理環境中孤獨癥學生行為表現的影響,另有1項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設計,專注于評估對教室進行布局調整后孤獨癥學生的行為表現。
Schilling和Schwartz采用單一被試設計,在教室中讓4名3—4歲的孤獨癥男孩使用治療球椅代替普通座椅,干預時長為8周。結果顯示,在使用治療球椅期間,所有被試的就坐行為都有顯著改善,參與行為也明顯增加[8]。這項研究的結果引發了Bagatell等人的關注,他們采用了類似的方法為6名幼兒園到一年級的孤獨癥男孩提供了治療球椅,干預時長約3周。然而,結果發現治療球椅的效果是因人而異的:在主動尋求前庭—本體感覺輸入的孩子中,球椅對就坐行為有積極的影響,而姿勢穩定性較差(即平衡能力較差)的孩子在球椅上的參與行為較少[9]。最近的兩項關于治療球椅效果的研究又給出了積極的答案。Krombach和Miltenberger利用治療球椅對4名4—12歲的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并采用單一被試設計來檢驗干預的效果。結果表明,治療球椅可以增加孤獨癥兒童的任務參與時間和就坐時間[10]。Brennan和Crosland使用單一被試設計來評估治療球椅對臨床環境中3名4—8歲孤獨癥兒童任務參與行為和就坐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與標準桌椅相比,治療球椅能使他們的就坐行為和任務行為都有所增加[11]。此外,Umeda和Deitz提供了關于治療墊的實驗數據。他們在教室中為2名5—6歲的孤獨癥男孩提供了治療墊,干預期為13.5周。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墊對于被試的就坐和任務參與行為沒有實質性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干預前的評估顯示2名被試存在“尋求感覺/反應不足”方面的加工異常[12],這可能說明治療墊對這類感覺異常的兒童的效果不佳。
Matinsadr等人進一步對比了治療墊和治療球椅在孤獨癥學生中的效果,對4名7—10歲的孤獨癥學生進行了就坐行為和任務參與行為的測量,干預時長為4周。結果發現,在教室中使用治療墊時,4名被試的兩種行為均有所改善;使用治療球椅時,4名被試的任務參與行為都有所增加,但僅2名被試的就坐行為有所改善,另外2名被試坐在治療球椅上會感到重力不穩,效果不佳[13]。之后,Matinsadr等增加被試量,對15名7—10歲的孤獨癥學生進行了單一被試研究,并延長干預時間至8周。結果表明,使用治療球椅可以改善13名學生的就坐行為和8名學生的任務參與行為。相比之下,治療墊僅改善了8名學生的就坐行為和3名學生的任務參與行為。此外,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球椅和治療墊可以使孤獨癥學生的刻板動作減少,溝通和社交能力增強[14]。
綜合以上研究,治療球椅對多數孤獨癥學生的就坐和任務參與行為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通過在治療球椅上搖晃和彈跳來調節興奮水平和感覺輸入,刺激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這些孤獨癥學生在生理上可以得到滿足,從而獲得并保持最佳的學習喚醒狀態[15-16],課堂表現較好。治療墊的效果則不太理想,特別是對感覺刺激需求較高、想尋求更多的感覺輸入的孤獨癥學生效果不佳。這可能是因為治療墊提供了穩定的座椅表面,無法通過足夠強度的感覺輸入來促進這些孤獨癥學生的行為改變[17]。
除了動態座椅,也有研究關注教室布局的改變。Mostafa將12名6—10歲的孤獨癥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調整教室的空間結構,創造了一個可預測的學習環境,并提供了一個逃避空間作為“基線中性感官環境”,干預時長為12周。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孤獨癥學生在注意力持續時間、反應時間和自我刺激行為方面表現出改善[18]。當孤獨癥學生能夠預見原本高度不可預測的環境時,他們的表現更加平靜且能集中注意力[19]。但僅有一項實驗來證實教室布局改變的有效性似乎還不夠,未來需要更多的證據,以進一步確認這一措施的可行性。
2.視覺刺激管理
孤獨癥學生對環境中的刺激非常敏感。過多的視覺刺激會導致過度喚醒,明亮和閃爍的燈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痛苦[20]。為了管理這些刺激對孤獨癥學生的影響,有4項研究探索了相應的干預方法。其中,2項研究主要減少了環境中的不必要的物品和多余的視覺提示,從而調節視覺刺激輸入的水平。Duker和Rasing對教室的物理環境重新進行了設計,包括移除裝飾品和使用統一的色彩,并采用單一被試設計,對2名16歲的孤獨癥男生進行了為期12周的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被試的自我刺激行為減少,而任務參與行為增加[21]。Hanley等對26名7—12歲孤獨癥學生和34名5—13歲典型發展學生進行了研究。兩組學生觀看了教師上課的視頻,其中一半視頻中有豐富的背景視覺刺激,另一半沒有。研究結果顯示,過多的視覺刺激對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產生顯著的消極影響,尤其對孤獨癥學生影響更大[22]。另外2項研究致力于調整教室中的照明情況。Kinnealey等采用單一被試設計,通過在教室安裝鹵素燈對3名13—20歲孤獨癥男生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結果顯示,在干預階段,孤獨癥男生在課堂上的不參與任務行為頻率減少,參與任務行為的穩定性增加[23]。Pence等采用單一被試設計,研究了在教室的熒光燈上放置燈罩對4名7—10歲孤獨癥男生的任務行為和刻板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燈罩的添加并沒有對任務參與行為或刻板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相反,燈罩的增加導致任務參與行為減少,刻板行為增加[24]。
綜上所述,減少多余的視覺刺激也可能有效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表現,而教室照明的影響還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并且目前這些研究的數量都較少,需要更多匯聚性的證據來支持或進一步探究其有效性。
(二)聽覺環境調整
16篇文獻中有6項研究涉及到了聽覺環境的調整。對聽覺環境的調整可分為兩個方面:調整環境的聲學特性以及通過播放音樂改變環境氛圍。
在調整環境的聲學特性方面,通過在教室安裝吸音墻,Kinnealey等人采用單一被試設計對3名13—20歲孤獨癥男生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干預結果表明,孤獨癥男生參與任務行為的穩定性增加[25]。Mostafa則對更多的樣本進行了隨機對照實驗,被試為12名6—10歲孤獨癥學生,通過對語言治療室的地板、墻壁和天花板進行隔音來改善聲學環境。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的6名孤獨癥學生,實驗組的6名孤獨癥學生在注意力持續時間、反應時間和自我刺激行為方面表現出改善[26]。另外,Kanakri等采用準實驗設計,將學校的教室分為嘈雜和安靜兩種環境,對二、三年級的42名孤獨癥學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與安靜教室相比,嘈雜教室中的學生出現了更多的抱怨、重復言語、打擊、制造噪音和重復運動等行為。此外,隨著教室噪音水平的增加,這些行為出現的頻率也有所增加[27]。
另一方面,播放音樂也是調整聽覺環境的一種方法。Kern等進行了針對2名3歲孤獨癥幼兒的為期2—3個月的單一被試干預研究。研究人員根據每位幼兒的個性分別創造了與問候流程相關的歌曲,并指導教師在早晨問候過程中播放。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個性化的問候歌曲有效地促進了2名孤獨癥幼兒的問候行為[28]。Lanovaz等采用了單一被試設計,通過播放精選的令被試新奇的歌曲,觀察和記錄了2名5—6歲孤獨癥學生的聲音刻板行為。結果表明,這種干預能夠降低他們聲音刻板的程度,然而當干預撤回后,該行為的改善效果僅呈現邊緣顯著[29]。此外,Preis等得到了背景音樂無效的結果。他們采用單一被試設計,以5名5歲孤獨癥男孩為研究對象,通過在他們進行結構化游戲時播放有明顯差異的背景音樂來進行干預。研究持續了28周,結果顯示背景音樂對這5名孤獨癥幼兒的自發語言表達和任務參與行為沒有產生影響[30]。
總體而言,在聽覺環境調整方面的研究中,降低教室的聲音強度對改善孤獨癥學生的刻板行為等的效果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大多數孤獨癥學生存在聽覺敏感性,聽覺敏感性導致他們對噪音引發的情緒行為的調節存在困難[31],因此降低聲音強度能夠有效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表現。而關于播放背景音樂的研究結果尚存在爭議。原因可能是研究具體使用的音樂內容和性質、具體測量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各不相同,因此未來研究還需進一步探究在教室中是否可使用某種背景音樂以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
四、建議
(一)研究建議
首先,在研究設計方面,擴大樣本量,設置對照組。16篇文獻中有13篇采用了單一被試設計,1篇采用了準實驗設計,而另外2篇則設置了對照組。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只有1項研究的被試數量超過了20人,而其他研究的總樣本量都不足15人。樣本容量的不足可能導致結果受到樣本異質性的影響,限制了研究結果的統計推斷能力,削弱了研究結果的可推廣性。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是證明干預方法有效性的最有力證據[32]。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來進一步加強對干預效果的論證,同時提高研究的推廣性(即生態效度)。此外,大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可以獲得對孤獨癥學生團體教學和干預適用的普適性環境調整,而不僅僅是針對個別孤獨癥學生的特定環境調整的證據。這樣的研究結果能夠為國內孤獨癥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物理環境調整依據,從而更好地支持他們的學習和發展。
其次,在研究內容方面,拓展物理環境因素,驗證干預效果。16篇文獻主要集中在調整視覺環境和聽覺環境兩個方面,視覺環境調整聚焦動態座椅,關于調整物理環境空間布局的有效性,需要更多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同時,有關治療墊和照明情況的研究結果存在矛盾,未來的研究可以探究治療墊的有效性是否與被試具體的感覺加工模式有關,以及是否更適合為具有某一種感覺特征的孤獨癥學生使用。聽覺環境調整方面,未來還可以探究在物理環境中可使用的背景音樂的有效性。另外,除了調整視覺和聽覺環境,應考慮物理環境的其他方面,如色彩、紋理、溫度等。例如,研究表明孤獨癥學生總體上對冷色調如綠色和藍色更偏好[33]。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礎上,將某一空間的顏色設置成冷色調,并對孤獨癥學生進行干預,以驗證其有效性,并給予構建友好物理環境的建議。
再次,在研究結果方面,豐富測量指標,并考察長期效果。16篇文獻中有15篇文獻的測量指標與任務參與有關,剩余1項研究測量的是孤獨癥學生聲音刻板行為的出現次數。這些行為能夠提供實用性的信息,反映了孤獨癥學生在學習等日常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然而,這些行為的觀察和測量大多發生在孤獨癥學生獨自活動的時候,很少涉及到溝通與社交方面的行為。由于社交障礙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之一,因此,未來的相關實證研究可以在團體活動中觀察學生溝通與社交方面的指標。此外,16篇文獻都未考察干預的長期效果。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加可靠,應開展持續追蹤研究。持續追蹤研究應該延長觀察時間范圍,可以在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內進行觀察和評估。這樣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干預措施對孤獨癥學生的長期影響,進一步探究在某種物理環境調整下孤獨癥學生認知或行為的變化情況。
(二)實踐建議
教育部發布了《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34-35]。這兩份文件關注特殊群體的整體需求,為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和特殊教育學校建筑提供了規范和指導。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許多特殊需要兒童在行動和教育方面的限制。然而,盡管這些文件在整體上有益于特殊需要群體,對于孤獨癥學生而言,由于其對物理環境的特殊敏感性,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戰。孤獨癥學生容易受到多感官輸入環境的干擾,這對他們的能力發展和福祉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36]。目前還沒有建立針對孤獨癥學生的專門建筑指南,這使得許多建筑設計師和教師在創建或布置孤獨癥學生的物理環境時感到困惑,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另外,《“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鼓勵建設孤獨癥特殊教育學校,那么構建友好的無障礙的物理環境尤為重要[37]。因此,本部分基于對這16篇文獻結果的梳理,為國內創造孤獨癥學生友好的物理環境提供以下幾點思路。
1.提供適合的動態座椅
在為孤獨癥學生設計教室或特定空間時,考慮根據孤獨癥學生的感覺需求,選擇適合的動態座椅,這可能有助于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表現。治療球椅的效果已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治療球椅應根據每個孩子的個體情況進行配備,確保每個孩子的雙腳能平放在地面上,膝蓋和髖部呈90°屈曲,且能夠舒適地坐在上面。同時,還應提供使球椅穩定的設施,以防止球滾動。比如在球椅下方安置合適直徑的自行車輪胎或環形穩定器。大部分研究中使用的治療墊是“The Disc ‘O Sit”墊子。它是圓形的,且充滿空氣。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孤獨癥學生都有獨特的感覺和行為特點,所以對座椅的需求也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動態座椅之前,相關人員最好對孤獨癥學生進行個性化評估和咨詢,以確保座椅選擇適合他們的特定需求和感覺特點[38]。
2.控制視覺刺激
在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班級中,教室里往往會有過多的裝飾品,包括學生們的藝術作品以及過多的視覺提示信息等。孤獨癥學生具有注意的非典型性,表現為對非社會性刺激的關注高于社會性刺激[39]。相較于典型發展學生,孤獨癥學生對于環境中的視覺要素會過度關注?;诖?,在設計適應孤獨癥學生的教室環境時,可以考慮優化視覺刺激并創造更為有益的學習環境。一是通過采用統一的色彩和設計主題幫助減少孤獨癥學生視覺上的混亂,避免過度的墻面裝飾降低刺激的強度。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篩選視覺信息,以確保孤獨癥學生所接觸的視覺信息真正具有教育意義。通過削減冗余的視覺信息,有助于降低無關刺激對孤獨癥學生學習任務的干擾,從而更好地促使他們專注于學習活動。
3.調整物理環境的聲學設計
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在墻壁、地板、天花板等地方安裝吸音設備,或者清除這些物理環境外部的噪音源,來控制室內的噪音水平。這有助于個體的注意過程和執行注意資源更好地運作。另外,這種方式能降低孤獨癥個體的情緒激活和增加神經資源,減少刻板行為的出現等[40]。而常規的教室噪音與口頭指導相結合時,使許多學生尤其是孤獨癥學生難以上課[41]。因此,噪聲和回聲處理技術幾乎適用于孤獨癥教學空間的各個方面,尤其在需要孤獨癥學生長時間注意、快速反應和高度集中的物理環境中,如語音室等區域。在這些地方,噪聲和回聲處理技術的引入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42]。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檢索物理環境調整對孤獨癥學生影響的實驗研究,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得到以下結論。第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關注物理環境中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的調整,且大部分都為單一被試設計。第二,在視覺環境調整方面,通過使用治療球椅,減少不必要的視覺刺激,對改善孤獨癥學生行為表現的效果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調整教室空間布局對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存在積極影響,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提供匯聚性的證據;對治療墊和照明情況調整的作用,目前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第三,在聽覺環境調整方面,研究發現安裝隔音設備和控制噪音水平等策略可以降低孤獨癥學生的刻板行為和自我刺激行為;而在活動中播放背景音樂是否能夠改善孤獨癥學生的行為表現,結果尚不明確?;谶@些結論,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擴大樣本量、設置對照組、拓展物理因素、考察長期效果等方式來加強對干預效果的論證,而實踐中可以為孤獨癥學生提供適合的動態座椅,控制視覺刺激,并且通過調整物理環境的聲學設計控制室內的噪音水平,為孤獨癥學生創造友好的物理環境。
【參考文獻】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M]. Arlington,V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50-51.
[2]王欣宜.自閉癥學生的教育輔導:理論與實務[M].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110-111.
[3][19]Mostafa M. Architecture for autism:autism aspectss in school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4(1):143-158.
[4][18][26][42]Mostafa M. An architecture for autism:Concepts of design intervention for the autistic user[J].Archnet-IJA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08(1):189-211.
[5]Crawshaw D. Should we continue to tell autistic people that their brains are different?[J].Psychological Reports,2023(0):1-41.
[6]張長莉,胡健.污名對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影響與消解路徑[J].基礎教育研究,2022(17):70-73.
[7]Morrow B L,Kanakri S M. The impact of fluorescent and led lighting on? stud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J].Advances in Pediatric Research,2018(15):1-12.
[8]Schilling D,Schwartz I S. Alternative seating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effects on classroom behavio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4(4):423-432.
[9][38]Bagatell N,Mirigliani G,Patterson C,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rapy ball chairs on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10(6):895-903.
[10]Krombach T,Miltenberger R. The effects of stability ball seating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durin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J].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 Disorder,2020(2):551-559.
[11] Brennan J,Crosland,K. Evaluating the use of stability ball chairs for children with ASD in a clinic setting[J]. Behavior Analysis Practice,2021(4):1079-1084.
[12]Umeda C,Deitz J. Effects of therapy cushions on classroom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11(2):152-159.
[13][15]Matinsadr N,Haghgoo H,Samadi S,et al. Can air seat cushions and ball chairs improved classroom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 single subject study[J].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and Research,2015(2):31-36.
[14][16][17]Matinsadr N,Haghgoo H,Samadi S,et al. The impact of dynamic seating on classroom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sspectrum disorder[J].Iranian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2017(1):29-36.
[20]Gaines K S,Curry Z,Shroyer J,et al. The perceived effects of visual design and features on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2014(4):282-298.
[21]Duker P C,Rasing E. Effects of redesign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self-stimulation and on-task behavior in three autistic-typ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9(3):449-460.
[22]Hanley M,Khairat M,Taylor K,et al. Classroom displays attraction or distraction?Evidence of impact on attention and learning from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7(7):1265-1275.
[23][25]Kinnealey M,Pfeiffer B,Miller J,et al. Effect of classroom modification on attention and engagement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or dyspraxia[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12(5):511-519.
[24]Pence S T,Wagoner R,Peter C C,et al. Blue light covers increase stereotypy and decrease on-task behavior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J].Behavior Anal-ysis in Practice,2019(3):632-636.
[27][40]Kanakri S M,Shepley M,Tassinary L G,et al.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lassroom acoustical design and repetitive behavio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7(8):847-873.
[28]Kern P,Wolery M,Aldridge D. Use of songs to promote independence in morning greeting routin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7(7):1264-1271.
[29] Lanovaz M J,Sladeczek I,Rapp J T. Effects of music on vocal stereotyp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3):47-651.
[30]Preis J,Amon R,Silbert R,et al. Does music matter?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music on verbal expression and engage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2016(1):106-115.
[31][41]Ashburner J,Ziviani J,Rodger S. Sensory processing and ccassroom emotional,behavioral,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08(5):564-573.
[32]Mesibov G B,Shea V.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nd autism[J].Autism,2011(1):114-133.
[33]曹漱芹,費雯,孫愛軍.4—6.5歲自閉癥幼兒顏色偏好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5):46-52.
[34]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的通知[EB/OL].(2016-01-27)[2023-07-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602/t20160216_229610.html.
[35]教育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發布〈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的通知》的通知[EB/OL].(2012-01-05)[2023-07-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201/t20120105_129691.html.
[36]Tufvesson C,Tufvesson J. The building process as a tool towards an all-inclusive school. A swedish example focusing on children with defined concentration difficulties such as ADHD,autism and downs syndrome[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9(1):47-66.
[37]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1-12-31)[2023-11-2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01/t20220125_596312.html.
[39]Hanley M,McPhillips M,Mulhern G,et al.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faces in asperger syndrome using ecologically valid static stimuli[J]. Autism,2013(6):754-761.
Creating Friendly Physical Environments for Autistic Students: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LIU Xinqiao? ?LI Feifei
Abstract:Adjust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autistic students are situated and providing them with appropriate sensory input may potentially improve their behavioral performance. Summarizing 16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it is found that:the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of visual and auditory senses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which are mostly designed for a single subject;the use of therapeutic ball chairs,the adjustment of visual stimuli,and the control of sound intensity improve their task performance;and the effects of therapeutic mats,lighting control,and background music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or creating autism-friendly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China,while also offering references for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autistic students;physical environment adjustments;sensory input
Authors:LIU Xinqiao,postgraduate,Colleg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1231);LI Feifei,associate professor,Colleg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lifeifei1206@163.com,Hangzhou,311231).
(特約編校:范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