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東省哲社2020年度項目“聽障中學生社會支持、自我認同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GD20XXL02)研究成果。
【摘要】 對廣東省5所特殊教育學校抽樣調查發現,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受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期望水平、溝通能力和重要他人的支持等因素影響。他們生涯適應能力總體上偏低,人際適應能力有待改善,自我調適能力較弱。他們情緒調節方式多樣、情緒調節效果較好。他們對“朋友”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聽障初中生可能已經將“人品”作為“朋友”的基礎和核心。
【關鍵詞】 社會適應;現狀;影響因素;聽障中學生;主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洪明,副教授,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嶺南師范學院心理學系暨特殊兒童心理評估與康復重點實驗室(廣東湛江,524048),719963592@qq.com。
一、 引言
聽障群體因為聽力損失和使用手語等特點,以及他們言語發展落后、與健聽人溝通困難等問題,成為弱勢群體[1-2]。聽障群體在語言溝通和交流方面的困難以及社會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對其社會適應產生了不良的影響[3]。社會適應是指個體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達到與社會環境保持和諧平衡的狀態[4],是個體融入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地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5]。聽障人群占我國殘疾人群很大比例。科學高效地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我國特殊教育的重要任務。
目前,聽障人群的社會適應研究絕大多數都是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極少。文獻檢索發現,聽障人群的社會適應研究共44項。其中中文文獻26篇,外文文獻18篇;理論思辨性文章15篇,質性研究3篇,調查研究14篇,干預研究11篇,量表編制1篇;近五年(2018—2022)發表的文獻8篇。國內對聽障人群社會適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少量研究限于理論分析和調查研究,未見質性研究文獻。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僅有3篇質性研究文獻,其研究對象涉及巴基斯坦的聽障兒童[6]、韓國的聽障者[7]和英國的聽障小學生[8]。這三項研究表明,受到父母和老師適當關注的孩子社會適應很好,表現在他們在遇到陌生人時毫不猶豫,也不會感到害羞;但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他們的反應也不同,聽障小學生很難融入健聽同伴群體中去。
上述三項質性研究初步探討了聽障人群社會適應的現狀及影響因素。他們的研究對象為聽障小學生和成年人。聽障中學生與聽障小學生、大學生和成年人身心發展的階段和特點明顯不同,其社會適應的現狀及影響因素也會有所不同[9-11]。Oberg提出的“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12]理論指出,當人們從一種文化進入到另一種文化中后,要經歷不同階段的適應,才能達到他們在原文化背景中所感受到的舒適感。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科學高效地提升聽障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方法
(一)受訪者的基本情況
采用目的性抽樣,在廣東省內的5所特殊教育學校(地域涉及粵東、西、北及珠三角地區)抽取受訪者,對他們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共有15人參與研究。男生8人,女生7人。七年級2人,八年級1人,九年級2人,十年級4人,十一年級2人,十二年級4人。年齡從14歲到25歲不等,平均年齡19.27±3.127歲。聽障程度依據孫喜斌和劉志敏[13]的分級,從重到輕依次分為1、2、3、4級。受訪者只有3人為2級殘疾,其余均為1級殘疾。受訪者具體情況見表1。
(二)程序
參考相關文獻并結合預訪談,形成正式訪談提綱。由作者對受訪者進行一對一半結構深度訪談,資料達到理論飽和以后停止收集[14]。由于受訪對象為聽障中學生,特聘請一位專業手語翻譯全程參與訪談研究。訪談內容涉及聽障中學生在生活、學習、勞動、人際交往、集體活動、情緒調節、公共場合等方面遇到過的困難以及他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等事項。另外,還涉及他們對自己優勢與劣勢能力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變劣勢能力。征得受訪者同意后,訪談全過程錄音(翻譯后的錄音)。訪談時長從47分鐘到88分鐘不等,平均時長為66分鐘。轉錄后的文本由本文作者、手語翻譯和受訪者共同修改,確認后形成終稿。
(三)資料分析
為了抽取主題,對受訪者的回答進行了主題分析,涉及六個階段[15-16]:熟悉資料;生成初始編碼;尋找共同的主題;審閱主題;命名和定義主題;生成報告。主題分析涉及研究人員積極搜索重要或有趣的意義和模式。編碼的具體情況見表2。
三、結果與討論
主題分析產生了三個重要主題以及潛在的子主題,這些主題有助于呈現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的現狀和影響因素。下面將對每個主題進行討論。
(一)生涯適應能力總體偏低
所有受訪的15名聽障中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技能和做家務的能力。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學校和家庭的教育。12名受訪者提到,學校開設的勞動技能課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勞動能力。JYK說,勞動技能課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校內勞動實踐(比如值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受訪者的勞動能力。受訪者父母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教他們做家務勞動。CYX提到,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洗臉、刷牙、穿衣服、吃飯,也教我掃地、擦桌子。另有11人也持有類似的說法。聽障中學生的父母出于對其殘疾子女未來生活的擔憂,往往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孩子們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對家務勞動的學習也更加用心[17]。
受訪者學習方面問題多多,主要表現在英語和數學方面,學習方法和策略欠缺、學習主動性不強是主要問題。認為英語難學(學習難度排名前二,以下同)者13人,認為數學難學者11人,學習方法和策略欠缺者12人,學習主動性不強者10人。學習方面問題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與學習科目本身的特點有關。受訪者中的多數人之所以認為英語難學,一方面是因為特殊教育學校英語科目在初一年級才開設,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較短,學習基礎薄弱;另一方面,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好的前提就是學以致用。英語手語是一門有自己獨特表達方式的語言,它不是簡單地借用漢語拼音指拼法來進行英語語言的溝通交流[18]。由于聽障中學生溝通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文化和地域差異,中國手語指拼法和美國手語指拼法存在較大差異,必然影響聽障中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發展。況且,某些英語老師不會手語,從而加劇了聽障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困難。數學難學主要反映在數學公式、函數難以理解、不會做除法和應用題。這些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這正是聽障學生比較欠缺的。因為聽力障礙,聽障中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遲緩,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動作思維為輔,抽象思維水平低下[19-20]。
(2)聽障中學生難以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發展不足。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發展不足與他們聽力障礙導致的溝通能力缺陷有直接關系。聽障中學生的認知特征主要表現在感知信息不完整、思維形象化和直觀記憶為主三個方面[21]。認知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聽障中學生對學習方法和策略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元認知要求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主動的監控、調節[22]。而元認知能力的不足則會極大地影響聽障中學生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學習。
(3)聽障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主要是由于之前的挫敗經歷所致。很多聽障中學生之前在學習上不懂就問老師或者同學,但是,經常會遇到以下情況:老師多次教他們如何解題,他們仍然不會;老師教會了他們如何解決某一題目,但是,他們沒有學會解決某一類題目的方法;在無法請教老師的情況下,要么不會解題,要么不愿意請教。這些挫敗經歷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聽障中學生請教老師、同學的熱情減少。
綜上可知,影響聽障中學生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以及教師、同伴、父母的支持。
(二)人際適應有待改進
15位受訪者中有13位都表示與朋友式同學相處融洽。這主要反映在與同學溝通順暢、朋友式同學數量和活動較多等方面。聽障中學生同學間以手語溝通為主,受訪同學雖然手語熟悉程度不一樣,但都已經具備基本的手語溝通能力,保證了同學間溝通順暢。同學關系較好主要反映在把同學當作朋友和要好朋友的人數較多。持有此觀點的有11人之多。教師在聽障中學生的學習和人際溝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3]。手語一般被認為是聾人的“母語”,更貼近聾人文化,有利于好朋友之間輕松地交流,是聽障中學生形成高質量友誼的重要因素。高質量的友誼是聽障中學生適應社會過程中重要的保護性因素,朋友對他們的情感支持和幫助可以有效減少其感知到的社會壓力,促進其良好的社會適應[24]。
與朋友式同學活動多主要表現在:和好朋友一起學習,一起逛街,一起分享有趣的事情,一起分享美食這四個方面。這也是中學生親密小伙伴間人際交往的常態。有11人提到認同“常常一起玩,相互關心,好東西一起分享”這三項標準;有13人堅持“好人可以做朋友,不好的人不能做朋友”這個標準,其中初中生5人,高中生8人。這四項認定朋友的標準不僅適用于聽障同學,也適用于聽障或者健聽的陌生人。“好人”是成為朋友的基礎和核心。就像JYK所說,“交朋友要慢慢來,要看看他人品好不好。要等時間長一點,看看他人品好,那就交朋友,人品差就遠離他”。這與馬珍珍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她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聽障初中生擇友時最看重的是外貌和成績[25]。而本研究中全部5名聽障初中生都認為,人品好交朋友,人品差不交朋友。這似乎提示,從初中開始,聽障中學生交朋友的首要標準就是看人品。兩項研究結果的差異,可能反映了聽障初中生關于“朋友”首要標準的明顯變化,也可能與參與研究者的數量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關,需要后續研究結果的檢驗。
與父母、兄弟姐妹關系好主要體現在與父母關系和諧、與兄弟姐妹關系親密兩個方面。從受訪者交談可見一斑,“爸爸媽媽都喜歡我,我也喜歡他們;我經常陪弟弟玩;我教弟弟手語,弟弟教我說話。”這與胡雅梅和牛玉柏的研究結果不一致[26]。他們的研究發現,與健聽中學生相比,處于青春期的聽障中學生因為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更大壓力,更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和沖突。之所以出現不一致的結果,除了兩項研究的時間間隔過長之外,還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本研究中聽障中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彼此之間無障礙的溝通。他們與父母、兄弟姐妹面對面溝通的主要方式是手語和口語。這與聽障中學生與陌生健聽人的溝通方式(以微信、寫字為主)完全不同。因為,聽障中學生父母、兄弟姐妹能有意或者無意學會一點點簡單的手語;聽障中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能夠通過看對方的嘴型較準確地猜測對方的意思,這使得聽障中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間通過手語和口語順利溝通成為可能。其次,兄弟姐妹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加之父母恰當的教育,促使聽障中學生與兄弟姐妹之間關系親密。這與中國人情社會的特點是一致的。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強調“家”的和諧,這一特點延續至今[27]。
聽障中學生對陌生健聽人敬而遠之,這與Piao的研究結論比較一致[7]。其表層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聽不懂。“健聽人不懂我說什么;因為溝通困難,所以就沒有健聽人朋友”。二是受欺負。“因為我不認識健聽人,不跟他們做朋友,怕被欺負;我擔心健聽人欺負自己”。三是遭歧視。“害怕健聽人看不起自己;他們(健聽人)就不喜歡聾人”。四是怕被騙。“擔心健聽人騙自己;不跟陌生(健聽)人打招呼,因為我擔心被人騙”。當然,深層原因是聽障中學生溝通能力欠缺和缺乏安全感。聽障中學生主要的溝通方式是手語,而普通健聽人會手語的人極少,造成聽障中學生與健聽人嚴重溝通困難甚至無法溝通,從而引發聽障中學生擔心被欺負、怕遭歧視的擔憂。有研究證實:掌握書面語和手語是聽障人群融入社會的必要途徑[28]。聽障中學生之所以擔心被騙,主要是由于他們交往的對象是陌生的健聽人,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因為陌生加之溝通困難,加劇了聽障中學生的擔憂心理和危險意識。下面的這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手語翻譯問LZC:“你愿意跟健聽人H老師做朋友嗎?”LZC答道:“愿意”。手語翻譯又問:“你為什么不愿意與其他陌生的健聽人交朋友而愿意與H老師交朋友”?LZC答道:“因為我和你認識,你又和H老師認識,所以我愿意與H老師交朋友”。可見,影響聽障中學生人際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溝通能力。
(三)自我調適能力較弱
聽障中學生自我調適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情緒調節能力較強、學習調節能力嚴重不足和公共場合的自我調節能力欠缺三個方面。提及這三個方面的受訪者分別為10人、13人和12人。
聽障中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強主要表現在情緒調節方式多樣和情緒調節效果較好兩個方面。聽障中學生學會了哭一哭、跟同學說一說、大吃一頓等情緒調節方式。比如,生氣的時候,自己休息一下,過一段時間,自己氣就消了。聽障中學生具備較強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因為他們可以從老師、同學和父母處獲益,主要功勞還應歸于老師。據了解,聽障中學生情緒調節方法主要來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授。本研究中所涉及的5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均畢業于985或211高校的心理學專業,其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都比較強。他們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個別心理輔導等多種途徑幫助學生掌握情緒調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學習調節能力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聽障中學生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期望偏低和不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學習兩個方面。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期望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殘疾人身份:我是殘疾人,父母對我的學習成績沒有太高的期望。與自己的同班同學相比,聽障中學生如果對自己學習成績的期望偏低則會導致學習動機不足,在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克服學習困難的意愿也明顯降低,最終導致學習成績的大幅下滑。不知道如何改善自己學習的原因主要由于聽障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有限,專任教師對他們的個別輔導不夠,同學間的榜樣作用有限,父母的支持極少。
聽障中學生自我調節能力欠缺主要表現為他們不敢或羞于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更為關鍵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所處的尷尬情境。正如幾位受訪者所說的:“我不敢在國旗下面講話,我也不知道怎么讓自己不害怕”“在健聽人多的場合,我不太好意思使用手語”。為什么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有受訪者作出了解釋:“我手語只會一點點,不敢在國旗下面講話”“第一次在國旗下面講話的時候我很緊張,因為我手語很差”。顯然,溝通能力差是聽障中學生不敢或羞于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的重要原因[28]。
另外,鍛煉機會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特殊教育學校每學期每個班只有一次在國旗下發言的機會,只有一次春游或者秋游的機會,學校只會舉行一到兩場文藝晚會。即使像在課堂這樣的公共場合,每位同學獲得發言的機會也是有限的。再有,表揚和獎勵對聽障中學生也有明顯影響。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口頭表揚為主,物質獎勵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障中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的積極性。當訪談主持人提出假設性問題:“如果老師獎勵你們很多好吃的東西,那你們敢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之前表示不敢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的12人中,有9人表示“敢”或“很想試一試”。可見,影響聽障中學生自我調適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期望水平、溝通能力和教師、同伴、父母的支持。
生涯適應能力、人際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是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聽障中學生在這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社會適應的總體水平,決定了他們走向社會以后的生存和發展狀態。本研究發現,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的現狀是由他們與同學、教師、父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決定的。這可以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模型[29]來解釋。該理論認為,社會是一個生態系統,由各個要素有機整合而成。個體的發展過程和水平是由系統中各個要素的交互作用決定的。
四、結論
本研究發現聽障中學生生涯適應能力總體上偏低、人際適應能力有待改善和自我調適能力較弱。他們在社會適應的其他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他們的社會適應主要依賴于同學、教師和父母的支持。本研究還發現,聽障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式多樣、情緒調節效果較好;他們對“朋友”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聽障初中生可能已經將“人品”作為“朋友”的基礎和核心。
五、建議
本研究發現,影響聽障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期望水平、溝通能力和重要他人的支持。根據聽障中學生的特點,結合現實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聽障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增強聽障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授他們基本的學習策略
要增強聽障中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減少挫敗感,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任課教師在課堂上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同學盡可能跟上教學進度。要充分利用強化手段,科學選擇強化物,盡量讓所有同學的點滴進步都能夠得到充分肯定。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和晚自習時間,積極響應學生的學習訴求,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難題。號召、鼓勵學優生多多幫助學困生,營造同學間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同時,教師要教授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給學生。基本學習策略的選取要考慮學習科目和學習內容的特點并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30]。可以讓率先掌握某一學習策略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給同學,有利于他們從相近視角習得學習策略。
(二)父母、教師要對聽障孩子(中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
父母、教師要對聽障孩子抱有符合現實的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水平應該是基于孩子的現有水平又略高于現有水平,而且要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整。這種期望最好是全方位覆蓋,包括孩子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這種期望應該是個別化的、量身定制的[31]。要做到這些,父母、教師就應該對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優勢、不足、發展潛能等有客觀而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他們的積極期望,并想方設法將這些期望傳遞給他們,為他們所接受。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的成長。
(三)在重要他人的支持下,不斷增強聽障中學生的溝通能力
聽障中學生由于聽力受損導致的溝通障礙是他們前進路上巨大的絆腳石,極大地阻礙了他們潛能的開發和自身的成長。首先,我們(主要指父母和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溝通方式。雖然手語是聽障群體主要的溝通方式,但是,它的應用范圍比較有限,溝通對象主要是會手語的人群,較大地限制了聽障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妨礙了他們的進步。其他的溝通方式比如寫字、口語、手勢、唇語等也應該結合起來使用,這有助于擴大聽障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圈子。其次,我們要創造各種機會,鍛煉并不斷提升聽障中學生的溝通能力[32]。比如,在課堂上和國旗下演講等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中,我們要求他們熟練使用手語,強化手語溝通能力;在其他場合(如,與健聽朋友聊天、向健聽陌生人問路等)鼓勵他們綜合運用寫字、口語、手勢、唇語等溝通方式。我們要積極創設各種溝通情境,推動他們用心投入人際溝通中,對他們參與的熱情以及任何的進步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大眾對聽障群體特別是聽障中學生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注,鼓勵人們主動走近聽障人群,真誠地與他們交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盡自己能力解決他們的某些困擾。社會大眾的理解和主動靠近有利于緩解聽障中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擔憂、害怕心理,有助于他們大膽使用多種方式與人交往,增強溝通能力,不斷提升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參考文獻】
[1]李美美,楊柳.聽障中學生自我污名對自尊的影響:群體認同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8(10):38-43.
[2]MaY D, Xue W F, Liu Q, et al. Discrimination
and deaf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deaf identity[J]. The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22(4): 399–407.
[3]肖陽梅.試論聾校學生的社會化——以社會適應心理的發展為線索[J]. 中國特殊教育,2000(3):9-12.
[4]鄒泓,余益兵,周暉,等.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評估的理論模型建構與驗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5-72.
[5]何玲,姚虹. 聽障青少年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關系研究—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J]. 殘疾人研究,2017(1):75-80.
[6]Nadir S,Akhtar S,AliM. Need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and dumb children in faisalabad[J]. Journal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2006(1-2):104-107.
[7]PiaoDZ. What kinds of social adaptations are demanded from the deaf persons in everyday Life? [J]. Research on Special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Science,2015(4):1-30.
[8]Ridsdale J. Thompso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pupils in an integrated secondary school Uni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2(1):21-34.
[9]陳萬東,趙斌.低年級聾生的學校適應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4):42-44.
[10]林海英,孫文文,易海燕,等.初中及以上聽障學生學校適應情況調查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7(5):376-379.
[11]高宇翔,哈斯特爾·阿滿太.聾校中學生的友誼狀況調查[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4):55-59.
[12]Oberg K. Cultural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environments[J]. Curare,2006(2-3):177-182.
[13]孫喜斌,劉志敏.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聽力殘疾標準》解讀[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2):105-108.
[14]BraunV,ClarkeV. To Saturate or not to saturate?Questioning data saturation as a useful concept for thematic analysis and sample-size rationales[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port,Exercise and Health,2021(2):201-216.
[15]BraunV,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2006(3):77-101.
[16]Nowell LS,NorrisJM,WhiteDE,et al. Thematic analysis: striving to meet the trustworthiness cri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17(1):1-13.
[17]魯玲.義務教育階段聾生與普通學生社會適應行為的比較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3(4):151-154.
[18]鄭璇.聾生英語學習策略之我見[J].現代特殊教育,2016(7):60-61.
[19]張凌燕,蔡亞珍.聾生青春期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0,(Z1):25-28.
[20]鄭芳,張燕.優化聾生數學學習方式,有效落實數學課程理念[J].現代特殊教育,2021(7),38-40.
[21]郭利,王雅琪,劉阿蘭,等.基于認知心理特點的聽障生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11):136-138.
[22]Flavell 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10): 906-911.
[23]Arora D. Role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2020(3):793-807.
[24]RubinKH,WojslawowiczJ C,Rose-Krasnor L,et al.The best friendships of shy/withdrawn children: Prevalence,Stability,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2),139-153.
[25]馬珍珍.初中聽力障礙學生同伴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6]胡雅梅,牛玉柏.手語在聽覺障礙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3(4):49-53.
[27]成伯清.心性、人倫與秩序—探尋中國社會學之道[J].南京社會科學,2018(1),62-68.
[28]陳穗清,張積家.從新的語言關聯性理論看語言對聽障人群認知的影響[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8(2),150-153.
[29]Bronfenbrenner,U.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 723-742.
[30]王蕾.淺談數形結合思想在聽障學生學習數學解題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1),31-34.
[31]Nuershuwake T. Zhang YH.Investigation on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uygurhearing-impaired children[J].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2018(4),301-304.
[32]王曉君.低年級聽障兒童溝通能力培養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3):78-79.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ONG Ming
Abstract:A sample survey of fiv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inds that the 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of 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main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learning methods,learning initiative,level of expectation,communication skills,and support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Their career adaptability is generally low,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elf-adjustment ability is weak. They have a varie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s and better emotion regulation effects. They have their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friends”,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have taken “character” as the basis and core of “friends”.
Key words:social adap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matic analysis
Author:HONG Ming,associate professor,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719963592@qq.com,Zhanjiang,Guangdong,524048)
(責任編校: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