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蘭,黃麗娜,羅 萍,陳天全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無痛中心,廣東 高州 525200)
近年來,內鏡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快速發展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手段。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創新,超聲內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檢(EBUSTBNA)技術以其高精度的特點,逐漸成為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關鍵環節[1]。EBUS-TBNA 的實施涉及精湛的醫療操作,但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合理且高效的護理體系,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使患者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在行EBUS-TBNA 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護理不僅僅是簡單的操作輔助,更是一種綜合性的醫療策略[3]。護理團隊需要深入理解手術的每一個環節,準確把握患者的病情特點,并在手術過程中緊密協同,做到有條不紊、周密細致,方可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4]。本研究將以專業的視角,探討EBUS-TBNA 術中護理措施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全面評估不同護理策略對手術結果造成的影響,詳細報道如下。
研究時間為2022 年8 月至2023 年8 月,共納入106 例行EBUS-TBNA 的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 歲;身體狀態較好,可耐受EBUS-TBNA;無明顯活動性出血傾向;無嚴重心血管系統疾病。排除標準:孕婦或哺乳期女性;存在嚴重呼吸系統合并癥或其他嚴重疾病(如嚴重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等);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術前有明顯的焦慮或心理障礙,影響正常配合和溝通;無法遵守研究要求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53 例。試驗組中男、女分別有31例、22例;年齡47~79歲,平均(54·31±4·67)歲;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4 例,中學及以下39 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有33 例、20 例;年齡44 ~76 歲,平均(53·24±5·13)歲;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中學及以下3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式,未經特殊的術前準備和心理護理,僅按照常規護理流程進行術前和術中的護理。試驗組接受一系列綜合性護理措施與風險應對策略:(1)術前準備:在術前準備階段,護理團隊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以及體征變化。這種詳細的交流有助于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為制定個性化的術前準備計劃奠定基礎。基于患者的具體情況,護理團隊制定一份詳盡的術前準備計劃,涵蓋患者身體狀態評估、呼吸功能檢測、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多個方面。通過這些準備措施,護理團隊能夠在術前全面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手術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2)風險評估:在制定術前準備計劃的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可能面臨的手術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包括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術中并發癥、術后并發癥以及其他不良反應的風險評估。護理團隊結合臨床經驗和醫學知識,對不同風險的發生概率進行評估,從而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風險應對策略。術前的風險評估還應考慮患者的合并癥、過敏史等因素,以及可能影響手術成功率的因素。護理人員與醫生緊密合作,共同制定針對不同風險情況的處理方案,確保在手術過程中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介紹EBUS-TBNA 的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介紹手術的步驟、目的以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為患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從而幫助其更好地了解整個手術過程。在手術前,護理人員通過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積極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借助溫和、安撫性的語言與患者互動,耐心傾聽其擔憂和焦慮,并提供鼓勵和支持。這種積極的溝通方式能夠建立起信任關系,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關愛,從而減輕其心理負擔。(4)應急處理培訓:護理人員在手術前接受系統的應急處理培訓,以應對術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培訓內容包括制定詳細的處理策略,并通過模擬演練來讓護理人員熟悉并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培訓的重點在于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使其能夠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如突發出血、低氧血癥等制定相應的處理流程和步驟。通過模擬演練,護理人員能夠在模擬的環境中實際操作,從而更好地理解應急處理的程序和要點。(5)術中精細化護理:①積極參與和協助: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密切配合醫生的操作,確保所需的器械和藥物及時提供,以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根據醫生的需要,及時調整內鏡的位置,確保醫生獲得清晰的視野。此外,護理人員還要通過超聲引導協助醫生選擇最佳的穿刺點和角度,以確保穿刺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護理人員的積極參與和協助有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抽樣的準確性。②術中觀察與監測:護理人員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等。通過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可以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并與醫生及時溝通,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此外,護理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確保其氧合狀態良好,避免出現低氧血癥等并發癥。③器械和藥物的提供:護理人員要根據醫生的需求,及時提供所需的器械和藥物。這些器械和藥物包括穿刺針、導絲、吸引活檢針、局部麻醉藥物等。護理人員需要熟悉這些器械和藥物的使用方法,確保在醫生需要時能夠迅速提供。④及時調整與引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超聲圖像的變化,及時調整內鏡的位置,保持良好的視野,為醫生提供準確的引導。護理人員的引導有助于醫生在正確的位置進行穿刺,提高抽樣的準確性。通過實時的反饋和調整,護理人員與醫生能夠更好地協作,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6)術后觀察與指導:術后全面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頻率、體溫等指標,以確保這些指標處于正常范圍內。特別是在手術后可能出現低氧血癥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通過脈搏氧飽和度監測等手段進行定期檢查,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氧療措施,以維持患者的氧合狀態。此外,護理人員還要關注患者的呼吸情況,特別是在術后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迅速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如輔助通氣等,以確保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支持。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術后出血、感染等并發癥,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向患者提供術后護理指導,詳細介紹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飲食、活動、傷口護理等方面,以促進患者的恢復并減少不適癥狀。
(1)護理質量:比較兩組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評分,滿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2)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的取材滿意度評分(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取材滿意度越高)、手術時間、麻醉蘇醒時間。(3)術中并發癥:比較兩組的術中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并發癥包括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等。
試驗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分別為94·62±2·73分、95·31±1·14 分和96·18±1·01 分,對照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分別為89·74±4·61 分、90·26±3·15 分和91·49±2·82 分。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 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 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評分試驗組(n=53) 94.62±2.73 95.31±1.14 96.18±1.01對照組(n=53) 89.74±4.61 90.26±3.15 91.49±2.82 t 值 6.631 10.975 11.399 P 值 <0.001 <0.001 <0.001
試驗組患者取材滿意度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蘇 醒 時 間 分 別 為98·14±0·37 分、18·57±6·46 min 和5·64±2·21 min,對照組患者取材滿意度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蘇醒時間分別為92·17±2·28 分、37·13±8·24 min和12·69±4·74 min。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取材滿意度評分更高,手術時間和麻醉蘇醒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s)
組別 取材滿意度評分(分) 手術時間(min) 麻醉蘇醒時間(min)試驗組(n=53) 98.14±0.37 18.57±6.46 5.64±2.21對照組(n=53) 92.17±2.28 37.13±8.24 12.69±4.74 t 值 18.816 12.905 9.814 P 值 <0.001 <0.001 <0.001
試驗組患者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分別為1·89%、0、1·89%和0,對照組患者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分別為5·66%、3·77%、3·77%和1·89%。試驗組的術中并發癥(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發生率為3·7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9%(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中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例(%)]
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而EBUS-TBNA 作為內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高精度和無創性逐漸成為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重要方法[5]。EBUS-TBNA 技術通過內鏡引導下的針吸活檢,可實時獲取病變組織樣本,無需手術切除,避免了傳統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6]。然而,這一技術對護理工作的要求同樣很高,術前、術中和術后的護理配合以及應急處理能力,都對手術效果和患者的安全產生著深遠影響[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分別為94·62±2·73 分、95·31±1·14 分和96·18±1·01分,對照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分別為89·74±4·61 分、90·26±3·15 分和91·49±2·82 分。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患者準備及配合度評分、護士術中配合度評分、護士應急處理反應速度的評分均更高(P<0·05);試驗組患者取材滿意度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蘇醒時間分別為98·14±0·37 分、18·57±6·46 min 和5·64±2·21 min,對照組患者取材滿意度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蘇醒時間分別為92·17±2·28 分、37·13±8·24 min 和12·69±4·74 min。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取材滿意度評分更高,手術時間和麻醉蘇醒時間均更短(P<0·05);試驗組患者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分別為1·89%、0、1·89%和0,對照組患者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分別為5·66%、3·77%、3·77%和1·89%。試驗組的術中并發癥(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心功能不全)發生率為3·7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9%(P<0·05)。提示在EBUS-TBNA 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綜合性護理措施與風險應對策略,對提高手術效果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綜合性護理措施對術前準備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詳細的病史問詢和風險評估不僅幫助護理團隊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還為制定個性化的術前準備計劃提供了有力支持[8]。通過積極的術前準備,護理團隊能夠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手術提供精準的指導。同時,術前的心理護理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緊張情緒,這種情感的舒緩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感,還為手術過程中應對不可預見的突發情況提供了準備[9]。因此,本研究中試驗組在術前準備和風險管理方面表現出更為優異的結果。在術中護理配合方面,護理人員展現了積極的參與態度,為手術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術中護理人員不僅與醫生緊密協作,及時提供所需的器械和藥物,還通過超聲引導協助醫生選擇最佳穿刺點和角度,以保證穿刺的準確性[10]。這種協作精神不僅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也為醫生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操作引導。此外,護理人員對患者生命體征的持續觀察和及時干預,有效地降低了術中出血、低氧血癥、低體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這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和策略相互協作,不僅使手術時間顯著縮短,還使取材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為手術效果的改善和并發癥的預防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EBUS-TBNA 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綜合性護理措施與風險應對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手術準備和術中護理配合度,提升取材效果并縮短手術時間,且有助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了EBUS-TBNA 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本研究為EBUS-TBNA 的術中護理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也為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持。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針對不同患者人群的護理策略,以及在更大范圍內的應用,以進一步推動呼吸系統疾病護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