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梅
(貴州省甕安縣人民醫院,貴州 甕安 550400)
血液透析(HD)即“人工腎”,是一種應用于急慢性腎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療方式,機制是溶質通過跨膜(半透膜)運動,進行物質交換,幫助患者清理體內代謝廢物、毒物,達到凈化血液、平衡電解質等目的。此外,在高鉀高鈉血癥、急性中毒等的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低血壓、惡心、嘔吐等,臨床上將維持性血透患者連續半年透析中低血壓發生率大于20%定義為頻發性透析中低血壓(IDH),認為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相關資料顯示,血液透析患者中IDH 發生率居高不下,約7·5%至69%[2]。IDH 發生后會危害患者的重要器官,如心臟、大腦等,且對于患者遠期生存率也有影響[3]。目前臨床對頻發性IDH 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其發生機制、治療等方面[4],對于其危險因素及護理應對策略的關注度不夠。本研究針對頻發性IDH 的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歸納,并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對策,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采用回顧性方法收集本院自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維持性血透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合格病歷100 例。篩選其中發生頻發性IDH 的患者納入發生組,未發生頻發性IDH 的患者納入未發生組。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書及授權書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嚴格按批準文件執行。
頻發性IDH 定義:維持性血透患者連續半年透析中低血壓發生率大于20%[5]。納入標準:(1)維持性血透患者;(2)血管通路:自體動靜脈內瘺者;(3)年齡18 歲~70 歲;(4)臨床資料齊全的患者;(5)患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及授權書。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全者;(2)合并其他疾病且病情嚴重者;(3)患有精神疾病且無自知力者;(4)患者或家屬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及授權書。
觀察指標:(1)頻發性IDH 發生例數;(2)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3)透析前血壓(透析前半小時靜息狀態血壓)情況,包括SBP、DBP、MAP;(4)透析相關數據,包括透析月齡、血流量、透析液溫度、平均超濾量;(5)透析前血常規和生化指標,血常規指標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生化指標包括血鉀、血鈉、血磷、血鈣、HDL-C、LDL-C、CO2-CP、GLu、Scr、TC。
(1)采用本院病歷系統篩選并導出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病歷,準確、及時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數據,并由專人監督相關數據的使用僅限于本研究。(2)專人與患者和家屬進行知情同意溝通,并指導簽署知情同意書。(3)根據本文得出的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的專業數據分析。正態性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方法進行評價,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與正態分布不符的,使用Mann-Whitney U 進行檢驗;此外,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方法[6];用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用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透患者篩選出105 例,其中合格病歷100 例,脫落5 例(原因:患者或家屬拒絕數據用于本研究)。發生頻發性IDH 患者39 例(39·00%),未發生頻發性IDH 患者61 例(61·00%)。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透析前血壓和透析相關數據比較顯示:兩組患者的性別、透析前SBP、血流量、透析液溫度無顯著差異(P>0·05);發生組的年齡、體重指數(BMI)、透析前DBP、MAP、透析月齡、平均UFV 均高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透析前血常規和生化指標比較結果顯示,發生組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PLT)、血鉀、血鈉、HDL-C 水平低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發生組的血磷、LDL-C 水平高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白細胞(WBC)、血鈣、CO2-CP、GLu、Scr、TC 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將“2·1”中具有差異性的指標,包括年齡、體重指數、透析前DBP、MAP、透析月齡、平均UFV、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血鉀、血鈉、HDL-C、血磷、LDL-C水平,作為自變量,應用二元Logistic 回歸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平均超濾量、血紅蛋白、HDL-C 是血透頻發性IDH 的影響因素,其中血紅蛋白和HDL-C 是保護因素,年齡和平均超濾量是危險因素。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血透患者頻發性IDH 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頻發性IDH 在血液透析中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相關研究報道其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率的危險因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病機制與血漿滲透壓、心功能、超濾量等有關[7]。
頻發性IDH 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合格病歷100 例,發生頻發性IDH 患者39 例(39·00%),與既往研究結果“IDH 發生率7·5%~69%”比較,處于中位區間,符合既往研究[8]。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透析前血壓和透析相關數據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性別、透析前SBP、血流量、透析液溫度無顯著差異(P>0·05),與既往研究相一致。發生組的年齡、體重指數、透析前DBP、MAP、透析月齡、平均UFV 均高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體重指數與既往研究不符[9],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納入患者的年齡跨度較大,導致患者的體重指數差異性大。兩組患者透析前血常規和生化指標比較結果顯示,發生組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血鉀、血鈉、HDL-C 水平低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發生組的血磷、LDL-C 水平高于未發生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血鈣、CO2-CP、GLu、Scr、TC 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相關結果與既往研究相一致[10]。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平均超濾量、血紅蛋白和HDL-C 是血透頻發性IDH 的影響因素,其中血紅蛋白和HDL-C是保護因素,年齡和平均超濾量是危險因素。超濾過多會導致患者尿量迅速減少,進而引起血容量在單位時間內的減少過多,波動過大,不僅影響內環境平衡,還會造成細胞外晶體滲透壓下降,疊加血管再充盈出現障礙,最后導致血壓下降[11]。超濾過少又會出現心功能減弱,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因此在護理工作中,在透析充分的必要條件下,保障患者超濾量合理是護理工作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面對年齡偏大的患者,護理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其血壓變化,做好交接班,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預防性措施,如提升護理等級,準備好急救藥品,進行相應的應急演練等。
維持性血透患者血液中鐵元素的缺乏是容易忽視的問題,使用相關透析設備、不合理的飲食、過多的抽血化驗等都是造成其缺乏的原因[12],容易導致血紅蛋白的缺乏,進而導致貧血,影響應激反應,最后導致頻發性IDH 發生概率的增加。此外,HDL-C 起著保護血管的作用,具備維持和提高血管彈性功能的性質,而頻發性IDH 發生的原因就包括心血管功能障礙。因此血紅蛋白和HDL-C 是IDH 的保護因素,應在護理工作實踐中重點關注。
針對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出的相應護理對策如下:(1)護理人員在患者進行透析前應當建立健康檔案,重點記錄每次透析時的血常規、生化指標和血壓情況,有指標異常者應提升護理等級,并標注“頻發性IDH 高風險”,尤其是在交接班中要重點交代。(2)采取預防性的護理措施,每位患者透析前進行評估,對頻發性IDH 高風險患者,安排在“頻發性IDH 高風險”專用床位,床位附近放置急救車、搶救設備等,做好血壓監測,保持合理的超濾量。(3)個體化飲食,聯系營養科共同為“頻發性IDH 高風險”患者制定科學、便利的營養套餐,補充營養,方便患者出院后能自己制作。(4)持續性的健康宣教,以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為載體,加強患者自我管理、病情認識、飲食控制、合理用藥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依從性。(5)定期復查,為每位頻發性IDH 患者建立復查“排班表”,按時督促患者來院復查。
綜上所述,維持性透析患者頻發性IDH 的影響因素是年齡、平均超濾量、血紅蛋白、HDL-C,其中血紅蛋白和HDL-C是保護因素,年齡和平均超濾量是危險因素。護理工作者應在實際工作中密切關注上述因素,并采取相應措施,以減少頻發性IDH的發生,保障患者身體健康。